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7篇
  免费   73篇
  国内免费   14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108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综合类   78篇
预防医学   75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64篇
中国医学   10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82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14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7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6篇
  1976年   4篇
  1964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目的 建立一种可用于曼氏血吸虫特异性基因片段检测的重组酶介导的核酸等温扩增方法(Recombinase?aided amplification, RAA)。方法 以曼氏血吸虫121 bp高重复基因片段作为靶序列,根据RAA反应原理设计、合成引物及荧光探针,建立并优化荧光RAA法反应体系。分别以不同拷贝数的含121 bp基因片段的重组质粒及不同浓度曼氏血吸虫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荧光RAA法扩增,评价该方法的敏感性;分别以日本和埃及血吸虫虫卵、十二指肠钩虫虫卵、华支睾吸虫囊蚴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荧光RAA法检测,评价其特异性。结果 建立的荧光RAA法可在39 ℃、20 min内特异性扩增曼氏血吸虫基因组DNA。以重组质粒为模板,荧光RAA法最低可检出的质粒拷贝数为10拷贝/μL;以基因组DNA为模板,荧光RAA法最低可检测浓度为0.1 fg/μL。以日本血吸虫虫卵、埃及血吸虫虫卵、十二指肠钩虫虫卵、华支睾吸虫囊蚴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荧光RAA法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 成功建立了一种可用于曼氏血吸虫DNA检测的荧光RAA法,该方法反应快捷、操作简便,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好。  相似文献   
42.
2019年底以来,一种新型冠状病毒病肺炎(COVID-19)在我国大范围流行,不仅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同时也给其他传染病防控带来了严峻挑战。目前,我国每年仍有近3 000例境外输入性疟疾病例,如不能及时开展病例诊治和疫点调查处置,不仅有可能危及患者生命,还可能引起继发传播而威胁我国消除疟疾成果。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范围广、传播能力强,不仅疟疾患者在就医过程中有可能被感染,而且医务人员在开展临床诊治、样本检测和流行学调查时也面临感染风险。本文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对我国消除疟疾工作的挑战,并探讨相应的应对策略和措施,从而为医务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3.
目的 分析京杭大运河江苏丹阳段及丹金溧漕河沿线钉螺时空分布特征,为动态评估该区域钉螺扩散风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2-2017年研究区域内水网型血吸虫病流行区螺情数据,采用缓冲区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热点分析及标准差椭圆分析法,探索京杭大运河丹阳段及丹金溧漕河沿线钉螺时空变化趋势。结果 2012-2017年,研究区域内有螺环境数呈上升趋势;有螺环境主要分布于丹金溧漕河1 000 m缓冲区内,特别是京杭大运河与丹金溧漕河交汇处的老九曲河沿线。2014、2016、2017年,研究区域内钉螺分布存在空间自相关,热点区域主要为丹金溧漕河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钉螺分布整体呈东北-西南方向,随着时间变化逐渐向南北方向转变。结论 京杭大运河丹阳段及丹金溧漕河沿线钉螺空间分布复杂,存在从上游向下游扩散的风险,需加强该区域的灭螺工作。  相似文献   
44.
表位是抗原诱导免疫反应的基本功能单位。在免疫学研究与医疗实践中, 表位的鉴定与选择是决定成败的关键。本文综述了当前抗原表位的研究进展及其在疾病诊断、 疫苗研究、 疾病治疗等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45.
目的比较中国大陆湖沼型流行区日本血吸虫不同分离株对吡喹酮的敏感性,为建立吡喹酮敏感性检测/监测技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从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和江苏5省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现场采集感染性钉螺,分离尾蚴,以40条各虫株尾蚴感染小鼠,感染35 d后分为6组,5个用药组分别一次灌服37.5、75、150、300 mg/kg和600 mg/kg吡喹酮,对照组小鼠灌服2.5%Cremophor EL溶液。所有小鼠于感染后50 d解剖,收集小鼠体内成虫,统计虫负荷和减虫率,计算并比较不同分离株血吸虫的吡喹酮半数有效剂量(ED50值)。结果37.5、75、150、300 mg/kg和600 mg/kg吡喹酮一次灌胃给药后,各组小鼠减虫率分别为10.37%~19.81%、23.22%~33.09%、39.25%~49.61%、62.87%~74.44%和91.26%~98.09%。经不同剂量吡喹酮给药后,各组小鼠减虫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株日本血吸虫不同分离株的吡喹酮ED50值为134.1~186.7 mg/kg,但各分离株的吡喹酮ED50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国大陆湖沼型流行区日本血吸虫不同分离株对吡喹酮的敏感性差异无显著性。血吸虫吡喹酮ED50值作为定量指标,能够客观反映血吸虫种群对吡喹酮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46.
目的分析2005-2010年江苏省8个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状况,掌握各监测点的疫情变化趋势,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根据《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在江苏省设立8个监测点,开展病情、螺情等疫情纵向观察。结果2005-2010年8个监测点居民血吸虫血检阳性率、感染率整体呈下降趋势,分别由2005年的9.04%和0.22%下降至2010年的4.34%和0.02%,下降率分别为51.99%和90.91%;农民、渔民和商业服务等职业人群感染率较高,低年龄组学生感染度相对较高,未发现本地急性感染者。共调查7 466.46 hm2环境,分别查出钉螺与感染螺面积2 213.98 hm2和247.91 hm2,活螺密度和感染螺密度逐年下降,2010年未发现感染性钉螺,总体钉螺面积仍维持在较高水平。结论江苏省居民感染率处于较低水平,并呈逐年下降趋势;但对钉螺和传染源的监测和控制仍需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47.
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消灭和控制钉螺是控制血吸虫病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主要从日本血吸虫毛蚴入侵钉螺的机制、钉螺对血吸虫幼虫的抵抗机理,以及影响此过程的因素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探索在毛蚴感染钉螺的各个环节进行阻击,通过先保护钉螺使其不受血吸虫感染(即钉螺无害化)而最终保护人类的方法。  相似文献   
48.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基因重组技术的发展,蛋白质与多肽类药物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已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临床药物类型;但稳定性差,半衰期短的缺点也极大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本文针对目前延长蛋白质和多肽类药物半衰期的具体方法及其注意事项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49.
目的现场观察氯硝柳胺乙醇胺盐喷雾剂预防耕牛日本血吸虫感染的效果,为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血吸虫病流行区江西省永修县吴城镇160头耕牛为实验对象,对实验耕牛逐一编号,收集牛粪采用顶管孵化法检查耕牛血吸虫感染情况。在给予吡喹酮治疗后,全部粪检阴性实验耕牛随机分成A、B、C 3组:A组每隔15 d采用氯硝柳胺乙醇胺盐喷雾剂对耕牛全身喷药1次,剂量为每次500 ml/头;B组每隔30 d采用氯硝柳胺乙醇胺盐喷雾剂对耕牛全身喷药1次;C组为对照组,每隔15 d采用不含氯硝柳胺乙醇胺盐的空白剂对耕牛喷药1次。试验期间,每隔30 d采用顶管孵化法检查全部试验耕牛血吸虫感染情况。结果持续喷药90 d后,喷药组A、B及对照组耕牛血吸虫病患病率分别为4.00%、4.08%和24.49%;与对照组相比,喷药组A和喷药组B耕牛血吸虫病患病率分别下降83.67%和83.34%。结论采用氯硝柳胺乙醇胺盐喷雾剂对耕牛进行全身喷药可预防耕牛感染日本血吸虫,降低耕牛血吸虫病患病率。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复式PCR方法在疟疾诊断中的现场应用价值。方法根据疟原虫18 S rRNA基因序列,合成疟原虫属特异性上游引物和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种特异性下游引物,优化PCR反应体系,建立在同一PCR反应体系中同时检测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基因组特异性DNA片段的疟疾诊断方法,并评价其现场应用价值。结果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基因组DNA经过复式PCR后,分别扩增出1 451 bp和833 bp的特异性条带,而伯氏疟原虫、食蟹猴疟原虫及健康人血样均无扩增带出现,用该反应体系可检出原虫血症为1.1×10-6和5.6×10-7的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感染。与镜检法相比,复式PCR检测119份现场样本,112份与镜检结果相同,阳性率为54%,漏诊率为0.8%,误诊率为0,而镜检法依次分别为53%、1.7%和3.4%。结论复式PCR方法检测疟原虫具有简便、快速、特异、敏感等优点,在疑似病例的鉴别诊断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