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8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12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99篇
临床医学   166篇
内科学   10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14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38篇
综合类   145篇
预防医学   12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35篇
中国医学   17篇
肿瘤学   1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90篇
  2007年   78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4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2.
目的:基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技术探讨青少年儿童近视与视网膜表层微血管密度 及视网膜厚度的相关性。方法:横断面研究。共纳入2018年5─11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门 诊就诊的7~14岁青少年近视患者105例(193眼)。对所有受检者进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和 OCTA检查,量化分析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和各部位视网膜表层微血管密度。单因素方差分析比 较低、中、高度近视组各部位视网膜微血管密度及视网膜厚度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探讨视 网膜厚度与各部位视网膜表层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Spearman相关系数用于探讨等效球镜与中心凹、 旁中心凹视网膜表层微血管密度以及视网膜厚度的关系;分段多项式函数分析等效球镜度与外环及 直径6 mm完整视网膜表层微血管密度的关系。结果:旁中心凹、外环、直径6 mm完整区域视网膜 表层微血管密度在低、中、高度近视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11.651、14.499、14.232, 均P<0.001)。年龄与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之间有较弱正相关关系(r=0.187,P=0.011),与各部位微血管 密度均无相关性。等效球镜度与旁中心凹视网膜微血管密度有相关性(r=-0.301,P<0.001),与外环、 直径6 mm完整区域视网膜表层微血管密度呈曲线相关(r=-0.319,P<0.001;r=-0.307,P<0.001)。 但与中心凹视网膜表层微血管密度及视网膜厚度无显著相关性。此外,中心凹处视网膜厚度与微血 管密度呈正相关(r=0.691,P<0.001),与其余部位微血管密度无相关性。结论:青少年近视程度数 与旁中心凹、外环及直径6 mm完整区域视网膜表层微血管密度呈负相关;中心凹处视网膜厚度与年 龄、微血管密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探讨栀子种质资源之间的理化品质差异,为新品种选育及定向育种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对24个种质来源的栀子种苗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测定,采用UPLC对栀子药材中栀子苷和西红花苷-Ⅰ,西红花苷-Ⅱ的含量进行测定,并采用描述性统计、主成分和聚类分析方法对栀子种质来源和品质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24个来源的栀子的根系长度、叶形指数、叶片数和地径4项指标未表现出差异。江西1,2,4,浙江1,3,4等6个药材质量不合格,栀子苷质量分数未达到2015年版《中国药典》的规定(1.8%)。对存在差异的11项品质指标进行了主成分分析,根据主成分解释总变量和碎石图提取了4个主成分反映原来变量85.14%的信息。第1主成分主要综合了叶长、叶宽指标的信息,即种苗叶形因子;第2主成分主要综合了栀子苷,西红花苷-Ⅰ,西红花苷-Ⅱ和西红花苷类指标的信息,即药材内在品质因子;第3主成分主要综合了种苗鲜重和干重的信息,即种苗质量因子;第4主成分主要综合了苗高、苗高与根长比、叶片张开程度的含量信息,即种苗苗型因子。结合主成分分析综合评分表直观地反映出栀子品质的优良顺序;聚类分析将24个种质的栀子分为3类,聚类分析与综合评分排序表对种质资源类别的判定结果较为一致。结论:本研究表明四川1,3,4以及江西7等栀子品质较好,可作为新品种选育及定向育种的优良材料。  相似文献   
4.
梅希  曾俊  唐明薇  邱平 《成都医学院学报》2021,16(3):285-287,292
目的 探讨姜黄素对糖尿病足溃疡小鼠氧化应激、细胞炎症因子和创面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 选择SPF级雄性C57小鼠(BKS背景)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姜黄素组,每组20只.高脂高糖喂养联合腹腔内注射链脲佐菌素(S T Z)建立糖尿病模型,模型组造模成功18只,姜黄素组造模成功17只,3组随机取15只小鼠进行相关研究.姜黄素组给予姜黄素100 mg/kg灌胃,每日1次;对照组和模型组小鼠给予等剂量生理盐水灌胃,每日1次.比较3组小鼠氧化应激、细胞炎症因子、创面血管新生和创面愈合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和姜黄素组血浆MDA水平升高,而SOD活性下降(P<0.05);姜黄素组血浆MDA水平低于模型组,而SOD活性高于模型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和姜黄素组血浆IL-1和TNF-α水平升高(P<0.05);姜黄素组血浆IL-1和TNF-α水平低于模型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和姜黄素组新生毛细血管数密度降低(P<0.05);姜黄素组新生毛细血管数密度高于模型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和姜黄素组创面愈合率降低(P<0.05);姜黄素组创面愈合率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 姜黄素对糖尿病足溃疡小鼠可促进创面血管新生和创面愈合,减轻炎症反应,且具有抗氧化应激作用.  相似文献   
5.
1997年Huscher[1]成功实施了世界首例腔镜下甲状腺腺瘤切除术,由于该术式明显的美容优势而倍受关注.国内2001年开始将此术式应用于临床[2].我院自2004年6月至今开展腔镜下甲状腺手术46例,效果良好.现将护理配合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低温(4℃)碘伏对手术体位所致的压疮的治疗效果。方法将47例手术体位所致的压疮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2例),对照组采用常温碘伏纱布湿敷1h,观察组采用4℃碘伏纱布湿敷1h,每20分钟更换碘伏纱布1次,共3次,1h后两组均移去碘伏纱布。结果观察组术后12h、24h压疮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4℃碘伏湿敷对手术体位所致的压疮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胸腰椎内固定术后局部感染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8-03—2012-12诊治的胸腰椎内固定术后局部感染13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13例胸腰椎内固定手术术后发生早期和晚期感染,感染发生时间术后1~13个月。经过及时诊断和积极的病灶清除、冲洗引流、抗感染治疗。除1例外,12例在保留内固定的情况下感染治愈。随访时间8~40(22±11)个月,无复发病例。感染后,清创引流术前、术后6个月血液分析、ESR、CRP和腰痛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腰椎内固定术后局部感染后应及时明确诊断,尽早手术治疗。多数患者可以在保留内固定的情况下治愈感染。  相似文献   
8.
术后加速康复理念的推广与普及令日间手术的实践成为目前外科诊疗模式发展的重要议题,而胸外科手术的诸多特点使胸外科日间手术的推广面临诸多障碍。外科诊疗技术在近二十年的发展突飞猛进,其中机器人辅助手术的技术突破使诸多复杂外科手术的开展效率得到了飞跃性提升。因此,这一技术在胸外科日间手术的应用或将成为胸外科日间手术发展的新里程碑。本文结合已有研究成果,梳理总结了胸外科日间手术与机器人辅助手术的发展历程,并对两者未来的结合运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在能量代谢测定系统(简称:代谢车)监测指导下,早期采用不同营养方式及能量组合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临床疗效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将符合研究标准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共184例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EN,n=61)、肠外营养组(PN,n=62)和混合营养组(PN+EN,n=61)。采用代谢车每天清晨测定病人静息能量消耗值(REE,kcal/d)连续2周,根据REE提供适宜的能量供给病人。监测病人第1、7和第14天的血清清蛋白(ALB),血红蛋白(Hb),前清蛋白(PA)和氮平衡(NB)的变化以及伤后1个月时GOS评分;同时观察病人在营养治疗期间肺炎、呕吐、误吸和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PN+EN组病人ALB、Hb、PA和NB变化、早期肺炎与入住ICU时间等指标均优于EN组或PN组,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PN组病人消化道出血、呕吐、误吸的发生率最高,与其他两组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2周后病人病死率比较,PN组发生率最高,且与其他两组比较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伤后早期采用代谢车测定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静息能量消耗,指导营养供给的模式更为科学准确。采用PN+EN混合营养供给模式更适合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早期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与传统方法置入导针比较,分析"触摸和漏斗"法快速置入导针引导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的优势。方法 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50例Evans分型为Ⅰ~Ⅳ型的股骨转子间骨折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6例采用了"触摸和漏斗"法置入导针(A组),男10例,女16例;年龄67~96岁,平均(78.1±7.8)岁;左侧14例,右侧12例;受伤到手术时间平均(3.5±1.1)d;依据Evans分型,Ⅰ型5例,Ⅱ型9例,Ⅲ型10例,Ⅳ型2例。24例采用了传统方法置入导针(B组),其中男8例,女16例;年龄66~92岁,平均(77.8±7.2)岁;左侧10例,右侧14例;受伤到手术时间平均(3.6±1.1)d;依据Evans分型:Ⅰ型4例,Ⅱ型8例,Ⅲ型10例,Ⅳ型2例。两组患者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在置入导针步骤平均透视次数,自评优良率情况。统计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随访情况。结果 A组手术平均时间较B组少,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342,P=0.000)。A组手术平均出血量较B组的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133,P=0.000)。在置入导针步骤平均透视次数,A组比B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58,P=0.000)。置入导针时A组自评优良的例数为21例,优良率80.8%,B组优良的例数为9例,优良率3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732,P=0.003)。两组患者均获得3个月随访,其中A组有1例、B组有2例发生螺旋刀片切割,其余患者骨折骨愈合。结论对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与传统方法比较,置入导针时采用"触摸和漏斗"法可明显降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透视次数,置入导针时自评优良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