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7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26篇
儿科学   15篇
基础医学   31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88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61篇
预防医学   27篇
药学   11篇
  18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的独立危险因素,可引起或加重ASCVD。目前认为,ASCVD是T2DM患者的首要死亡原因。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水平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呈负相关,所以认为T2DM患者特征性的低HDL-C水平是导致其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增加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然而,最近几项通过胆固醇酯转移蛋白(cholesterol ester transfer protein,CETP)抑制剂提高HDL-C水平的临床试验发现,升高HDL-C水平并不能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认识到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HDL)的功能相较于其水平高低的更加重要。高血糖诱导的糖基化终末产物增加、HDL相关蛋白糖基化、T2DM状态下氧化应激和慢性炎症造成HDL蛋白质组学和脂质组学改变等诸多因素导致HDL功能障碍,使HDL促胆固醇外流、抗氧化、抗炎等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功能减弱,甚至转化为促动脉粥样硬化颗粒,进而导致ASCVD的发生和发展。本文就T2DM状态下HDL水平、结构、功能变化的机制及其与ASCVD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2.
肥厚型心肌病(HCM)是由编码心肌肌节蛋白的基因突变所导致的最常见的遗传性心脏病,是青年人及运动员心原性猝死的主要原因。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可表现为无症状、心绞痛、晕厥和猝死等。影像学诊断是目前HCM的主要诊断方法。治疗以缓解症状和防治并发症为主,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近年来,基因检测也逐渐应用于该病的早期诊断、危险分层、个体化治疗及优生优育。本文主要对HCM的诊断、治疗和早期预防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3.
心力衰竭是一种致残性慢性疾病,它是老年人致病和致死的一个主要原因。心衰病人有着不同的致病因素,但是慢性交感神经和β-肾上腺素受体(β-AR)的激活是心衰发生时共有的现象。慢性交感神经和β-AR的激活对心脏是有害的,在心衰恶化、心脏功能异常和心肌重构进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交感-儿茶酚胺系统通过直接激动  相似文献   
84.
1.缺血预处理与缺血后处理:1986年,Murry等[1]发现事先夹闭犬冠状动脉回旋支5 min,再复流5 min,重复4次,然后再夹闭40 min,心肌的梗死面积与对照组相比下降了75%.  相似文献   
85.
目的 严重高三酰甘油血症(hypertriglyceridemia,HTG)伴发于妊娠可能诱发急性胰腺炎,不良妊娠结局明显增高,但关于HTG对后代的远期影响如糖脂代谢的影响未见报道.本研究旨在探讨载脂蛋白CIII(apolipoprotein CIII,Apo CIII)转基因严重HTG的雌性小鼠对后代糖脂代谢的影响.方法应用Apo CIII转基因的严重HTG雌性及正常雌性小鼠分别与正常雄性小鼠交配,观察严重HTG雌性小鼠生育能力,并得到3组后代:母系为转基因的正常(maternal control,MC)和转基因后代(maternal transgenic,MT)及正常对照组(normal control,NC).比较了上述3组小鼠出生体质量及生长速度、血浆三酰甘油(triglycerides,TG)、总胆固醇 (total cholesterol,TC)、糖代谢的差异.结果 Apo CIII转基因导致的严重HTG对雌性小鼠生育能力无影响,Apo CIII转基因的雌性小鼠所生育后代小鼠出生体质量及生长速度均与对照组差异常无统计学意义,MT组小鼠血浆TG及TC浓度于出生14及28 d均较MC及NC组显著升高(P〈0.01),并出现轻度糖耐量受损,空腹胰岛素(fasting insulin,FINS)水平及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insulin resistant index,HOMA-IR)也较其他2组增高(P〈0.05).结论Apo CIII转基因严重HTG的雌性小鼠可正常妊娠、分娩及哺乳.严重HTG的Apo CIII转基因小鼠可以通过母系遗传而导致转基因后代发生糖耐量受损,高胰岛素血症及胰岛素抵抗指数增高.  相似文献   
86.
目的:应用非选择性β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异丙基肾上腺素(isoproterenol,ISO)连续皮下注射7d诱导心脏纤维化模型,并观察此模型中炎症调控核转录因子NF-κB的变化.方法:采用10周龄体重为280 ~320 g的SD大鼠,ISO以0.25 mg/(kg·d)剂量连续背部皮下注射7d诱导心脏纤维化模型.心脏组织切片进行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观察纤维化,以胶原容量分数进行胶原面积定量统计.应用real-time PCR法检测心脏组织中Ⅰ型/Ⅲ型胶原及炎症因子IL-6的mRNA表达.组织切片进行HE染色观察心脏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心脏组织中NF-κB在细胞内的定位,Western blot法检测心脏组织中磷酸化的NF-κB水平.结果:ISO诱导的心脏纤维化模型中天狼猩红染色面积明显大于对照(control,CON)组,且ISO组的胶原容积分数显著高于CON组(12.01±1.64vs.0.95±0.06,P<0.001);ISO组Ⅰ、Ⅲ型胶原的mRNA表达显著高于CON组(Ⅰ型胶原:10.51±0.47vs.0.98±0.02,P<0.001;Ⅲ型胶原:9.58±1.33 vs.1.02±0.02,P<0.001).ISO组心脏组织中可见细胞核增多、聚集,提示可能炎症细胞浸润,且炎症因子IL-6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增加(1.64±0.18 vs.1.04±0.07,P <0.01).CON组NF-κB主要定位于心肌细胞胞浆中,心肌细胞核中未见NF-κB的定位;ISO组出现明显NF-κB核转位活化,心肌细胞胞浆中的NF-κB较CON组减少,心肌细胞核及间质细胞核均可见明显的NF-κB定位,同时,ISO组心脏组织磷酸化NF-κB的水平明显高于CON组(10.83±2.05vs.1.05±0.27,P<0.001).结论:连续7d皮下注射ISO可成功诱导心脏纤维化模型,且此模型心脏组织中活化的核转录因子NF-κB增加.  相似文献   
87.
腹主动脉瘤(AAA)的病变血管部位伴随慢性的炎性细胞浸润,例如CD4+ 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B淋巴细胞等。其中活化的B淋巴细胞产生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继而导致巨噬细胞、肥大细胞和补体途径的活化。这些因素引起胶原蛋白和基质蛋白的降解以及主动脉壁重塑,最终导致AAA的发生。B淋巴细胞参与的AAA外膜重构的机制尚不明确。文章总结了近年来关于B淋巴细胞在AAA发病中作用的相关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8.
由物理或病理原因引起心脏损伤后导致心肌基因表达、分子水平、细胞水平及基质发生变化,最终出现心脏大小、形状和功能变化的过程称为心脏重构,其受血流动力学、神经体液激活及其它多种因素的影响.除了心肌细胞外,纤维母细胞增殖、胶原降解等都参与了心脏重构的过程.心脏重构可分为生理性重构和病理性重构,后者可由多种原因导致,如心肌梗死、压力负荷过重、容量负荷过重、心肌炎和心肌病等.心肌细胞的肥大、坏死、凋亡及纤维化等使心脏整体呈现球形变的趋势[1].心脏重构与心力衰竭的进展密切相关,并且是心力衰竭预后不良的征兆.伴有明显心脏重构的患者,心脏功能会进行性恶化.研究显示,心脏重构程度越重,患者预后越差,致死率和致残率越高[2].可见,准确评价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室重构对于判断病情及预后都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9.
关注气体小分子在心血管疾病发病中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气体小分子在生命活动中的意义越来越受到高度关注。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外科学家发现了“明星分子”一氧化氮(NO),20世纪90年代中期又发现在机体中存在第2种气体信号分子一氧化碳 (CO),最近我们提出硫化氢(H2S)为心血管功能调节的新型气体信号分子。事实说明气体小分子物质在生命活动中起着特殊的作用。研究表明这些气体小分子以其特有的持续产生、迅速传播和快速弥散等特点,在心血管、神经、消化和免疫等多个系统均发挥重要的生理及病理生理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0.
厌食症,即神经性厌食症,指个体通过节食等手段,有意造成并维持体重明显低于正常标准为特征的一种进食障碍,表现为体重显著减轻,合并营养不良、代谢和内分泌紊乱。2012年第5版《精神障碍的诊断与统计手册》(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中厌食症的诊断标准为:(1)明显的体重减轻,比正常平均体重减轻15%以上,或者克托莱(Quetelet)体质量指数为17.5 kg/m2或更低;(2) 病理性怕胖;(3)自己故意造成体重减轻[1]。窦性心动过缓是在厌食症患者心脏查体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其在厌食症患者中的发病率可高达95%[2],当厌食症患者的窦性心动过缓合并一些其他心电图异常表现(如长QT间期)时,我们需要提高警觉,注意这种心律失常可能会造成更致命的心律失常,甚至猝死。现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14年收治的1例患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