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1篇
耳鼻咽喉   21篇
基础医学   6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46篇
综合类   41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10篇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22.
目的探讨表达IL-29的重组新城疫病毒Lo Sota株(rL-IL29)对人胃癌BGC细胞增殖及迁移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体外培养的人胃癌BGC细胞分为对照组、rL-IL29组和Lo Sota株新城疫病毒(NDV)组,分别经PBS、rL-IL29及NDV感染处理后进行下一步实验。蛋白质印迹检测BGC细胞中IL-29、NDV、P-ERK、MMP2、p-AKT蛋白的表达;CCK8法、划痕试验及Transwell小室法侵袭实验检测胃癌BGC细胞的增殖、迁移能力。结果IL-29蛋白仅在rL-IL29组表达,NDV蛋白在IL-29组及NDV组均稳定表达,且明显高于PBS组(P<0.05);rL-IL29感染BGC细胞后BGC细胞的增殖及迁移能力明显减弱,且rL-IL29的抑制较NDV组作用更强;BGC细胞经rL-IL29感染后P-ERK、MMP2(66 ku/72 ku)、p-AKT蛋白表达较对照组及NDV组明显减弱(P<0.05)。结论rL-IL29抑制胃癌BGC细胞的增殖、侵袭及迁移可能与ERK,AKT等信号通路相关。  相似文献   
23.
先天性第一鳃裂瘘14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14例先天性第一鳃裂瘘的诊治经验,提高手术切除第一鳃裂瘘的安全性和治愈率。方法对1986年9月-2005年10月本科收治的14例第一鳃裂瘘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选择适当的瘘管示踪方式探查其走行,作Y形切口,切除或外翻腮腺浅叶,先找出面神经主干,再分离瘘管,处理内口时切除部分外耳道软骨。结果14例均一次手术治愈,随防1—19年,失访2例,其余无复发。结论术前明确诊断,充分暴露面神经干,完整切除瘘管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4.
25.
目的探讨肛外手工吻合技术在腹腔镜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超声刀在腹腔镜下对15例低位直肠癌患者实施全直肠系膜切除原则的根治性手术,用肛外手工吻合的方式完成超低位结肠-直肠/肛管吻合术。结果15例患者手术经过均顺利,无中转开腹。术后发生吻合口瘘1例,无腹腔出血、感染、吻合口狭窄等并发症。手术时间125~270min,平均156min。术中出血30~180ml,平均70ml。住院时间9~14d,平均11d。15例术后随访2~37个月,平均14个月。术后局部无复发,远处肝转移1例。结论低位直肠癌行腹腔镜下超低位切除、肛外手工吻合保肛术是一种安全、经济、创伤小、疗效可靠的术式。  相似文献   
26.
目的 探讨纳米碳淋巴结示踪剂在结直肠癌根治术中临床应用的意义.方法 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将60例结直肠癌患者分为两组:30例于术前或术中先向癌灶周围注入钠米碳后再行根治术(标记组),另30例患者则不予注射纳米碳(对照组).分别检测黑染淋巴结与未黑染淋巴结数量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 (1)标记组平均每例清除12.6(6~18)枚淋巴结.淋巴结黑染率为51.9%;对照组平均每例清除8.1(4~14)枚淋巴结.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标记组黑染淋巴结癌肿侵犯阳性率33.6%,对照组淋巴结阳性率24.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标记组小于4 mm转移淋巴结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0.05).(3)标记组2例直肠癌患者术中发现肠系膜下动脉根部及髂内动脉旁有黑染淋巴结,相应扩大手术切除范围,术后病理证实淋巴结有癌转移.结论 纳米碳淋巴结示踪剂染色效果良好,术中易识别,能指导手术医师正确进行淋巴结清除.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开展品管圈活动对于降低鼻空肠营养管肠内营养期间堵管发生率的作用。方法采用便利取样法,抽取2017年1月至2月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开展品管圈活动后实施鼻空肠管肠内营养的159例患者作为实施后组。利用品管圈对鼻空肠营养管肠内营养期间的堵管情况进行基线调查、原因分析、对策拟定、实施评价,制订规范化的肠内营养护理流程并推广实施,促进封管和堵管的规范处理执行流程,制作通俗易懂的健康宣教手册,完善合理用药配伍,配合个体化的功能锻炼计划等措施。将2016年10月至12月未开展品管圈活动前实施鼻空肠营养管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162例患者作为实施前组。对比品管圈实施前后鼻空肠营养管肠内营养期间堵管的发生率。结果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实施后组鼻空肠营养管肠内营养期间堵管发生率为3.77%,低于实施前组的9.25%(χ~2=3.949,P=0.047)。结论品管圈活动能有效降低鼻空肠营养管肠内营养期间堵管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8.
GITR mRNA在变应性鼻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水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糖皮质激素诱导的肿瘤坏死因子受体(glucocorticoid-induced 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GITR)与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的关系.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变应性鼻炎未治疗组(n=23,男12例,平均年龄34岁)、临床缓解组(n=17,男8例,平均年龄31岁)及正常对照组(n=24,男11例,平均年龄28岁)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中GITR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 变应性鼻炎未治疗组GITR mRNA相对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变应性鼻炎临床缓解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P<0.01),而变应性鼻炎临床缓解组GITR mRNA相对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ITR可能参与了变应性鼻炎的病理过程,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9.
目的 探讨保留乳房的乳腺癌切除术如何确定标本边缘.方法 选择符合保留乳房标准的乳腺癌111例,实施保乳手术,手术标本边缘按照肿瘤周围1cm正常组织切除.术后根据病理、临床分期制定个体化的综合治疗,定期随访患者局部和全身情况.结果 111例乳腺癌符合保乳手术治疗标准,实施了保乳手术治疗并能接受定期随访,1例出现局部区域复发.结论 按照肿瘤周围1cm正常组织切除,取其左、右、上、下、基底5个面作冰冻切片,证实标本边缘无肿瘤浸润.绝大多数患者可获满意的美容效果,提高了早期乳腺癌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0.
目的 探讨结直肠上皮内瘤变病理诊断的临床意义和外科治疗的原则.方法 于2004年1月至2008年6月共收治术前经内镜活检、病理诊断为"上皮内瘤变"的病例共158例(共162个肿瘤),其中诊断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73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89例.行腺瘤切除术5例,根治性结肠切除手术49例,直肠低位前切除术74例,经肛门局部切除术16例,Hartmann直肠经腹切除结肠造口术2例,腹会阴切除术4例,Parks结肠肛管吻合术7例,乙结肠造口术1例.经手术切除的标本常规作病理学检查,并与该患者的术前活检作比较,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后109例(67.3%)病理证实为浸润性腺癌,在89例术前诊断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腺瘤中,80例(89.9%)术后病理确定是腺癌;在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中亦有29例(39.7%)术后确定为浸润性腺癌.在109例腺癌中2例伴有肝转移(MI),18例则有邻近组织浸润(T4).术后病理证实有局部淋巴结转移或见癌结节者26例(23.9%).结论 应重视结直肠上皮内瘤变的病理诊断,高度警惕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在临床和内镜中疑为恶性的病变,若不涉及保肛问题,宜首选作病变肠段切除,如术中可确诊为浸润性癌,则应作根治性切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