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80篇
  免费   233篇
  国内免费   156篇
耳鼻咽喉   11篇
儿科学   21篇
妇产科学   38篇
基础医学   119篇
口腔科学   53篇
临床医学   777篇
内科学   184篇
皮肤病学   46篇
神经病学   72篇
特种医学   123篇
外科学   175篇
综合类   506篇
预防医学   144篇
眼科学   15篇
药学   315篇
  4篇
中国医学   61篇
肿瘤学   105篇
  2024年   55篇
  2023年   142篇
  2022年   137篇
  2021年   182篇
  2020年   175篇
  2019年   201篇
  2018年   155篇
  2017年   76篇
  2016年   116篇
  2015年   96篇
  2014年   163篇
  2013年   194篇
  2012年   191篇
  2011年   154篇
  2010年   145篇
  2009年   137篇
  2008年   78篇
  2007年   101篇
  2006年   92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目的分析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临床指标,探讨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180例体检患者按有无NAFLD分为正常对照组(86例)和NAFLD组(94例),对两组各临床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NAFLD组体质量指数(BMI)、腰围、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血脂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空腹血糖(FBG)、尿酸、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均显著升高,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显著降低(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腰围、TG可较好地预测NAFLD,是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NAFLD患者具有中心性肥胖、高血糖、高血压、脂代谢紊乱(高TC、高TG、低HDL-C)、高尿酸的特征,且肝酶升高。BMI、腰围、TG是发生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2.
王盛  朱奕  王彤 《中国康复》2019,34(1):37-39
目的:应用骶骨定标法观察不同方向的外力干扰对健康人、脑损伤偏瘫患者平衡的影响。方法:招募健康者及脑损伤偏瘫患者各10名,通过在不同的方向施加外力,采集骶骨定标法的骶骨标记点的平均摆动幅度及平均摆动速度。结果:健康者在向后外方向用力干扰下骶骨标记点的平均摆动幅度及平均摆动速度指标最大,其余三个方向之间没有差异;偏瘫患者向偏瘫侧的平均摆动幅度最大(MSA=20.72mm),其次是向后(MSA=17.58mm),而向前及向健侧的(MSA=11.87mm、13.5mm)无差异。结论:当对健康人进行外力干扰时,向后平衡稳定性差;偏瘫患者当受到外力干扰时容易向偏瘫侧跌倒。  相似文献   
123.
目的:观察疏肝补肾方对肝纤维化大鼠睾丸酮(Te)、促肾上肾皮质激素(ACTH)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二甲基亚硝胺复制大鼠慢性肝损伤模型,检测不同剂量组大鼠的血清Te、ACTH水平。结果:肝纤维化大鼠血清Te、ACTH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经中药治疗后,两组大鼠肝组织病理改变基本恢复正常,其血清Te、ACTH亦趋于正常(P>0.05)。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疏肝补肾方在抗肝纤维化同时具有改善激素紊乱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4.
文章就医院图书馆如何利用知识服务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做了一些有益探讨。  相似文献   
125.
目的:探讨产后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PHUS)的临床特征,为该病的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和改善预后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收治的6例PHUS患者的病历资料为研究对象,孕龄≥33孕周。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分析其临床症状、体征、溶血性尿毒症相关指标、超声检查及外周血涂片等检查结果(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结果本研究6例患者均为妊娠合并重度先兆子痫,经解痉、降压治疗并促胎肺成熟后,行剖宫产术分娩,并获活产新生儿者。6例患者均于剖宫产术后1~2d无诱因出现进行性少尿及无尿,合并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和肾功能急剧下降等,经过连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联合血浆置换为主的综合治疗后病情稳定,好转出院。对其随访1年,其中3例(50.0%)患者失访,1例(16.7%)患者发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结论先兆子痫是PHUS的重要诱因之一,应加强先兆子痫孕妇产后的肾功能监测,早期诊断PHUS,及时进行专科治疗,这对降低产妇死亡率和保障母亲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6.
目的 评价冠状动脉左主干(LMCA)病变病人接受单支架术的治疗效果及预后。方法 收集2007年1月至2014年3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53例LMCA病变病人的临床资料,所有入选病人均完成了冠状动脉单支架植入术。随访病人术后1年、术后2年时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情况。结果 手术成功率100%。23例在PCI术后1—12月行冠状动脉造影复查,2例发生支架内再狭窄,再狭窄率为8.7%。术后1年、术后2年时总体MACCE发生率分别为7.5%、9.4%。PCI术后1年、2年,SYNTAX积分低、中分组(≤32)和高分组(≥33)间无MACCE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90.5%、100.0%,P=0.297;90.5%、90.9%,P=0.931)。结论 对经选择的LMCA病变病人,包括部分无保护左主干病变及分叉病变病人,单支架术成功率高,中远期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27.
目的探讨自由角度及改制后固定角度穿刺架在甲状腺细针抽吸穿刺中的可行性及准确性。方法模拟甲状腺细针抽吸穿刺建立模型,由10位医生分别通过徒手穿刺、使用自由角度穿刺架和改制后固定角度穿刺架对体模中的目标进行穿刺,每人做三次穿刺,分别记录下每次穿刺的目标深度、穿刺时间和成功率并对以上数据作统计学分析。结果第一组(徒手穿刺)穿刺成功率76.7%,目标放置平均深度1.99cm,穿刺平均时间40.52s;第二组(自由角度穿刺架)穿刺成功率100%,目标放置平均深度2.12cm,穿刺平均时间7.75s;第三组(改制后固定角度穿刺架)穿刺成功率100%,目标放置平均深度2.22cm,穿刺平均时间3.26s。徒手穿刺的成功率小于自由角度和改制后固定角度穿刺(P<0.05),自由角度和改制后固定角度穿刺的目标深度均大于徒手穿刺(P<0.05),自由角度和改制后固定角度穿刺的目标深度无差异(P=0.18),自由角度和改制后固定角度穿刺操作时间均短于徒手穿刺操作时间(P<0.001),改制后固定角度穿刺操作时间短于自由角度操作时间(P<0.01)。结论使用自由角度和改制后固定角度穿刺架穿刺均比徒手穿刺有更高的准确性,改制后固定角度穿刺架较自由角度穿刺架穿刺效率更高,对甲状腺深部小结节穿刺更便捷可靠。  相似文献   
128.
何行厉 《抗感染药学》2019,16(10):1735-1738
目的:分析抗菌药物致患者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与原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抽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间临床抗菌药物致患者严重不良反应69例资料,分析其发生不良反应的特点与原因。结果:69例严重不良反应患者中,主要发生在呼吸科;引起不良反应的药品有注射用乳糖酸阿奇霉素、注射用头孢他啶、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及注射用头孢唑肟钠等;用药途径主要为静脉滴注;临床表现为皮肤及软组织损害、肝胆系统损害、心血管系统损害等。结论:药师通过多种途径对临床用药的宣教工作,促进了临床合理用药,确保了患者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29.
阴茎癌是泌尿男性生殖系统较少见的恶性肿瘤,原发病灶的治疗和区域淋巴结的处理在阴茎癌的诊治中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研究表明,区域淋巴结的明确诊断和合适治疗方式的选择对疾病的总体预后具有重要的影响,但目前针对阴茎癌区域淋巴结的诊断和治疗仍然存在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尤其是在区域淋巴结的治疗方式选择上仍然存在较多的争议,本文将有关阴茎癌区域淋巴结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30.
目的 探讨阻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酪氨酸激酶受体B(TrkB)通路后运动训练对脊髓损伤(SCI)大鼠痉挛状态及钾-氯协同转运蛋白2(KCC2)表达的影响。 方法 将40只雌性 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SCI+磷酸盐缓冲液组(SCI/PBS组)、SCI-运动训练+PBS组(SCI-TT/PBS组)、SCI/TrkB-IgG组和SCI-TT/TrkB-IgG组。于SCI前1周对所有大鼠进行鞘内置管,置管1周后制作T10不完全SCI大鼠模型,Sham组仅暴露脊髓。于SCI制模术后第 7天,使用TrkB-IgG阻断SCI/TrkB-IgG和SCI-TT/TrkB-IgG组的BDNF-TrkB信号通路,其余三组使用PBS进行对照。SCI后第8天,SCI-TT/PBS组和 SCI-TT/TrkB-IgG组进行4周的减重平板训练。使用Asworth评定法和H反射(H-max/M-max比值)评估大鼠后肢的痉挛状态。实验结束后采用 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各组大鼠损伤远段脊髓 KCC2的表达情况。 结果 SCI后1~5周,4组SCI大鼠的Ashworth痉挛分级均较Sham组增加。SCI后3~5周,SCI-TT/PBS组Ashworth痉挛分级明显小于SCI/PBS组和SCI/TrkB-IgG组(P<0.05);SCI后第5周,SCI-TT/PBS组Ashworth痉挛分级小于SCI-TT/TrkB-IgG组(P<0.05);SCI后1~5周,Sham组H-max/M-max比值保持不变,均低于4组SCI大鼠(P<0.05)。SCI后第1周和第2周,4组SCI大鼠H-max/M-max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CI后3~5周,SCI-TT/PBS组H-max/M-max比值明显低于SCI/PBS组、SCI/TrkB-IgG组和SCI-TT/TrkB-IgG组(P<0.05)。SCI后4~5周,SCI-TT/TrkB-IgG组H-max/M-max比值明显低于SCI/TrkB-IgG组(P<0.05)。KCC2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SCI 5周后,4组SCI大鼠的损伤远端脊髓前角KCC2的表达量较Sham组明显减少(P<0.05)。运动训练可明显增加SCI-TT/PBS组KCC2的表达量,其免疫强度和相对光密度值均高于SCI/PBS组、SCI/TrkB-IgG组和SCI-TT/TrkB-IgG组(P<0.05)。而SCI/TrkB-IgG组与SCI-TT/TrkB-IgG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减重平板训练可通过BDNF-TrkB信号通路改善 SCI大鼠的痉挛状态并促进损伤远端脊髓内KCC2的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