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7篇
  免费   178篇
  国内免费   30篇
耳鼻咽喉   7篇
儿科学   253篇
基础医学   49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84篇
内科学   4篇
皮肤病学   20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9篇
外科学   27篇
综合类   217篇
预防医学   38篇
药学   188篇
  9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66篇
  2022年   91篇
  2021年   136篇
  2020年   176篇
  2019年   178篇
  2018年   122篇
  2017年   76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研究激活蛋白1(AP-1)在全反式维甲酸(ATRA)抑制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成脂分化信号通路中的调控机制。方法:采用SD大鼠原代BMSCs,体外分离、培养和成脂诱导。油红O染色鉴定细胞脂滴形成情况。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脂肪细胞形成相关蛋白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脂蛋白脂肪酶(LPL)、脂肪酸转运蛋白(CD36)、脂滴包被蛋白(perilipin)、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2(PPARγ2)以及AP-1家族各成员(Fosl1、Fosl2、c-Fos、c-Jun、Jun B、Jun D和Fos B)的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 IP)检测相关蛋白(RARγ和Fosl1)与PPARγ2基因是否存在相互作用。结果:油红O染色显示ATRA处理组中细胞脂滴数量明显减少。BMSCs成脂诱导12 d后,与对照组相比,1μmol/L ATRA处理组FABP、LPL、CD36、perilipin和PPARγ2的mRNA表达均显著降低。RT-qPCR检测AP-1家族各转录因子表达结果显示Fosl1在ATRA处理组成脂诱导第2天、第6天和第10天表达均显著升高。Westren blot结果表明ATRA处理组Fosl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而PPARγ2蛋白表达降低。Ch IP-qPCR实验发现Fosl1蛋白可结合在PPARγ2基因启动子区域,而RARγ蛋白未直接结合在PPARγ2基因启动子区域。结论:ATRA可抑制BMSCs成脂分化及脂质代谢相关蛋白的表达,可能与其通过上调Fosl1直接结合PPARγ2基因启动子区域、下调PPARγ2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2.
目的探讨持续低氧(3%O_2)环境对兔尿源性干细胞(r USCs)增殖、凋亡及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 r USCs分别置于3%O2和20%O_2条件下培养,连续观察其形态学变化,绘制细胞增殖曲线;检测其分泌、周期及凋亡变化。结果 r USCs原代培养约第6天便可见单个"米粒样"细胞,不同氧浓度培养后发现常氧组细胞为"长梭形",低氧组向"鹅卵石"样改变;两组细胞增殖曲线均呈"S"形,但低氧组增殖速度较快(P0.01);低氧组较常氧组相比,血管营养因子表达量均有上调且表达因子种类增加;常氧组G0/G1期细胞数为91.73%±1.35%,明显高于低氧组的71.82%±8.86%(P0.05);常氧组S期细胞数为3.48%±0.73%,显著低于低氧组的18.77%±3.87%(P0.01);流式常氧组凋亡率为3.24%±0.38%,明显高于低氧组的0.43%±0.05%(P0.001);Hoechst结果常氧组凋亡率为4.27%±0.48%,明显高于低氧组的1.37%±0.33%(P0.01)。结论持续性低氧(3%O2)环境可促进r USCs细胞的增殖,减少细胞凋亡,增加其分泌功能。  相似文献   
73.
目的建立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血清尿刊酸(UCA)的方法,探讨血清UCA浓度对儿童急性白血病的临床意义。方法建立HPLC测定血清UCA浓度的方法,设定与优化HPLC色谱条件并进行验证。收集确诊为急性初诊白血病和非肿瘤血液疾病患者各90例的血清,检测UCA浓度,比较两组间的差异,并探究UCA浓度在白血病中的临床意义。结果成功优化并建立HPLC检测血清UCA方法,流动相乙腈:20 mmol/L KH2PO4,p H3.7为5∶95(V/V),流速为1.2 m L/min,检测波长264 nm的HPLC色谱条件下,反式尿刊酸(trans-UCA)和顺式尿刊酸(cis-UCA)浓度在0.125 g/L~5 g/L范围内与洗脱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R2分别为0.999 6和0.999 9)。批间测量和批内测量的相对标准偏差(RSD%)5%。与对照组相比,急性白血病患儿血清中cis-UCA和trans-UCA浓度明显增高(P0.001);与cis-UCA相比,trans-UCA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危险度分级诊断更有价值。结论 HPLC方法可以测定血清UCA浓度,儿童急性白血病血清中的UCA浓度可为诊断与预后提供线索,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4.
阐述患儿父母疾病不确定感的概念、测量工具,综述在临床护理实践中的应用现状。指出对于生病患儿父母来说,疾病不确定感是一个主要问题,不仅导致父母产生负性情绪,还影响父母的应对能力和生活质量。因此,医护人员应评估疾病不确定感水平及来源,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降低患儿父母的疾病不确定感,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5.
目的 探讨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患儿2岁内因下呼吸道感染再入院临床特征及病原。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52例2岁内BPD患儿再入院临床资料。结果 52例BPD患儿2岁内共137次再入院治疗,临床表现主要为咳嗽、 气促、 喘息、 紫绀及肺部干湿性啰音,>1~2岁较≤1岁再入院喘息发生率有显著升高(χ2=10.715,P=0.001)。呼吸道病毒检出以呼吸道合胞病毒(RSV) 67.3%(33/49)、副流感病毒3型(PIV3) 22.4%(11/49)为主,细菌病原检出前3位为肺炎克雷伯杆菌28.2%(31/110)、肺炎链球菌15.5%(17/110)、 流感嗜血杆菌8.2%(9/110),其中≤1岁以肺炎克雷伯杆菌为主,>1~2岁以肺炎链球菌为主; 肺炎克雷伯杆菌药敏结果提示对头孢他啶、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美罗培南耐药率分别为64.5%、 54.8%、7.1%,肺炎链球菌药敏结果提示头孢噻肟、 阿莫西林耐药率分别为8.0%、 6.3%; 肺炎克雷伯杆菌在重症肺炎中检出率有显著升高。2岁内中位住院时间为8.0(7.0~12.0) d,77.4%(106/137)例次住院需吸氧治疗,其中21.7%(23/106)需使用呼吸机治疗,≤1岁与>1~2岁喘息患儿中静脉激素使用率分别为42.2%(27/64)、56.5%(13/23)。结论 BPD患儿2岁内因下呼吸道感染再入院中喘息发生率随时间推移有增加趋势,再入院病毒病原以RSV为主,细菌病原早期以肺炎克雷伯杆菌为主,肺炎链球菌随时间推移可能逐渐成为主要细菌病原,肺炎克雷伯杆菌所致肺炎其病情可能更重,其中产ESBL肺炎克雷伯杆菌占比例较高,临床可参考药敏试验选择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头孢他啶,必要时选用美罗培南; BPD患儿再入院病情偏重,用氧率高,但静脉激素的使用率并未随喘息发生率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76.
目的 了解儿童伤寒的临床特点及并发症相关因素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2018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确诊为伤寒住院患儿56例临床资料,总结近10年儿童伤寒临床特点及病原菌药敏模式表现。另回顾1993—2008年笔者医院确诊为伤寒住院儿童(138例)并发症及相关资料,了解儿童伤寒并发症情况及其危险因素。结果 儿童伤寒表现不典型,从发病到确诊时间平均(12.0±8.3) d。74.1%(23/31)的腹泻出现于发热后1~5 d内。细菌培养阳性率从高至低依次为:血培养63.8%、骨髓培养41.7%、粪便培养39.0%,且不同病程时期各培养阳性率不同。肥达反应阳性率仅为8.8%。伤寒患儿有73.8%出现嗜酸性粒细胞下降,其中40.5%嗜酸性粒细胞数消失。伤寒患儿易出现电解质紊乱(低钠、低钾、低钙血症),在婴幼儿(≤3岁)中表现更为明显。在培养阳性病例中有12.2%呈现多重耐药(MDR),临床分离菌株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头孢曲松、头孢噻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的敏感度较1993—2008年无明显变化,仍普遍敏感。伤寒患儿有78.9%(71.7%~86.1%)发生并发症。并发症的发生与血小板减少和患儿年龄有关。同时,血小板情况、发病年龄对并发症系统个数也有提示作用。结论 儿童伤寒临床表现不典型,从发病到确诊时间较长且易误诊,但仍以发热及腹泻为主要表现,且腹泻大多数出现于发热后1~5 d内。培养阳性率以血培养最高,对于培养阴性者,肥达反应仍有补充、提示的作用。近20年来,临床所分离的菌株对头孢三代及三代喹诺酮类药物仍普遍敏感。儿童伤寒易发生并发症,出现血小板降低及年龄越大的患儿更易发生并发症,同时也更易发生多个并发症。  相似文献   
77.
目的 分析儿童周期性呕吐综合征(CVS)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及预后,以期提高对儿童周期性呕吐综合征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消化科2008年1月至2019年12月住院且符合儿童功能性胃肠病ROME Ⅳ诊断标准的141例CVS患儿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 141例患儿中男65 例、女76例,发病年龄中位数5.5岁(≤15岁5月龄),诊断年龄中位数8.3岁(11月龄至15岁8月龄),首次发病至确诊病程平均2.3年(3个月至11.3年),平均住院4次。其中60.28%(85/141)有明确诱因,感染与饮食不当最常见。所有病例均有呕吐,发作持续时间中位数为5 d(2~14 d),平均每日呕吐发作约15次,间歇期中位数38 d(5 d至6 个月)。其他症状包括腹痛(72.34%,102/141)、恶心(46.81%,66/141)、头晕(30.50%,43/141)、发热(26.24%,37/141)、头痛(19.86%,28/141)、便秘(19.15%,27/141)。所有病例急性期均予以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发作间期予以赛庚啶、普萘洛尔、西比灵等药物预防治疗,88例随访1~10年,81例(92%)治疗有效,9例仍有头痛表现(其中1例外院诊断偏头痛),13例有腹痛表现。结论 CVS是儿童呕吐的常见病因之一,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发作前通常有诱因且临床诊断常有延迟;CVS可反复发作,除呕吐外常有其他消化道或自主神经紊乱相关症状;对于发作频率高、持续时间长的患儿预防应用赛庚啶、普萘洛尔、西比灵等药物多数有效;该组CVS患儿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疗效与其他地区相似,但随访偏头痛、腹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国外数据。  相似文献   
78.
背景:亚低温是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有效治疗措施,目前国内外对亚低温期间肠内营养的开展尚无共识。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期间开展肠内营养的安全性。 设计:回顾性非随机对照研究。 方法: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中心诊断为HIE并实施亚低温治疗的患儿,按照亚低温治疗期间是否行肠内营养分为开奶组和禁奶组,收集患儿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及治疗等情况,肠内营养开奶日龄、开奶种类、奶量和喂养方式。 主要结局指标:住院期间NEC的发生率。 结果:95例HIE患儿进入分析,开奶组51例,禁奶组44例。①开奶组患儿腹胀发生率低于禁奶组(P=0.047),两组呕吐、血便和抽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两组患儿在生后1 h内血气分析、入院首次血常规、头颅超声提示出血、头颅MR异常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③开奶组平均静脉营养治疗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均短于禁奶组(P均<0.001);两组NEC、喂养不耐受等合并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开奶组患儿中,60.8%以配方奶开奶,41.1%为日龄1 d开奶,初始平均奶量为19.1 mL·kg-1·d-1,68.6%患儿亚低温期间未加奶。开奶组中1例发生了NEC(Ⅰ期),保守治疗后好转,无死亡病例。 结论:亚低温期间早期开始微量肠内营养,可减少腹胀的发生,缩短静脉营养治疗时间及住院时间,不增加NEC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79.
80.
近年来,无创通气在儿童呼吸支持领域有了较快发展.无创通气无需气管插管,操作简便,对部分呼吸道疾病有较为满意的疗效.但是,无创通气不能完全替代有创机械通气.在有些疾病无创通气不仅有着较高的失败率,而且会因气管插管的延误导致病情恶化,增加患儿的病死率.在行无创通气之前需评估患儿是否适宜进行无创通气治疗.对于进行无创通气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