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4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42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29篇
口腔科学   11篇
临床医学   80篇
内科学   32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24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51篇
综合类   121篇
预防医学   113篇
眼科学   10篇
药学   51篇
  2篇
中国医学   20篇
肿瘤学   76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60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61.
456名乡镇卫生院医生综合素质评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现代教育心理学原理和医学教育测量理论,从知识、技术、态度三个方面评价医生的综合素质。采用书面考虑和评分量表分别测评456名乡镇卫生院医生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素质,比较分析不同年龄、学历、职称医生各类素质的差异,提出了提高乡镇卫生院医生综合素质的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62.
Bevacizumab抑制高转移性人肝癌原位移植瘤的淋巴管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子姮  王杰军  于观贞  陈方国 《肿瘤》2006,26(8):713-716
目的:探讨Bevacizumab抑制肝癌淋巴管形成及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方法:建立LCI-D20高转移潜能肝癌组织原位移植裸鼠模型,给予治疗剂量的Bevacizumab并设对照组。28d后处死裸鼠,测量肿瘤负荷,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肿瘤组织微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microvessel density,LMVD)。结果:Bevacizumab治疗组肿瘤负荷低于对照组,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Bevacizumab治疗组肿瘤内LMVD亦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动物实验中,Bevacizumab可有效地抑制肝癌细胞生长和淋巴管形成,为临床治疗肝癌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63.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与胆石症的相关性。方法:对46例胆石性胰腺炎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CT表现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c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表现进行比较。结果:46例中39例为轻度胰腺炎,7例为坏死性胰腺炎。15例CT显示胆囊结石,24例ERCP可见胆囊结石。2例CT显示总胆管结石,16例ERCP可见总胆管结石。结石的大小与胰腺炎的严重程度无明显的相关性。结论:胆石症是引起急性胰腺炎的原因之一,其他致病因子在疾病的进展和预后中可能起更为重要的作用。胆石性胰腺炎应强调综合治疗,并提出胆石性胰腺炎治疗的设想。  相似文献   
64.
癌痛在肿瘤患者中十分常见,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和生活质量。虽然世界卫生组织的三步镇痛阶梯对癌痛管 理起到积极作用,但仍有患者疼痛控制不理想。临床针对中度癌痛使用低剂量的强阿片类药干预取代二阶梯弱阿片类药物用 药尚存疑虑,证据尚不充足。本文针对该问题相关研究进行梳理,提示弱化二阶梯弱阿片类药物,直接采用低剂量强阿片类药 物对于中度癌痛进行干预,能有效控制疼痛,且不良反应较少,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镇痛治疗的疗效受到多因素 影响,除了二阶梯或者三阶梯用药区别外,患者接受各种抗肿瘤治疗的程度、不同性质的疼痛以及患者与医院的地域距离等都 会影响整体效果。做好中度癌痛的控制,需要临床医师多维度地进行评估和干预,本文从二阶梯与三阶梯治疗药物的药理、用 药的疗效、安全性以及相关影响因素等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用药提供更多参考。  相似文献   
65.
目的 使用高分辨CT(HRCT)评估粉尘作业工人肺部的形态学改变。方法 对48例有职业接触史且胸片分期为可疑P0/1、P1/0或S0/1期的工人进行50次胸部常规CT扫描和HRCT扫描,男性46例,女性2例,接触粉尘平均工龄14年。其中接触水泥尘5人,铸工尘15人,接触矽尘10人,焊尘10人,煤尘4人,石墨1人,接触焊尘、铸工尘、矽尘等混合粉尘3人。结果 13例出现粟粒样结节,其中焊工7例,铸工3例,接触矽尘有1例,接触混合性粉尘的工人中有2例出现结节.38例出现小叶间隔增厚,21例出现小叶内间隔增厚,20例出现局灶性胸膜增厚。8例出现肺透亮度减低或磨玻璃影;8例出现肺气肿或肺大泡。4例HRCT未见明显异常,HRCT总阳性率达91.7%。结论 HRCT可显示尘肺早期肺部的异常改变,HRCT对于研究尘肺的早期改变有重要的临床和科研价值.  相似文献   
66.
Np方案化疗与热疗联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观察异长春化碱 (NVB) ,顺铂 (DDP)静脉化疗与热疗联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方法  4 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 (2 0例 )应用 NVB2 5 mg/ m2 d1,8,DDP75 mg/ m2 d1静脉化疗联合射频热疗 ,对照组 (2 0例 )仅予常规 NP方案化疗 ,2 8天为一周期 ,至少完成 2周期。结果 观察组 PR9例 ,有效率 4 5 % ,对照组 PR7例 ,有效率 35 % .两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 :显著改善 5 5 % ,30 % ;改善 30 % ,15 % ;两组有显著差异 (P<0 .0 5 ) ,毒副反应无差异。主要毒性为骨髓抑制以及胃肠道反应。结论  NP方案联合热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是合理 ,方便 ,安全 ,有效的一种可行方案 ,可以作为一线方案推荐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67.
为了提高基于固态变压器的永磁风电并网系统中直流母线电压的稳定性,在低压直流侧,通过双向DC-DC加入超级电容器。文章基于Boost电路建立混杂系统模型,引入类滑模控制策略,利用超级电容器的快速充放电特性,提高直流电压的稳定性。仿真研究表明,在风速改变和电网电压跌落两种工况下,直流侧电压波动、超级电容器充放电电压和充放电电流均变小。该方案可以快速准确地抑制直流母线电压波动,改善并网风力发电机组的电能质量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讨急性颈脊髓损伤低蛋白血症的临床特点及有效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9月~2012年1月收治的335例急性颈脊髓损伤患者,其中未行气管切开187例(A组),行气管切开148例(B组)。分析患者入院至出院前白蛋白指标的变化特点。患者入院后即采用静脉三升袋营养配合胃管鼻饲,每周行2次白蛋白检测,根据所测指标调整营养成份及剂量,对于A组伴有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可同时以人血白蛋白静滴,能自主进食鼓励加强饮食;加强抗感染及水电解质平衡治疗。对比分析2组白蛋白变化趋势及在入院时、入院后每3d的血清白蛋白含量;对2组白蛋白指标差异及白蛋白静滴例数对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入院时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白蛋白最低在入院后12d,为(31.8±3.7)g/L;B组白蛋白最低在入院后9d,为(29.8±3.2)g/L。入院前18d,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白蛋白指标变化趋势大致相同;B组静滴白蛋白例数明显多于A组,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颈椎脊髓损伤后血清白蛋白迅速降低,纠正困难,气管切开加重低蛋白血症;采用静脉三升袋营养配合胃管鼻饲,鼓励自主进食,必要时静滴人血白蛋白静滴,是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9.
目的探讨对肾移植术后受者早期主动减少免疫抑制剂用量的临床必要性和安全性。方法随机选择63例尸体肾移植受者为观察组,58例尸体肾移植受者为对照组,两组受者均采用环孢素(CsA)+麦考酚吗乙酯(MMF)+泼尼松三联免疫抑制方案。于术后第6周对观察组63例受者予以主动减少免疫抑制剂用量(将CsA血药谷浓度维持在200~250 ng/ml,MMF按受者体质量主动减药),术后4~6个月开始按个体状况将MMF用量调至减药前水平。对照组按常规免疫抑制方案治疗。观察两组受者术后6周至1年的血清肌酐(Scr)、血尿素氮(BUN)、CsA血药谷浓度、肺部感染发生率、急性排斥反应(AR)发生率。结果随访1年期间,观察组受者Scr、BUN基本稳定在同一水平,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AR发生率分别为8%与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肺部感染率分别为8%(5/63)和14%(8/5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有2例发展为严重的肺部感染。结论肾移植术后早期主动减少免疫抑制剂用量能有效降低此阶段肺部感染发生率,且AR发生率并没有增加。  相似文献   
70.
目的探讨尿微量蛋白检测对肾移植患者术后早期肾功能损害的诊断价值。方法 200例肾移植患者(肾移植组)按移植术后时间长短分层随机抽样,分为5组:术后1~3个月组,术后4~11个月组,术后1~5年组,术后6~10年组,术后10年以上组,每组40例。另随机抽取拟行肾移植术而进行术前检查的尿毒症患者20例为尿毒症对照组。用速率散射比浊法分别对6组患者的清洁新鲜中段尿进行尿微量蛋白测定与尿蛋白定性检测,同时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肌酐(Scr)。结果与术后1~3个月组比较,术后4~11个月组的尿α1-微球蛋白即开始升高(P<0.05),术后1~5年组、6~10年组尿微量白蛋白、尿转铁蛋白明显升高(均为P<0.05)。术后10年以上组尿微量白蛋白、尿α1-微球蛋白、尿转铁蛋白、尿免疫球蛋白(Ig)G均明显升高(均为P<0.05)。术后10年以上组尿蛋白阳性率明显高于其它时间组(均为P<0.05)。肾移植术后不同时间Sc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尿微量蛋白的变化较尿蛋白定性及Scr的改变更为敏感,宜作为早期移植肾功能受损的常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