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69篇
  免费   1982篇
  国内免费   1043篇
耳鼻咽喉   115篇
儿科学   89篇
妇产科学   80篇
基础医学   657篇
口腔科学   148篇
临床医学   1338篇
内科学   2094篇
皮肤病学   115篇
神经病学   296篇
特种医学   352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1087篇
综合类   3430篇
预防医学   615篇
眼科学   106篇
药学   1176篇
  33篇
中国医学   5184篇
肿瘤学   278篇
  2024年   58篇
  2023年   281篇
  2022年   594篇
  2021年   966篇
  2020年   997篇
  2019年   539篇
  2018年   459篇
  2017年   390篇
  2016年   381篇
  2015年   399篇
  2014年   1605篇
  2013年   1209篇
  2012年   1643篇
  2011年   1354篇
  2010年   1173篇
  2009年   748篇
  2008年   536篇
  2007年   813篇
  2006年   623篇
  2005年   424篇
  2004年   340篇
  2003年   301篇
  2002年   282篇
  2001年   240篇
  2000年   158篇
  1999年   142篇
  1998年   142篇
  1997年   101篇
  1996年   87篇
  1995年   60篇
  1994年   47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41.
应用同种动脉治疗主动脉根部病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报告5例采用同种动脉(HAV)治疗5例主动脉根部病变(主动脉瓣狭窄1例,关闭不全4例)。男3例,女2例;年龄13~47岁。病因为细菌性心内膜炎2例(包括先天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型1例),Marfan综合征2例,风湿性主动脉瓣关闭不全1例。术中采用同种主动脉全根置换3例(Bentall手术),其中1例用HAV上的二尖瓣前叶加宽主动脉瓣环(Manouguian手术),余2例用自体肺动脉移置主动脉根部,另取同种肺动脉做原位移置(Ross手术)。结果死亡1冽,4例存活,且无并发症发生。术后超声心动图提示主动脉根部良好,无主动脉瓣反流。随访2.5~3.5年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2.
CT导引下胸部病变穿刺活检影响诊断正确率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影响CT导引下胸部病变穿刺活检诊断正确率的因素。方法 :复习有手术病理、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的胸部病变CT导引下穿刺活检 2 4 4例 ,依据手术病理、治疗反应及临床随访结果对活检病灶作出最终诊断 ,观察因素包括患者相关因素 (性别、年龄、有无肺气肿 )、病灶相关因素 (病灶大小、位置、有无空腔及病灶深度 )和操作相关因素 (患者的体位 )。结果 :胸部病变CT导引下穿刺活检诊断正确率为 82 .4 % ( 2 0 1 /2 4 4)。活检诊断正确率与病灶大小有关 ,诊断正确组和非正确组病灶大小分别为 3 .97± 1 .80cm和 3 .1 1± 1 .4 4cm(P <0 .0 5 )。患者性别、年龄、有无肺气肿、病灶位置、深度、有无空腔及患者体位对穿刺活检诊断正确率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病灶大小是影响CT导引下胸部病变穿刺活检诊断正确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3.
地塞米松在大鼠缺血随意皮瓣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局部使用地塞米松对大鼠缺血随意皮瓣的作用。方法:建立大鼠背部缺血随意皮瓣的动物模型,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术后皮瓣下一次给予地塞米松5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3ml),对照组术后皮瓣下一次给予0.9%生理盐水3ml。均于术后7d取材,测定皮瓣坏死率和组织中丙二醛含量,观察大体及病理切片。结果:实验组皮瓣坏死率和丙二醛含量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光镜下,实验组的炎性反应较对照组明显减轻。结论:地塞米松能提高缺血随意皮瓣的成活率,大剂量一次性给药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4.
目的总结瓣膜置换患者行胆道手术的术前用药方法。方法对38例瓣膜置换后在服用华法令过程中因胆道疾病需行择期手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肝功能正常组(A组)23例、肝功能不正常组(B组)15例均于术前3d停服华法令,B组术前12h肌注VitK110mg。术前无应用华法令历史的患者115例做为对照组。结果38例患者停药2d后A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意义,B组于术前12h肌注VitK110mg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也无显著性意义。结论瓣膜置换患者在抗凝期间行胆道手术,只要准备充分,围手术期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45.
改良Foerster-Dandy手术治疗痉挛性斜颈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改良Foerster-Dandy手术治疗痉挛性斜颈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1年7月至2004年6月显微手术治疗的26例痉挛性斜颈病人,全部采用改良Foerster-Dandy手术,即枕后正中入路硬膜下双侧副神经根、C1脊神经根切断、C2~C4脊神经前、后根选择性部分切断术。结果 全部病人平均随访12.8个月。100%病人术后立即感痉挛状态明显缓解,随访期间缓解率为100%。生活质量提高率在随访期间为96%。术后所有病例发生不同程度转颈无力、耸肩无力、双臂外展受限,随访期间均有所好转,1例病人发生头颈部支撑困难,并因此而影响生活质量。随访期间无复发病例。结论 改良Foerster-Dandy手术是治疗痉挛性斜颈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选择合适病例、熟悉局部解剖、掌握显微手术技巧是保证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46.
多沙唑嗪与特拉唑嗪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甲磺酸多沙唑嗪和特拉唑嗪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平行对照试验,将符合条件的轻、中度高血压患者63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多沙唑嗪)和对照组(特拉唑嗪).试验剂量从2 mg开始逐渐递增至2~8 mg/d,疗程4周.治疗前后分别行心电图、常规体检、血尿常规和生化检查.结果:①治疗4周后,多沙唑嗪组降压总有效率80.7%,特拉唑嗪组降压总有效率70.0%.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②多沙唑嗪组治疗前后收缩压、舒张压的下降幅度分别为10.81%、10.70%,特拉唑嗪组为10.01%、11.47%.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③多沙唑嗪组有效剂量2~6 mg/d,平均3.04 mg/d,特拉唑嗪组有效剂量2~8 mg/d,平均4.19 mg/d.④每组不良事件发生率相似,多沙唑嗪组25.8%,特拉唑嗪组33.3%(P>0.05).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头晕、头痛、心悸、体位性低血压等,多为轻度,可迅速缓解,多沙唑嗪组未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结论:甲磺酸多沙唑嗪2~6 mg/d,一天一次口服治疗轻、中度高血压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7.
实验性肌炎动物模型制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实验性肌炎动物模型,研究特发性炎性肌病的发病机制。方法将50只健康的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两组:模型组40只,对照组10只。兔骨骼肌制备肌匀浆。模型组用肌匀浆与弗氏完全佐剂完全乳化后皮下免疫注射1ml.对照组用生理盐水替代肌匀浆,每周免疫1次,连续免疫5次。前2周同时腹腔注射百日咳毒素1ml。分别于免疫注射后各周取大鼠的骨骼肌组织,观察其肌活检病理、免疫组织化学的改变,同时检测血清肌酶水平,并与人类炎性肌病比较。结果模型组肌酶升高与对照组间有显著差别。病理改变以骨骼肌多发性炎症为特点:横纹肌呈灶性分布的肌纤维变性、坏死,横纹消失;周围炎性细胞浸润;肌纤维粗细不等、染色不一。病理分级以2a级为主。单个核细胞浸润以CD8^+T细胞为主.主要定位于肌内膜。骨骼肌细胞膜上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Ⅰ类分子表达增加。结论用异种动物骨骼肌匀浆免疫大鼠可诱导出炎性肌病动物模型,与人类炎性肌病在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方面有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48.
病理性的出汗和阴液、阳气的盛衰,以及阳气对阴液的蒸化过程是否有阻碍这3个要素紧密相关。对湿热证中出汗的表现及其汗法的宜忌进行了总结,详细论述了汗法的运用技巧,并对当前临床中常见的误治进行了剖析,指出阴阳平和、气化通畅是汗法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49.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orous hollow silica nanoparticles (PHSN) for controlled release applications were investigated. Through orthogonally designed experiments, the optimal synthesis conditions for the preparation of PHSN were obtained and the produced PHSN were characterized by BET, SEM, TEM and IR. Scanning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images revealed their hollow shell-core structure and also demonstrated that the size and shape of PHSN are determined by the templating CaCO3 nanoparticles. The produced PHSN were applied as a carrier to study the controlled release behaviors of Brilliant Blue F (BB), which was used as a model drug. Being loaded into the inner core and on the surfaces of the nanoparticles, BB was released slowly into a bulk solution for about 1140 min as compared to only 10 min for the normal SiO2 nanoparticles, thus exhibited a typical sustained release pattern without any burst effect. In addition, higher BET of the carriers, lower pH value and lower temperature prolonged BB release from PHSN, while stirring speed showed little influence on the release behavior. It showed that PHSN have a promising future in controlled drug delivery applications.  相似文献   
50.
腹茧症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茧症的影像特点,提高术前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茧症6例,术前均进行立位腹部X线平片和腹部CT检查,4例同时行胃肠道钡剂造影,复习其影像表现。结果6例立位腹部X线平片中3例诊断为肠梗阻。4例胃肠道钡剂造影,均可见小肠交错盘绕成团,呈“菜花”状或“手风琴”状表现。6例CT检查,均可见小肠聚集成团,其周围可见膜样的囊状物将其包裹。结论对患者进行胃肠道造影时观察到“菜花”状征象,或CT检查时观察到小肠聚集成团被一层膜样物包裹,应考虑到腹茧症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