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6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18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8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1.
育龄女性的肥胖关系着母子两代人的健康,减重代谢手术是解决肥胖及其并发症的有效手段。近些年,接受减重代谢手术的育龄女性日益增多。而减重代谢术后,肥胖相关不孕能否得到改善,妊娠安全性、围产期及产后远期结局如何,哪种手术方式最为有利,术后何时妊娠风险最低,均是影响育龄女性手术选择的重要问题。本文就以上问题进行国内外文献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寻找高血糖与高尿酸血症协同加重内皮细胞损伤的共同作用靶点和分子机制,为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心血管疾病的保护提供干预靶点。 方法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系(HUVEC-C)给予高糖(30 mmol/L,HG)、高尿酸(600 μmol/L,UA)和高糖(HG)+高尿酸(UA)联合培养48 h。利用10 μmol/L阿司他丁阻断醛糖还原酶(AR)的活性。实时定量PCR检测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eNOS)和AR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氧化酶2 (NOX2)、NOX4、eNOS和AR蛋白的表达;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细胞内ROS的活性;一氧化氮(NO)试剂盒检测NO活性。 结果与单独HG组和UA组相比,HG+UA共培养组明显降低eNOS mRNA水平和蛋白表达,减少NO产生,增加内皮细胞胞内ROS活性;HG+UA共培养明显上调AR mRNA水平和蛋白表达。应用AR抑制剂能够明显增加HG+UA组内皮细胞eNOS mRNA水平和蛋白表达,增加内皮细胞NO的分泌水平。AR抑制剂能够明显下调HG+UA组内皮细胞NOX4的蛋白表达,对NOX2无影响;降低细胞内ROS的含量。 结论高血糖和高尿酸协同作用通过激活醛糖还原酶途径下调内皮细胞eNOS的表达,增加ROS活性,减少NO的产生,加重内皮细胞功能障碍;而抑制醛糖还原酶,能够通过抑制NOX4表达,阻断这种协同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13.
正骨质疏松性骨折系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受到轻微外力或通常不会引起骨折的外力时发生的骨折,亦称脆性骨折(fragility fracture)。"通常不会引起骨折的外力"指在人体站立高度或低于站立高度跌倒时所产生的冲击[1-2]。围手术期是指围绕手术的一个全过程,从患者决定接受手术开始,到手术治疗直至基本康复,包括手术前、手术中及手术后的一段时间。具体是指从确定手术治疗时起,直到与此手术相关的治疗基本结束为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25-hydroxylvitamin D,25OHD)营养状况及其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5年2月-2017年3月在北京同仁医院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716例(男性410例,女性306例),年龄32~93岁,平均年龄(58.78±11.31)岁,检测血清25OHD水平,应用双能X线吸收检测法测定腰1-4、全髋及股骨颈的BMD。结果 在716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维生素D严重缺乏者为230例(32.1%),缺乏357例(49.9%),不足97例(13.5%),充足仅32例(4.5%)。不同年龄组别中,血清25OHD水平以及缺乏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增长、女性及维生素D缺乏为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维生素D缺乏严重,女性更为明显。血清25OHD缺乏程度越重,骨质疏松的发生风险越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血尿酸与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游离脂肪酸及糖基化终末产物之间的相关关系,为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血管病变的保护提供理论基础和预防措施。方法选择110名入院治疗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同期选择60名健康体检者。计算体重指数BMI,检测空腹血糖和胰岛素、血尿酸、餐后2h血糖和胰岛素、甘油三脂、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游离脂肪酸、糖基化终末产物等指标。结果入院的初诊T2DM患者的血尿酸平均水平316.78±83.38μmmol/L,高于正常人群(286.57±68.32μmmol/L)(P0.05),血尿酸浓度与BMI、甘油三酯、游离脂肪酸、糖基化终末产物、胰岛素抵抗指数(HOMR-IR)呈正相关(P0.05或P0.01),与糖化血红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无相关性。结论初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浓度与BMI、甘油三酯、游离脂肪酸、糖基化终末产物、HOMR-IR密切相关,血尿酸可能是T2DM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控制尿酸可能有助于预防和改善T2DM病患者的血管病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初诊2型糖尿病(type 2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hydroxy vitamin D,25(OH)D]水平与血糖控制及酮症酸中毒的关系。方法 140例初诊T2DM患者为T2DM组,同期130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检测2组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三酰甘油(triacylglycerol,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A1c)、25(OH)D水平,Pearson法分析初诊T2DM患者血清25(OH)D与TC、TG、HDL-C、LDL-C、HbA1c的相关性;将T2DM患者依据HbA1c水平分为A组(HbA1c≥9%)75例和B组(HbA1c9%)65例,比较A、B组血清25(OH)D水平;选取同期住院10例酮症酸中毒起病T2DM患者(酮症酸中毒组),再按照配对方法从140例T2DM患者中选取10例非酮症酸中毒起病患者(非酮症酸中毒组),比较2组血清HbA1c、25(OH)D水平。结果 T2DM组血清TG[(2.43±1.35)mmol/L]、LDL-C[(2.88±0.68)mmol/L]、HbA1c[(9.24±1.9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1.19±0.63)mmol/L、(2.41±0.54)mmol/L、(5.31±1.51)%],25(OH)D水平[(11.51±3.12)μg/L]低于对照组[(19.03±4.96)μg/L](P0.05),TC[(5.22±1.53)mmol/L]、HDL-C[(1.01±0.32)mmol/L]水平与对照组[(4.68±0.98)、(1.31±0.31)mmol/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DM组血清25(OH)D水平与BMI、HbA1c呈负相关(r=-0.213,P=0.042;r=-0.405,P=0.005),与HDL-C呈正相关(r=0.229,P=0.039),与LDL-C、TG无明显线性相关(r=-0.152,P=0.078;r=-0.135,P=0.729);A组血清25(OH)D水平[(10.44±3.63)μg/L]低于B组[(12.97±3.53)μg/L](P0.05);酮症酸中毒组血清25(OH)D水平[(5.52±2.61)μg/L]低于非酮症酸中毒组[(9.01±3.29)μg/L](P0.05),HbA1c[(11.71±2.12)%]与非酮症酸中毒组[(11.62±1.9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诊T2DM患者血清25(OH)D水平降低与血糖控制有关,且酮症酸中毒T2DM患者血清25(OH)D水平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7.
<正> 目前2型糖尿病已成为全球第三大非传染性疾病,国际糖尿病联盟估计全球糖尿病患者2007年已达2.5亿,预计2025年将达3.8亿。在中国,2007年2型糖尿病的患者约为3980万,2025年预计将达5930万。糖尿病是冠状动脉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研究显示65%~70%的糖尿病患者因冠心病而死亡,无症状心肌缺血是冠心病的一种形式,糖尿病患者常发生无症状心肌缺血,因而对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早期发现心肌缺血,进而早期干预对于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诺和平1天1次注射研究(Study of Once-daily LeVEmir,SOLVETM)国际研究的中国亚组数据进行分析,了解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起始地特胰岛素时的基线特征。方法 由临床医生决定起始地特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为入选对象。由医生记录基线时的人口统计学数据、病史、血糖控制情况和具体治疗方案。结果 共入选2型糖尿病患者3272例(女性占42%,男性占58%),年龄(56.2±10.8)岁,BMI(25.3±3.3)kg/m2,中位糖尿病病程4.0(0.1~27.0)年,中位口服降糖药物使用时间为3.0(0.0~20.2)年。515例(15.7%)受试者在基线时已经存在大血管并发症;886例(27.1%)存在微血管并发症。基线糖化血红蛋白(8.33±1.70)%,空腹血糖为(9.5±2.6)mmol/L。结论 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差且并发症发生率高,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需要优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结肠腺瘤性息肉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9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241例,均进行过结肠镜检查并排除恶性肿瘤,依据结肠镜下表现及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非腺瘤性息肉组(n=139)和腺瘤性息肉组(n=102)。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病史、实验室检查数据,分析两组患者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病率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结肠腺瘤性息肉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与非腺瘤性息肉组相比,腺瘤性息肉组患者的年龄更高(57.6±8.1岁vs.54.5±10.5岁)、吸烟比率(57.8%vs.37.4%)及饮酒比率(48.0%vs.21.6%)更高、糖尿病病程更长[10.5(5.0,16.0)年vs.9.0(3.0,13.2)年]、胰岛素用药比率更高(48.0%vs.33.1%)、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值更高[26.31(16.17,54.89) vs.19.12(12.90,26.98)]、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率(68.6%vs.41.7%)及周围动脉疾病发生率更高(20.6%vs.7.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饮酒(OR=3.225,95%CI:1.778~5.852)、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OR=2.308,95%CI:1.298~4.105)、周围动脉疾病(OR=3.029,95%CI:1.265~7.250)是2型糖尿病患者结肠腺瘤性息肉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饮酒、合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及周围动脉疾病是2型糖尿病患者结肠腺瘤性息肉发生的危险因素,在该类患者中开展结肠镜检查有利于结肠癌癌前病变的早期筛查。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65岁以上中国老年T2DM患者起始加用每日1次地特胰岛素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本研究是一项为期24周的多中心开放观察性研究。本研究将入选的中国患者分为高龄组(≥65岁)和低龄组(65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进入试验的患者中高龄组702例(21.5%),低龄组2565例(78.4%)。整个研究过程中两组均未报告严重药物不良反应和严重低血糖事件。和胰岛素治疗前比较,试验结束时平均体重的变化值高龄组-0.17kg(95%CI:-0.39~0.04),低龄组-0.15kg(95%CI:-0.29~-0.01);HbA1c变化值高龄组-0.99%(95%CI:-1.12~-0.86),低龄组-1.22%(95%CI:-1.29~-1.14);FPG变化值高龄组-2.48 mmol/L(95%CI:-2.69~-2.27),低龄组-2.74mmol/L(95%CI:-2.86~-2.62)。试验结束时,高龄组试验前接受过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平均胰岛素日剂量为12.33IU,未接受过胰岛素治疗的患者为15.38IU;低龄组试验前接受过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平均胰岛素日剂量为15.03IU,未接受过胰岛素治疗的患者16.98IU。结论对65岁以上老年T2DM口服降糖药效果不佳的患者起始加用每日1次地特胰岛素治疗安全有效,其安全性及降糖效果均与65岁以下患者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