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49篇
  免费   1670篇
  国内免费   241篇
耳鼻咽喉   86篇
儿科学   119篇
妇产科学   172篇
基础医学   1438篇
口腔科学   126篇
临床医学   2604篇
内科学   597篇
皮肤病学   195篇
神经病学   165篇
特种医学   130篇
外科学   857篇
综合类   4897篇
预防医学   2407篇
眼科学   41篇
药学   1383篇
  3篇
中国医学   713篇
肿瘤学   527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137篇
  2021年   262篇
  2020年   187篇
  2019年   263篇
  2018年   94篇
  2017年   249篇
  2016年   307篇
  2015年   264篇
  2014年   750篇
  2013年   820篇
  2012年   1024篇
  2011年   1170篇
  2010年   1133篇
  2009年   1323篇
  2008年   1368篇
  2007年   1458篇
  2006年   1390篇
  2005年   1164篇
  2004年   1008篇
  2003年   804篇
  2002年   641篇
  2001年   258篇
  2000年   272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8 毫秒
21.
神经—肌电图与MRI检查结合诊断臂丛神经损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评价神经-肌电图和MRI检查以及两结合在臂丛神经损伤诊断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27例臂丛神经损伤患行术前神经-肌电图、MRI和术中神经-肌电图检查,并与手术探查中的发现进行比较;比较术前神经-肌电图与MRI检查同术中体感诱发电位(SEP)检查在确定神经完全损伤中的作用。结果:术前神经-肌电图检查对臂丛损伤定性、定位诊断的完全符合率为70.4%,基本符合率为96.3%;它们对臂丛神经根撕脱诊断的符合率分别为55.6%和68.5%,两结合可提高诊断符合率至85.2%;SEP对完全性臂丛损伤的诊断率高于神经肌电图和MRI,可能因例数太少,未能发现统计学差异。结论:神经-肌电图检查和MRI检查可明显提高臂丛损伤的完全和基本符合率,是一种有前途的辅助诊断、指导治疗臂丛神经损伤的途径,术中进行SEP检查更加有利于手术方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22.
目的 探讨螺旋CT仿真膀胱镜(CTVC)对膀胱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临床具备指征的26例患者,在常规盆腔平扫 增强CT后憋尿延迟15~30分钟,待膀胱充盈造影剂满意后取仰卧位扫描,行膀胱区域薄层螺旋CT扫描,应用工作站采集延长期扫描拆薄的图像行后期处理做成CTVC成像.全部病例有纤维膀胱镜(FC)对照,并将两种检查结果结合手术病理结果作对照分析.结果 26例患者CTVC共发现病灶结节30个,FC镜检发现病灶结节39个,对直径>0.5cm肿瘤,CTVC可清楚显示,但对肿瘤周围小结节子灶及三角区小滤泡样肿物CTVC均不易捡出,对膀胱肿瘤的显示对比,结果有显著差异(x2=8.03,P=0.0046).对直径≤0.5cm的肿瘤,2例CT轴位像未能发现,但CTVC能显示.对膀胱癌的诊断CTVC的符合率为100%.结论 CTVC图像形象、直观,不仅看见膀胱腔内形状,对浸润范围结合CT轴位及冠矢状位重建也可清晰地显示,诊断膀胱肿瘤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对临床高度怀疑膀胱肿瘤,而常规CT扫描未发现病灶者,应该行CTVC,以减少漏诊.而对于直径≤0.5cm的肿瘤,尽管CTVC可以发现部分病灶,但是相对于纤维膀胱镜,其敏感性仍不够满意.注意层厚、层距的选择,延长憋尿时间,使用合适的窗宽、窗位等,可能有助于提高小病灶的检出.  相似文献   
23.
目的本系统是为临床病理细胞学的诊断而研发的一个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是辅助病理学工作者在临床病理细胞学方面诊断的一个工具型软件。该软件是将计算机图象识别技术应用于病理细胞学的诊断方面,以期达到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劳动强度和缩短诊断时间的目的。方法根据临床病理细胞学的诊断要求,软件对细胞涂片上的细胞图像进行逐点扫描、单个分离、参数提取和判别比对等处理环节来完成整个识别过程。在建立肿瘤细胞特征库方面,采用了计算机具有的“学习”功能,通过在使用中不断地“学习”和记录肿瘤细胞特征数据来逐渐充实和完善细胞特征数据库的数据,从而使判别精度得以逐步提高。结果本系统现阶段对临床细胞学中分离细胞的数十例细胞图像进行实验性检测,识别命中率达到60%左右。结论临床病理细胞学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的建立,对极大的减轻病理学工作者的劳动强度,缩短诊断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具有显著的优点,目前还只是在细胞学方面所做的一个实验系统,对实际应用尚待进一步改进,相信在今后不断的改进中可以成为临床病理细胞学诊断重要的辅助工具之一。  相似文献   
24.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和疗程伐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带状疱疹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的临床试验。试验组患者采用伐昔洛韦1000mg每日3次口服,共服7d;对照组患者采用伐昔洛韦300mg每日2次口服,共服10d。用药后第3、6和10天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共入组128例,全分析集(FAS)分析128例,符合方案集(PPS)分析118例。治疗后第3、6和10天,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症状、体征积分下降值及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nal analogue scale,VAS)值比较,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入组时疼痛VAS值≥8的患者,FAS集分析显示,在治疗后第6、10天VAS值下降两组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PPS集分析显示治疗后第10天VAS值下降,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俨〈0.05)。试验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7.18%和12.50%.主要为嗜睡和恶心。结论:增加伐昔洛韦用量治疗带状疱疹安全、有效,与较低剂量伐昔洛韦组相比,对疼痛程度较严重的患者能更显著地减轻疼痛。  相似文献   
25.
他汀类药物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鲍晓  关永源 《中国药理学通报》2005,21(11):1289-1292
他汀类药物(statins)被研制出来的最初目的是降低血脂,但是现在发现它不仅具有降低血脂的作用,还具有很多其他的作用包括改善内皮细胞功能的紊乱,提高内皮源性一氧化氮合成酶的生物活性,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抗氧化作用,抗炎作用,降低血压,逆转心血管系统的重构。充分理解statins的多效性作用及机制有利于它更好的在临床中被应用于心血管系统的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二氢嘧啶脱氢酶(DPD)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同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72例结直肠癌组织中DPD的表达,分析DPD表达与临床分期、病理特征、预后的相关性。用Kaplan-Meier法分析生存情况。用多因素Cox模型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在72例结直肠癌组织中DPD表达从10%~85%不等,平均28.73%±23.57%。DPD的表达随Dukes’分期的增加而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7)。早期(Dukes’A~Dukes’B期)结直肠癌的预后明显优于晚期结直肠癌(Dukes’C~Dukes’D期,P<0.0001)。结直肠癌组织DPD高表达者预后稍优于低表达者,但无统计学差异(P=0.1419)。[结论]结直肠癌治疗前Dukes’分期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DPD的表达状况和预后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27.
儿童安装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方法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总结儿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随访和并发症处理的经验。方法(1)对III度房室传导阻滞儿童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术后1周,1、3、6、12个月及此后每年均进行随访,随访时行心电图、胸片、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并对起搏器参数和起搏阈值进行检测。(2)对随诊中出现的6例并发症(其中囊袋感染2例、固定胶套磨破皮肤感染2例、绝缘层破损1例、重度三尖瓣反流1例)分别进行处理。结果对27例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的儿童进行7个月~8年随访,平均(5.2±1.5)年;其中6例并发症经处理后,感知和起搏功能良好,随访6个月~5年无异常。结论(1)儿童安装永久性心脏起搏器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尽量采用生理性起搏;(2)心外膜手术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少,适合超声心动图显示锁骨下静脉内径小于5 mm的患儿;(3)心内膜植入时要注意儿童的心脏结构和生长发育特点。  相似文献   
28.
纳米血管生成素-2小干扰RNA质粒制备及功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制备血管生成素-2小干扰RNA(Ang-2siRNA)质粒纳米微粒,并观察其基因转染能力和基因沉默效果.[方法]应用分子克隆的方法构建Ang-2siRNA质粒,将其与聚乳酸、O羧甲基壳聚糖用水/油/水(W/O/W)双乳化溶剂蒸发法制备纳米微球,扫描电镜观察其形态和粒径.然后转染原代人脐带静脉内皮细胞,观察纳米Ang-2siRNA微粒干扰Ang-2基因表达的效果及其细胞保护功能.[结果]扫描电镜观察到Ang2siRNA纳米微球呈球形和椭球形,粒径150~200 nm,大小分布均匀,包封完整,分散性良好.有较强转基因能力,良好的RNA干扰效果和血管内皮细胞保护功能.[结论]成功制备纳米Ang-2siRNA微粒,并证实其载基因能力和RNA干扰效果,对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因素有良好保护作用,为进一步研究心肌梗死的血管修复机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9.
HPLC法测定欣康胶囊中次乌头碱含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测定欣康胶囊中次乌头碱的含量。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法,以C18为固定相,甲醇-水-三乙胺(75∶25∶0.0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32nm。结果平均回收率为94.65%,RSD为3.54%。结论方法简便,准确。  相似文献   
30.
目的通过是否进行腭咽肌肉重建的两组腭裂修复术后患者鼻咽内窥镜的比较观察,了解腭咽部肌肉重建术后腭咽闭合状况的改变。方法将41例腭裂术后患者,按照在腭裂修复时是否进行腭咽肌肉重建分为重建组(22例)和非重建组(19例),以鼻咽纤维内窥镜记录静态和发音时腭咽闭合运动状况,对两组患者腭咽闭合运动类型和状况进行比较。结果重建组静态腭咽腔形态较非重建组明显缩小,各壁光滑丰满,未见软腭鼻腔面V型缺损畸形;动态时以环状闭合为主。非重建组静态腭咽腔形态较大,可见软腭鼻腔面V型缺损畸形;动态时以冠状闭合为主。经比较重建组腭咽闭合良好率(90.91%)明显优于非重建组(37.31%)。结论鼻咽内窥镜观察证实腭咽肌肉重建腭裂修复术后腭咽闭合功能恢复明显优于非重建组。腭裂修复术时重建腭咽肌肉有助于缩小腭咽腔和更易于达到良好的腭咽闭合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