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8篇
基础医学   6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9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46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16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91.
目的:分析腰椎内固定术后不典型迟发伤口感染的原因及致病菌,探讨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收集23例腰椎内固定术后发生的伤口感染病例,分析发生感染原因,调查引起感染的常见致病菌。23例均根据临床表现结合影像学及细菌培养确诊。均再次手术取出内固定,清除伤口内炎性肉芽组织,骚刮钉道,冲洗引流,应用敏感抗生素等方法治疗。结果:23例腰椎内固定术后发生不典型迟发伤口感染的常见致病菌为表皮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类白喉杆菌等,经再次手术治疗后伤口均一期治愈,随访1~3年,无复发。结论:腰椎内固定术后迟发伤口感染的症状不典型,结合病史、症状、实验室检查仍和做出诊断,再次手术取出内固定是治愈的关键。  相似文献   
92.
[目的]探讨颈椎斜矢状MRI在早期神经根型颈椎病定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门诊就诊临床诊断神经根型颈椎病而神经肌电图正常的患者34例,行常规MRI及斜矢状MR - T2WI;由影像诊断医师及临床医师在已知临床症状的同时分别就常规MRI及常规MRI联合斜矢状MRI分别评价所做的所有MR图像,判定椎间孔狭窄的位置及节段数,比较两种检查手段的诊断相关性.[结果]应用常规MRI诊断34例中19例24处椎间孔狭窄;联合斜矢状MRI诊断26例43处椎间孔狭窄,其中3个节段1例、2个节段11例,4例为单节段双侧,其余10例为单节段单侧椎间孔狭窄.常规MRI联合斜矢状MRI的椎间孔狭窄判定能力高于常规MR检查.[结论]斜矢状MRI 检查技术能直观显示椎间孔的立体形态并判断椎间孔受压(狭窄)的程度,为临床早期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定位提供了极佳的影像信息.  相似文献   
93.
目的 探讨显微镜辅助前路腰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lumbar discectomy and fusion,ALDF)和可动式椎间盘镜下椎间融合术(mobile 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 assisted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MED-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163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53例采用显微镜辅助ALDF(ALDF组),110例采用MMED-LIF(MMEDLIF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类型、手术节段以及术前腰痛及腿痛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椎间隙高度、前凸角度及腰椎滑脱患者滑脱率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采用腰痛和腿痛VAS评分、ODI评价临床疗效;术后复查腰椎X线片,观察椎间融合器有无下沉,并测量椎间隙高度、前凸角度及腰椎滑脱患者滑脱率。结果 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ALDF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低于MMED-LIF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4个月。术后两组腰痛、腿痛VAS评分以及ODI均较术前降低,且呈持续降低趋势,各时间点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腰痛VAS评分及ODI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腿痛VA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LDF组腰痛VAS评分及ODI改善率高于MMED-LIF组(t=7.187,P=0.000;t=2.716,P=0.007),但腿痛VAS评分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56,P=0.579)。术后2 d腰椎X线片示椎间隙高度、前凸角度较术前增大(P<0.05),滑脱不同程度复位(P<0.05),且维持至末次随访时(P>0.05)。ALDF组椎间隙高度改善率、前凸角度改善率大于MMED-LIF组(P<0.05),两组滑脱复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96,P=0.167)。随访期间未见内植物松动、断裂现象,椎间融合器无移位、下沉。结论 在严格把握适应证情况下,显微镜辅助ALDF和MMED-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均可获得良好疗效。但前者术后腰痛和功能改善更显著,椎间隙高度和前凸角度恢复更好。  相似文献   
94.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系统加椎间植骨融合器(cage)治疗峡部不连性腰椎滑脱症的远期疗效。方法:1996年10月~2002年1月收治的峡部不连性腰椎滑脱症患者中资料齐全的82例,均在椎弓根螺钉系统作滑脱复位后加cage行椎间融合固定。58例为1枚cage从后斜向前呈45°置入,24例为2枚cage从后向前垂直置入。随访时观察固定节段的椎体间有无位移、滑脱有否复发,测量术前、术后2周及随访时固定椎间隙的高度与近心端第二椎间隙高度比值的变化。结果:随访24~86个月,平均36个月。根据Nakai评分标准,优良率为79.3%。19例Ⅰ度腰椎滑脱患者术后全部解剖复位;47例Ⅱ度滑脱患者5例留有Ⅰ度滑脱;16例Ⅲ度滑脱患者4例留有Ⅰ度滑脱。至随访时,使用1枚cage或2枚cage所固定的椎间隙高度与近心端第二椎间隙高度的比值较术后2周时的比值减低,但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滑脱无复发。结论:使用椎弓根螺钉加cage治疗腰椎滑脱症可减少术后折钉和滑脱复发的问题,是治疗腰椎滑脱症比较理想的手术方式。1枚cage即可以达到稳定椎间的作用。  相似文献   
95.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移植对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星形胶质细胞增生、空洞形成以及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提取BMSC,制作SD大鼠脊髓损伤模型80只,随机分为埘照组(A组)和细胞移植组(B组).1周后再次手术,用微量注射器刺人B组脊髓损伤部位两端,分别缓慢推入10 μL BMSC悬液,A组注入等量PBS,于移植后1、2、4、6、8周观察神经恢复情况;移植后第1、2、3、7、14天行TUNEL染色和电镜检查观察神经细胞凋亡情况.8周后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及神经生长抑制因子Nogo-A免疫组化,测量各组脊髓空洞的大小.结果:8周后A组和B组神经功能评估(BBB评分)分别为(22.0±2.1)分和(28.5±2.7)分,14 d时凋亡细胞数分别为14.4±2.7和9.1±3.3;白质中GFAP阳性细胞数分别为32.3±1.3和23.7±0.6,Nogo-A阳性神经元分别为(108.6±125.8)个和(78.3±12.4)个,空洞体积分别为(23.3±12.4)mm3和(14.5±10.6)mm3,2组间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通过减少星形胶质细胞的增生,缩小空洞,抑制Nogo-A以及神经细胞凋亡等机制促进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6.
磷酸钙水泥降解成骨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目的: 研究磷酸钙水泥 (CPC) 降解吸收成骨的机制。方法: 制备羊胫骨平台压缩性骨折模型, 植入CPC填充骨缺损。3个月时拍X线片、取材制作不脱钙切片, 观察CPC的组织学变化。结果: CPC吸收迅速, X线片可见 2只动物几乎吸收完毕, 另 3只已大部被吸收。组织学观察可见到许多骨水泥吸收骨形成单位, 吸收的骨水泥由新生骨填充, 未见纤维组织形成。结论: CPC吸收成骨机制与正常骨重建过程相类似, 骨水泥吸收与新生骨形成同步协调进行。  相似文献   
97.
掌握多种技术手段积极稳妥地开展脊柱内镜微创手术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徐宝山 《中国骨伤》2017,30(2):97-99
<正>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脊柱微创技术迅猛发展,包括脊柱内镜、经皮介入和内固定、经通道显微镜技术、导航和机器人技术等等。微创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已深入人心,甚至也有人认为风险小、代价小,不必承担大手术的风险,因而受到广大患者的欢迎和追求。在这种形势下,各种脊柱微  相似文献   
98.
人工细胞微囊的制作工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系统回顾当前国内外人工细胞微囊制作工艺方面的研究进展。资料来源:检索PubMed数据库中1980-01/2006-06有关人工细胞微囊技术进展的文章,检索词“microcapsule,artificialcell,transplantation”,并限定文献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检索中国知网医学文献数据库1999-01/2006-06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微囊化,人工细胞,移植”。资料选择:纳入标准:①人工细胞微囊的成囊材料、成囊工序及微囊发生器的研究。②人工细胞微囊生物特性的研究。③能获取文章的全文。排除标准:①较陈旧的文献。②重复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到100篇与人工细胞微囊制作相关的文献,61篇符合纳入标准。其中研究内容相似的,以近5年内发表在较权威杂志者优先。排除的26篇为较陈旧的文献及重复研究;对符合标准的35篇文献进行分析。资料综合:免疫排斥反应是造成细胞移植失败的主要原因,微囊化人工细胞是一个有效的免疫隔离方法,选择适当的囊材、先进的制作工序和机械设备,能显著提高微囊的生物相容性、机械稳定性、免疫隔离效果,提高细胞移植的成功率。结论:日益成熟的人工细胞微囊技术将会带来细胞移植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从而为一些相关疾病的治疗开辟一条新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99.
目的:关于鼠、兔等小动物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较多,而对大动物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研究较少.实验拟了解体外培养的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以便于组织工程研究使用.方法:实验于2006-01/2007-01在天津市天津医院完成.①实验材料:天津医院动物实验中心提供的健康中国山羊,10月龄,实验过程中对动物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②实验方法:抽取羊骨髓5 mL,梯度离心制备单个有核细胞,并接种于无菌的50 mL塑料培养瓶中,培养体系为含体积分数为0.10 FBS的DMEM.利用多孔培养板对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细胞生长曲线测定.选用抗CD44单克隆抗体,应用免疫组化学方法对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表型鉴定.结果:①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黏附贴壁、呈纺锤状,并有多个突起.②一般细胞接种密度下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三代细胞生长周期基本一致,均为接种培养后前二三天,生长较缓慢,为生长迟滞期.3 d后细胞生长加速,有一快速增长过程,达到对数生长期,于七八天时,细胞数达最高值,为生长平台期,其后生长速度减缓.③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后显示所培养细胞的细胞膜抗原CD44有阳性表达.结论: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较强的遗传稳定性和增殖能力,培养的细胞不是骨髓造血干/祖细胞,而是一群均一的间充质干细胞,具有独特的增殖和表型特征.  相似文献   
100.
背景:腰椎间盘退变是引起腰腿痛的常见原因,椎间盘退变的病理改变及发病机制至今仍未完全明确。 目的:介绍腰椎间盘退变的分子病理改变及其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方法:以“disc histology,disc degenerative disease,disc gene”等主题词检索PubMed数据库,检索时间为2005/2010年,筛选与腰椎间盘组织学变化和发病机制相关的文献,总结归纳腰椎间盘退变的研究进展和研究结果。 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与腰椎间盘退变有关的文章118篇,共纳入30篇。结果表明腰椎间盘退变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基因遗传因素、自然老化和积累性损伤等,基因的多形性是诱发退变的重要前置因素。椎间盘退变可通过免疫反应、机械性压迫或不稳定、血循环障碍和炎性递质等因素导致椎间盘退变性疾病。老化和病理性退变在影像和病理上难以区别,应根据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具体情况采取合理的治疗方法,生物学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但目前仍处在实验研究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