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8篇
基础医学   6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9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46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16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探讨腰椎动脉瘤样骨囊肿的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12例腰椎动脉瘤样骨囊肿患者,男7例,女5例,年龄20~46岁,平均28.5岁。涉及后段结构3例,经后路行后段结构切除 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仅涉及前段结构4例,经前路行前段结构切除 钛网及侧方钛板内固定;5例同时涉及前后段患者则行一期联合前后路手术。术前常规辅以选择性动脉栓塞。结果:随访时间2~4年,平均3.1年。临床和影像学显示,患者无复发或任何不适。12例病例中优7例,良5例。结论:动脉瘤样骨囊肿病灶可以通过术前选择性动脉栓塞、经前路彻底切除以及随后经后路行腰椎固定融合术联合治疗。对脊柱动脉瘤样骨囊肿患者,应首选手术治疗,并争取对原发灶彻底切除,以防止局部复发。  相似文献   
32.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常见病及多发病,其病因包括内源性因素(遗传、发育、退变)和外源性因素(应力、营养、劳损、外伤等),但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腰椎间盘突出是描述形态学的术语,其分类大多也是基于影像学上的突出部位和形态。但临床症状的性质和轻重并不完全取决于突出形态,还与椎间盘突出的病理学变化密切相关。因此,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分型不应拘泥于影像学分型,而要考虑不同的病理变化和类型。  相似文献   
33.
目的 探讨股骨头旷置术治疗髋臼周围肿瘤的可行性.方法 1999年10月至2009年8月采用髋臼肿瘤切除股骨头旷置术治疗累及髋臼的Enneking Ⅱ区肿瘤患者18例,男16例,女2例;年龄18~72岁,平均54岁.软骨肉瘤4例,骨肉瘤2例,骨巨细胞瘤4例,滑膜肉瘤1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Ewing肉瘤1例,转移瘤5例.3例行术前选择性动脉栓塞,4例行麻醉后腹主动脉或髂总动脉球囊临时阻断.术后门诊随访观察关节功能及影像学变化.结果 全部病例随访3~118个月,平均55个月.手术时间120~350min,平均170min.出血量600~2200ml,平均1200ml.切口均愈合,无一例发生伤口感染.1例骨肉瘤、3例转移癌患者于术后6个月至2年死于多脏器转移,其余病例无肿瘤局部复发.肢体不等长2.0~7.5 cm,平均5.0 cm,所有患者均需足跟垫高2~3 cm的矫形鞋进行矫正.术后3个月Enneking评分20~27分,平均23分.影像学资料提示,至随访期末无股骨头坏死发生,8例假臼磨造较好,1例发生轻度腰椎侧凸.结论 对于累及髋臼的Enneking Ⅱ区肿瘤采用肿瘤切除股骨头矿置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近期功能良好,肿瘤复发率低.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femoral head exclusion after resection of pelvic tumors around acetabulum with less limb damage and complications.Methods From October 1999 to August 2009,18 patients with pelvic tumors around acetabalum (zone Ⅱ of Ennekingl were treated with tumor resection and femoral head exclusion,including 16 males and 2 females with an average age of 54 years(range,18-72).The diagnosis were chondrosarcoma(4 cases),osteosarcoma(2),giant cell tumor of bone(4),synoviosareoma(1),malignant fibrous histiocytoma(1),Ewing sarcoma(1),and metastatic carcinoma(5).Throe cases were treated by selective arterial embolization before operation and 4 cases by temporary block of lower abdominal aorta or common iliac arte.Regular follow-up in clinic was done to observe function of joint and radiographic imaging.Results All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55 months(range,3-118).The mean surgical time was 170 min(range,120-350 min).The mean blood loss was 1200 ml(range,600-2200 ml).All wounds were healed without infection.One patient with osteosarcoma and 3 with metastatic carcinoma died of multiple organ metastases during 6 months to 2 years after operation.The others had no local relapse.The mean limb discrepancy was 5.0 cm (range,2.0-7.5 cm).The mean Enneking score was 23 (range,20-27).All patients needed custom-made shoes with heightened heel of 2-3 cm.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was not found in radiographic images.Eight cases had formed artificial acetabulum.One case had gentle lumbar scoliosis.Conclusion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femoral head exclusion after resection of pelvic tumors around acetabulum had low complications,less pain,low relapse,better function in the recent period.  相似文献   
34.
目的 探讨非常规MR检查技术(动态MRI及斜矢状MRI)在颈椎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门诊就诊并能耐受动态MR检查的32例颈椎病患者及颈部无不适症状的志愿者15例行常规MRI及动态T2WI(过屈-过伸位)、全部志愿者及18例颈椎病患者行斜矢状T2WI;分析对照组与颈椎病组颈椎活动度间差异性;确定中立位与过屈-过伸位MRI中Ⅲ级椎管狭窄的显示率;主观评价斜矢状MRI显示椎间孔形态的满意程度及判断椎间孔狭窄的能力.结果 对照组颈椎活动度大于颈椎病组,其中C4/5和C6/7水平差异显示统计学意义;颈椎病组过屈、中立及过伸位显示Ⅲ级椎管狭窄的节段数分别为9、17个和40个,分别占全部节段数的(32×5)的5.63%、10.63%、25.00%,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过伸位检查的临床意义更大.斜矢状MR图像直观显示椎间孔形态,影像医师与临床医生的椎间孔狭窄判定能力的观察者间相关性佳(k=0.943).结论 非常规MR检查技术能显示早期颈椎失稳、直观判定椎间功能单位退变形成的动态性椎管狭窄,有效定位病变责任节段,反映脊髓嵌压的程度及直观显示椎间孔的立体形态并判断椎间孔受压(狭窄)的程度,该非常规颈椎MR检查技术作为颈椎常规MR检查的补充手段,显示了有价值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5.
经腰椎椎间孔开窗入路的解剖学研究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设计经腰椎椎间孔开窗入路,探讨其可行性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30具成人腰椎尸体标本,模拟L1~S1各节段经椎间孔开窗入路操作,充分显露出口神经根及椎间盘后外侧,实体测量完全显露椎间孔时椎板和关节突的切除和剩余范围;在开窗前、开窗后行CT扫描三维重建,测量切除和剩余范围。选取31例成人腰椎三维CT图像,测量L1~S1各节段经椎间孔开窗入路切除的骨结构范围。采用可动式脊柱内镜下经椎间孔开窗入路治疗腰椎极外侧椎间盘突出症10例,男4例,女6例。L3-4 2例,L4-5 4例,L5S1 4例。结果 自L1至S1椎板峡部和关节突关节逐渐增宽,横突逐渐下移,峡部外缘和上关节突外缘到硬膜囊外缘的距离逐渐增大;在L1,2、L2,3和L3,4节段经椎间孔开窗入路切除较少的椎板峡部和关节突即可显露硬膜囊外缘和椎间盘后外侧;在L4,5尤其L5S1节段椎间孔开窗操作空间小,需切除较多的椎板峡部和关节突关节外缘才能显露椎间盘后外侧,硬膜囊显露较困难,下内侧月牙形开窗可保留较多的椎板和下关节突连接。临床应用10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显露充分,彻底摘除了突出和游离的椎间盘髓核。随访6~24个月,末次随访时Macnab评分优8例、良2例,均无腰椎失稳表现。结论 经腰椎椎间孔开窗入路可在保留椎板和下关节突连续性的基础上充分显露椎间孔,内镜下操作、下内侧月牙形开窗可以保留更多的骨性结构,治疗腰椎极外侧椎间盘突出症具有较好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6.
疼痛作为创伤患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具有发生普遍性、时间紧迫性、程度严重性等特点。急性创伤时机体处于高度应激状态,患者可能因为焦虑或兴奋等因素使非甾体类镇痛药物效果不佳,而传统强效阿片类镇痛药物和神经阻滞易产生较多并发症,使创伤性疼痛的控制仍充满挑战。近年来随着脑功能刺激技术的快速发展,以经颅磁刺激(TMS)、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等为代表的脑功能调节技术在治疗慢性偏头痛、纤维肌痛、脑卒中患者肌张力下降、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等神经、精神疾病方面展示出巨大潜力。有文献报道tDCS对缓解急性创伤性疼痛具有显著疗效。本文就tDCS治疗急性创伤性疼痛的可能机制、适应证、临床疗效以及存在的不足进行综述,以期为急性创伤性疼痛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7.
文题释义:退变性腰椎滑脱:是一类常见的老年退变性疾病,影像学上表现为在椎弓完整的情况下,一个椎体相对于另一个椎体向前或向后移位,好发于L4-5节段,临床上多表现为腰椎管狭窄症状,行走后症状加重,休息时减轻,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时通常需要手术治疗。  脊柱-骨盆矢状面序列:由脊柱和骨盆共同构成,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脊柱在矢状面呈“S”形,上承头颅,下连骨盆,有颈、胸、腰、骶4个生理弯曲,对于维持脊柱平衡具有重要意义。脊柱-骨盆矢状面序列的异常与退变性腰椎滑脱等疾病发生、发展相关,同时脊柱-骨盆矢状面序列受姿势的影响,当姿势变化时脊柱-骨盆矢状面序列也会发生相应改变。 背景:脊柱-骨盆矢状面序列对于退变性腰椎滑脱的诊治十分重要,但是目前关于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序列的研究局限在站立位体位,坐位下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序列未见相关报道。 目的:分析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坐-立位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的影像学资料,探究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从站立位到坐位的变化特点。 方法:纳入2019年3至9月天津市天津医院收治的44例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其中男12例,女32例,年龄50-84岁,所有患者均拍摄站立位全脊柱X射线片和坐位全脊柱X射线片,通过院内影像归档与通信系统测量每例患者的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腰椎前凸角、胸椎后凸角、矢状面平衡轴等参数,比较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站立位、坐位矢状位序列的不同,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站立位、坐位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间相关性。试验获得天津市天津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结果与结论:①由站立位转变为坐位时,44例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的骨盆倾斜角增大[(21.3±10.1)°,(34.0±10.4)°,P < 0.001]、骶骨倾斜角减小[(31.5±8.6)°,(20.8±12.7)°,P < 0.001]、腰椎前凸角减小[(40.9±14.6)°,(25.8±15.0)°,P < 0.001]、矢状面平衡轴增大[(43.0±43.4),(75.0±34.8)mm,P < 0.001],骨盆入射角与胸椎后凸角无明显改变(P > 0.05);②无论站位还是坐位,腰椎前凸角与其他5项参数均具有相关性(P < 0.05);由站位转换为坐位后,骶骨倾斜角与矢状位平衡参数矢状面平衡轴的相关性消失(P > 0.05),腰椎前凸角与矢状面平衡轴的相关性仍然存在(P < 0.05);③结果表明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从站位转换为坐位时,脊柱-骨盆矢状位形态表现为骨盆围绕双侧股骨头发生后旋,骨盆呈后倾状态,腰椎生理曲度变浅,脊柱矢状位平衡轴前移。 ORCID: 0000-0002-9690-3188(刘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38.
苗军  夏群 《中国临床康复》2014,(48):7849-7854
背景:寰枢椎是生命中枢所在区域,由于解剖结构独特,手术治疗上颈椎疾患难度大、风险高.寰枢椎后路手术是重建上颈椎稳定性的常用方案,最佳固定方式为短节段坚强固定,不仅固定坚强且对颈椎的旋转和屈伸运动损失较少.目的:对寰枢椎后路内固定方案做一综述.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至2014年5月为止的PubMed数据(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及万方医学网(http://med.wanfangdata.com.cn/),以“upper cervical,intemal fixation,atlas,axis,postenor approach”为英文检索词,“上颈椎,内固定,寰椎,枢椎,后路”为中文检索词,采用上述检索词不同的组合进行检索,总计英文文献267篇,中文文献189篇.计算机初检得到的文献,再经过阅读标题和摘要进行初筛,排除中英文文献重复报道、研究内容类似及文献内容与上颈椎内固定不相关的内容,最终48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结果与结论:由于寰枢椎解剖学的特殊性,寰枢椎内固定也明显与下颈椎不同,内固定技术发展多种多样,针对不同的病损情况,医生可以自由选择不同的内固定方式.椎板类内固定包括Gallie技术、Brooks技术、Sonntag技术、椎板夹、扣座节段间固定技术和枢椎椎板交叉螺钉技术,是需要椎板完整的,对于需要切除椎板减压的情况是不能应用的.除了枢椎交叉椎板螺钉外,其余几种方法都需要椎管内侵入操作,对脊髓有一定的搔扰,抗旋转能力相对较差,优点是操作相对简单.不依赖于椎板完整性的内固定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包括经关节突螺钉、寰椎侧块螺钉、寰椎椎弓根螺钉、枢椎峡部螺钉、枢椎椎弓根螺钉等,其特点是应用螺钉,生物力学强度显著增强,融合率增加,不影响椎板减压,缺点就是对螺钉置入操作技术要求较高,如果螺钉置入偏差,会损伤脊髓或椎动脉引起严重并发症.寰枢椎区域接近人体生命中枢,熟练此区域?  相似文献   
39.
胸腰椎爆裂骨折手术入路的选择   总被引:62,自引:3,他引:59  
目的分析前路、后路和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及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0月~2003年10月手术治疗的胸腰椎爆裂骨折89例,男76例,女13例;年龄17~51岁,平均36.8岁。骨折节段:T11 10例,T12 21例,L1 29例,L2 18例,L3 11例。骨折Magerl分型:A型68例,C型21例。采用后路手术41例,前路手术40例,前后联合入路8例。采用ASIA标准评定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通过影像学检查比较伤椎和Cobb角的矫正及丢失,评估椎管减压范围、植骨块位置及愈合情况。结果78例随访6~48个月,平均12个月。术前不完全性神经损伤的65例患者神经功能恢复1级或1级以上。后路手术组出现椎弓根钉断裂2例,伤口深部感染1例;术后伤椎前缘高度和Cobb角平均矫正9.4 mm和14.8°,术后6个月分别丢失0.5 mm和7.5°。前路手术组因硬脊膜损伤未修补出现脑脊液漏2例,伤口深部感染2例;前后联合入路未发生并发症。前路和前后联合入路组术后脊柱序列和生理曲度基本恢复正常,椎管腔扩大,植骨块位于椎体前中部;随访时未见明显的矫正度丢失、假关节形成和内固定失败。结论胸腰椎爆裂骨折术式的选择取决于脊柱稳定性及神经损伤情况。具体应根据伤椎椎体压缩程度、椎管内骨性占位程度、是否伴有脊柱后柱结构不稳或骨折脱位来决定。  相似文献   
40.
髓核游离至硬膜囊背侧的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国外陆续有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纤维环破裂髓核游离至硬膜囊背侧的报道^[1-3],而且前国内尚不多见。我们结合治疗12例的体会,就该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特点、放射学检查及治疗方法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