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8篇
  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22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探讨先天性脊柱侧凸(congenital scoliosis,CS)合并高肩胛征患者的影像学特征,并分析高肩胛征与双肩平衡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15年10月在我科以脊柱畸形首诊且影像学资料完整的24例CS合并高肩胛征患者,其中男11例,女13例,平均年龄11.8±6.0岁(2~31岁)。通过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测量并记录患者侧凸类型、Cobb角、顶椎位置、上下端椎位置、双肩高度差、高肩胛的位置及半椎体位置等。并对双肩高度差和弯型参数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24例患者均表现为颈胸椎或胸椎侧凸畸形,平均侧凸Cobb角49.5°±23.3°。侧凸顶椎位于T1~T11,其中16例患者表现为单节段或多节段半椎体畸形,半椎体发生于T4及以上节段10例;合并肋骨畸形15例,其中9例发生于脊柱侧凸的凹侧,3例发生于侧凸凸侧,3例发生于侧凸两侧。高肩胛发生于脊柱侧凸凸侧15例(62.5%)、凹侧7例(29.2%)、双侧2例(8.3%)。高肩胛位于侧凸凸侧的15例患者均为凸侧肩高于凹侧;高肩胛位于侧凸凹侧的7例患者中,5例凹侧肩高于凸侧,2例凸侧肩高于凹侧。双肩高度差平均为15.7±21.0mm。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双肩高度差与Cobb角、顶椎位置、上下端椎位置等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CS合并高肩胛征患者多表现为颈胸段和胸段侧凸畸形,以T4以上节段半椎体多见,高肩胛征及合并的肋骨畸形均多见于脊柱侧凸的凸侧,而双肩高度差与弯型特征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52.
目的:探讨术前Halo重力牵引(Halo-gravity traction,HGT)对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typeⅠ,NF1)伴严重脊柱侧后凸患者截骨等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19例NF1合并严重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男...  相似文献   
53.
目的:观察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支具治疗结束后短期内侧凸的矫正丢失情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02年10月~2007年12月在我院完成规范化支具治疗后短期随访的AIS患者84例,其中男4例,女80例。初诊时年龄10~15岁,平均12.8岁;Risser征0~3级,平均1.6级;主弯Cobb角20°~43°,平均29.5°。胸腰双主弯36例,单胸弯22例,单胸腰弯或腰弯26例。所有患者在初诊、复查时均摄佩带支具前后站立位全脊柱正位X线片。分别测定不同时期侧凸Cobb角,记录侧凸类型、Risser征、患者的生理年龄及月经初潮时间,分析去除支具后侧凸的矫正丢失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AIS患者支具治疗后主弯Cobb角的平均矫正率为12.4%,其中14例(16.7%)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脊柱侧凸进展,不同弯型脊柱侧凸的侧凸矫正率、进展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支具治疗结束时主弯Cobb角10°~37°,平均25.5°,明显小于初诊时的29.5°(P0.05),停用支具后6~18个月主弯Cobb角为27.2°,与支具治疗结束时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停用支具后,有15例(17.6%)患者出现脊柱侧凸进展,不同弯型脊柱侧凸进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侧凸进展的患者在支具治疗时主弯Cobb角的平均矫正率为23.3%,明显高于未出现侧凸进展患者的10.6%,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停用支具时不同Cobb角组后期出现侧凸进展的概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支具治疗能够有效控制AIS患者侧凸的进展。在结束支具治疗后短期内随访侧凸矫正基本稳定,但仍有一小部分患者会出现侧凸进展,这种进展与弯型、侧凸的严重程度无关,可能与支具治疗期间侧凸的矫正率较大有关。  相似文献   
54.
【摘要】 目的:探讨因跳舞“下腰”致脊髓损伤后继发麻痹性脊柱侧凸(paralytic scoliosis secondary to spinal cord injury)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23年8月跳舞“下腰”致脊髓损伤后继发脊柱侧凸于南京鼓楼医院脊柱外科行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坐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检查。记录患者脊髓损伤时年龄、确诊脊柱侧凸年龄、手术时年龄、截瘫平面、侧凸弯型、累及节段数、顶椎旋转情况,是否合并髋关节脱位,并于全脊柱正、侧位和Bending位X线片上测量冠状面侧凸主弯Cobb角、骨盆倾斜角和矢状面成角,计算侧凸柔韧度。对骨盆倾斜角和主弯Cobb角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共19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均为女性,脊髓损伤时年龄5~9岁(6.8±1.1岁),确诊脊柱侧凸时年龄6~11岁(8.6±1.3岁),手术时年龄10~26岁(13.2±3.9岁)。损伤平面以下均为完全性瘫痪,其中13例截瘫平面位于T10水平,2例位于T9水平,4例位于T8水平。主弯均为长C型腰弯或胸腰弯,主弯累及节段数为7~13个(9±2个),Cobb角为50°~110°(74.2°±14.6°),主弯柔韧度为30%~54%(41%±10%)。顶椎旋转按Nash-Moe法分级,Ⅳ度 12例,Ⅲ度 6例,Ⅱ度 1例。矢状面上,腰椎后凸15例(78.9%),局部后凸角为27°~47°(34.3°±5.8°),腰椎前凸角为-47°~55°(-16.9°±34.1°);胸椎呈代偿性后凸减小甚至前凸,胸椎后凸角为-10°~25°(10.4°±9.1°)。所有患者均合并髋关节半脱位,其中单侧17例(89.5%),大部分位于主弯凹侧;双侧2例(10.5%),主弯凹侧半脱位更严重。所有患者均合并骨盆倾斜,骨盆倾斜角为9°~39°(22.8°±8.4°)。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骨盆倾斜角与主弯Cobb角存在显著相关性(r=0.635,P<0.05)。结论:跳舞“下腰”致脊髓损伤后继发麻痹性脊柱侧凸的主弯为长C型腰弯或者单胸腰弯,弯曲跨度大,节段长,椎体旋转严重,畸形相对柔软,在主弯近端可出现短的代偿弯,且均合并骨盆倾斜和位于主弯凹侧的髋关节半脱位,骨盆倾斜与侧凸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矢状面表现为胸椎代偿性的后凸减小,腰椎或胸腰段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55.
目的:对比分析先天性脊柱侧凸(congenital scoliosis,CS)和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ce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脊柱后路矫形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intraoperative neurophysiological monitoring,IONM)的结果...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讨脊柱侧后凸/后凸畸形患者SRS-Schwab四级截骨术后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2015年12月于我院行SRS-Schwab四级截骨手术且具有完整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的46例脊柱侧后凸/后凸畸形患者,其中男性24例,女性22例,手术时年龄23.1±19.7岁。记录患者体重指数、融合节段、最上端固定椎(upper instrumented vertebra,UIV)位置及置钉密度等。测量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局部后凸角(segmental kyphosis,SK)、主弯Cobb角(main curve,MC)、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及近端交界角(proximal junctional angle,PJA)。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PJK分为非PJK组和PJK组,采用t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对比两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参数,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PJK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46例患者术后随访24~63个月(36.9±13.4个月),其中11例(23.9%)发生PJK,以Ⅰ型PJK(8/11)最为常见,8例发生于术后6个月内。PJK组和非PJK组患者性别、年龄、随访时间、体重指数、融合节段、骨密度、置钉密度、UIV位置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PJK组患者术前TK40°(6/11)和SK矫正30°(7/11)的比例均高于非PJK组(P0.05)。两组患者间术前PJA、LL、MC、PI、SVA和术后及末次随访时TK、LL、MC、SK、PI、SVA改变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SK矫正30°(OR=7.000,95%CI=1.591-30.800,P=0.010)是PJK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JK组术前PJA为7.5°±3.0°,术后3个月为20.8°±4.1°,末次随访时为22.0°±4.5°,交界性后凸未见明显加重。结论:脊柱侧后凸/后凸畸形患者SRS-Schwab四级截骨术后PJK发生率为23.9%,其主要发生于术后6个月内,脊柱后凸畸形过度矫正是其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7.
目的:评估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upper lumbar disc herniation,ULDH)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影像学表现,探讨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在ULDH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07年1月~2016年12月行手术治疗的29例ULDH患者,其中L1/2椎间盘突出9例,L2/3椎间盘突出16例,L1/2和L2/3双节段椎间盘突出4例;正常无椎间盘突出志愿者58例为对照组。ULDH组年龄20~56岁,女10例,男19例;对照组年龄22~56岁,女21例,男37例。两组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两组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学参数,包括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胸腰段后凸角(thoracolumbar junctional angle,TLJ)、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ULDH组测量突出节段椎间盘前、后缘高度和椎间盘角度,对照组测量L1/2、L2/3椎间盘;观察两组是否存在滑脱及椎体楔形变,测量滑脱距离及楔形变角度。根据矢状面形态进行Roussouly分型并比较两组间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和Roussouly分型结果。结果:ULDH组的PI、PT、SS和LL分别为36.0°±8.8°、12.5°±6.7°、23.4°±9.6°、36.1°±9.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3.6°±8.6°、15.4°±6.7°、28.0°±9.1°、48.1°±9.0°(P均0.05);ULDH组的TK、TLJ和SVA分别为33.3°±11.0°、17.0°±6.6°、5.6±20.1mm,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6.7°±12.1°、6.2°±5.8°、-18.2±16.6mm(P均0.05)。ULDH组的L1/2椎间盘前、后缘高度分别为6.1±1.9mm和5.1±2.1mm,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7±1.8mm和8.5±2.4mm(P0.05);L2/3椎间盘前、后缘高度分别为7.1±2.1mm和5.1±2.7mm,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5±1.9mm和8.3±2.6mm(P0.05)。ULDH组L1/2和L2/3椎间盘角度分别为4.9°±3.0°和5.2°±2.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2°±2.7°和3.1°±2.6°(P0.05)。ULDH组中后滑脱患者10例(34.5%),明显高于对照组(0%)(P0.05)。ULDH组后滑脱距离5.3±1.9mm,24例(82.8%)椎间盘突出节段邻近椎体存在明显楔形变(8.7°±2.4°);而对照组仅2例(3.4%)存在腰段椎体楔形变,比例明显低于ULDH组(P0.05)。ULDH组Roussouly分型Ⅰ、Ⅱ、Ⅲ、Ⅳ型所占比例分别为48.3%、31.0%、17.3%和3.4%,对照组分别为10.3%、46.6%、32.8%和10.3%,其中Ⅰ型在ULDH组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余分型在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ULDH患者以Roussouly分型Ⅰ型居多,PI较低,且较正常人群相应节段椎间盘高度显著降低、椎间隙角度增加。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远端固定椎(lowest instrumented vertebra,LIV)和矢状面稳定椎(sagittal stable vertebra,SSV)位置关系对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后路矫形选择性胸弯融合术后远端交界性后凸(distal junctional kyphosis,DJK)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53例行后路主胸弯选择性融合术的Leneke 1A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的临床资料。SSV定义为骶骨后上角垂线接触的最远端下终板所在的椎体。根据术后远端固定椎(lowest instrumented vertebra,LIV)与SSV的关系分为两组:LIV位于SSV近端椎体为LIVSSV组,LIV位于SSV或其远端椎体为LIV≥SSV组。测量患者术前、术后和随访时的冠状面主弯Cobb角和脊柱-骨盆矢状面相关参数,比较两组患者术后DJK的发生率以及发生DJK与未发生DJK患者的影像学参数和SRS-22评分。结果:LIVSSV组31例,LIV≥SSV组12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Risser征、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融合节段数、随访时间、术前影像学参数及SRS-22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随访24~69个月,共有13例患者发生DJK,发生率为8.4%,LIVSSV组患者DJK发生率(25.8%)高于LIV≥SSV组(4.1%)(χ~2=12.320,P0.001)。发生DJK患者与未发生DJK患者术前影像学参数及SRS-22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末次随访时,发生DJK患者的胸椎后凸角、胸腰段后凸角、矢状面轴向距离、远端交界角均高于未发生DJK患者,且SRS-22疼痛评分低于未发生DJK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远端固定椎-矢状面稳定椎位置关系显著影响Lenke 1A型AIS患者术后DJK的发生率,远端融合至SSV或其远端椎体可以显著降低术后DJK的发生率,更好地维持矢状面平衡。  相似文献   
59.
目的:探讨顶椎区脱位肋骨头相应胸椎置钉/钩对1型神经纤维瘤病萎缩性脊柱侧凸(dystrophic scoliosis secondary to type 1 neurofibromatosis,NF1-DS)患者脱位肋骨头椎管内迁移的影响。方法:2007年12月~2014年4月共收治18例伴肋骨头脱位的NF1-DS患者,男女各9例,年龄8~23岁(13.3±3.7岁)。其中7例接受单纯后路矫形手术,4例后路矫形术前行Halo轮椅牵引,3例一期同时行前路骨骺阻滞术及后路矫形手术,2例在后路矫形术后二期行前路补充性融合,1例行一期前路松解+骨骺阻滞及二期后路矫形手术,1例在多次生长棒治疗后行后路矫形。脱位侵入椎管的肋骨共计24处,分布在顶椎(apex)11处(45.8%),apex+1(尾端)8处(33.3%),apex-1(头端)5处(20.9%),均未行肋骨头切除或旷置手术。根据顶椎区脱位肋骨头相应胸椎置钉/钩与否分组,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比较两组间脱位肋骨头侵入椎管长度(intraspinal rib length,IRL)的矫正率是否存在差异。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法评估Cobb角矫正、脱位肋骨头相应椎体平移(vertebral translation,VT)和去旋转(vertebral rotation,VR)的矫正对脱位肋骨头椎管内迁移即IRL矫正的影响。结果:8例患者行全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10例为钉钩混合系统内固定,平均固定节段数为11.7,置入物密度63%。主胸弯Cobb角和全脊柱最大后凸角(global kyphosis,GK)分别由术前的66.6°±15.4°、56.4°±17.3°矫正至术后即刻的36.1°±16.7°、35.1°±16.6°(P0.001)。与术前比较,术后即刻IRL显著减小(9.4±3.8mm vs.5.1±3.8mm,P0.001)。顶椎区脱位肋骨头相应胸椎置钉/钩组共17处,其IRL矫正率和Cobb角矫正率显著大于未置钉/钩组(7处)[(56.1±23.9)%vs.(32.6±8.0)%,P0.05;(48.9±15.7)%vs.(33.5±16.3)%,P0.05],两组VT和VR矫正率均无统计学差异[(31.6±27.6)%vs.(22.6±11.7)%,P0.05;(13.8±23.4)%vs.(7.4±12.3)%,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Cobb角矫正率对IRL矫正率有显著影响(β=0.602,P=0.029)。结论:顶椎区伴肋骨头脱位的NF1-DS患者胸椎置钉/钩及增大Cobb角矫正率可增加脱位肋骨头自发性迁移退出椎管的复位程度。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椎旁肌钙调蛋白的表达及其对肌浆网钙离子通道的影响。方法:AIS患者共30例,Cobb角40°~100°,其中Cobb角≥50°者15例(A组),Cobb角<50°者15例(B组);对照组(C组)5例患者均为非脊柱侧凸病例。于手术中取A、B组患者顶椎区两侧椎旁肌、取C组患者非病变部位两侧椎旁肌作为标本进行分子生物学分析,采用RT-PCR方法检测所有标本钙调蛋白和肌浆网钙离子通道的mRNA表达量。结果:A、B组患者椎旁肌钙调蛋白mRNA的表达比C组高(P<0.05),并且A组患者凸侧椎旁肌钙调蛋白mRNA显著高于凹侧(P<0.05),而B组患者其凹凸侧钙调蛋白mRNA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C组椎旁肌肌浆网钙离子通道mRNA的表达比A组患者高(P<0.05),A组患者凸侧椎旁肌肌浆网钙离子通道mRNA显著低于凹侧(P<0.05),而B组患者其凹凸侧肌浆网钙离子通道mRNA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钙调蛋白mRNA在AIS患者椎旁肌中的表达较无脊柱侧凸者高,而且其表达随着侧凸程度的加重而增高;AIS患者椎旁肌肌浆网钙离子通道表达有异常,钙调蛋白的过度表达可能导致了钙离子通道的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