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0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3篇
综合类   6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4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 分析1型糖尿病(T1DM)小鼠胰腺中微小RNA表达谱,筛查T1DM相关微小RNA.方法 20只雌性6~8周龄T1 DM小鼠,体重(21 ±3)g,15周始测定血糖.于18、25周分期处死,18周处死的3只小鼠采用芯片方法分析T1DM小鼠胰腺中微小RNA表达谱;所有小鼠胰腺病苏木精-伊红染色和胰岛炎分级标准分级(胰岛炎0级;胰岛炎2级;胰岛炎3级+胰岛萎缩+显性糖尿病).胰腺提取RNA,经定量逆转录PCR(qRT-PCR)验证.结果 微小RNA芯片结果在聚类分析中,无胰岛炎归为一类,中度和重度胰岛炎归为一类.20只小鼠中有13只小鼠发生显性糖尿病,并存在0~3级的胰岛炎,2级、3级胰岛炎分别有21、31个微小RNA显著变化.对已报道的7个免疫相关微小RNA单独分析,6种无明显变化,但凋亡相关微小RNAmiR-125b存在下调趋势,miR-125b-5p下降倍数在NOD007、NOD006中分别为0.42和0.60倍,miR-125b*和miR-125b-3p均在2级胰岛炎变化最大,分别为0.05和0.36倍.定量PCR发现miR-125b表达在无胰岛炎组和胰岛炎组存在差异.结论 微小RNA表达随胰岛炎进展而变化,提示微小RNA在T1DM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miR-125b参与了调节T1DM胰岛炎中胰岛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42.
目的探讨苦参碱对大鼠原位肝移植供肝冷保存再灌注损伤中枯否细胞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本实验应用延长保存的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将16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苦参碱小剂量治疗组、大剂量治疗组和假手术组,分别检验移植术后血中内毒素和肝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并观察移植肝脏病理形态学的改变。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术后各时点肝组织内的TNF-α的含量均明显降低,内毒素血症明显减轻,枯否细胞增生活跃程度明显减轻,同时肝细胞和肝内皮细胞损伤的病理表现也明显改善。结论苦参碱可以通过减轻再灌注后内毒素治疗,有效抑制枯否细胞激活及释放TNF-α等炎症性损伤介质,保护肝细胞及肝窦内皮细胞,从而减轻供肝冷保存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xcision repair cross complementing 1,ERCC1)2种最常见的基因多态性(rs3212986、rs11615)与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C)患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文献数据库,查找国内外关于ERCC1多态性(rs3212986、rs11615)与PDAC易感性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由2名评价者根据纳入标准分别独立筛选文献并提取数据后,采用Stata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项病例对照研究,其中ERCC1 rs3212986纳入4项研究共1 934例患者,rs11615纳入4项研究共2 547例患者。结果显示,ERCC1 rs3212986可显著提高人群PDAC的患病风险(CA vs. AA:OR=1.34,95% CI:1.11~1.63;CC vs. AA:OR=2.33,95% CI:1.73~3.14;AC+CC vs. AA:OR=1.50,95% CI:1.25~1.80;CC vs. CA+AA:OR=1.98,95% CI:1.50~2.62;C vs. A:OR=1.45,95% CI:1.27~1.66);而ERCC1 rs11615则与PDAC患病风险无关(CT vs. TT:OR=1.02,95% CI:0.87~1.21;CC vs. TT:OR=1.21;95% CI:0.93~1.56;TC+CC vs. TT:OR=1.06,95% CI:0.91~1.24;CC vs. CT+TT:OR=1.20,95% CI:0.94~1.53;C vs. T:OR=1.08,95% CI:0.96~1.21)。结论:ERCC1 rs3212986可明显增加PDAC发病风险,rs11615则与PDAC易感性无关。  相似文献   
44.
陈维  刘训良 《江苏医药》2003,29(6):424-426
目的 研究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时心肌损害和心肌组织Bcl-2、Bax基因表达的变化和意义,山莨菪碱(Ani)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应用5%牛磺胆酸钠逆行胆胰管注射诱发大鼠SAP模型。实验分为对照组、SAP组和Ani治疗组,分别检测血清LDH、CK、CK-MB,用RT-PCR检测心肌组织Bck-2、Baxm RNA的表达。结果 SAP组较对照组血清LDH、CK和CK-MB显升高,心肌组织Bcl-2mRNA表达减少,BaxmRNA表达增加,Bcl-2/Bax比值下降;给予Ani治疗后,血清LDH、CK和CK-MB下降,心肌组织Bcl-2mRNA表达增加,BaxmRNA表达无明显变化,Bcl-2/Bax比值上升。结论 SAP可诱发心肌损害,与心肌组织Bcl-2/Bax基因表达比值下降有关;Ani可减轻SAP诱发的心肌损害,与其上调心肌组织Bcl-2/Bax基因表达比值有关。  相似文献   
45.
目的:评价慢病毒介导的RNA干扰技术对小鼠胰腺星状细胞(mPSC)中半乳糖凝集素-1(galectin-1)基因的沉默效应,并观察其对mPSC增殖的影响。方法:设计并合成3条galectin-1基因特异性RNAi靶序列,构建到慢病毒PLKO.1-PURO载体中。从慢病毒包装转染的293T细胞,获得病毒上清感染的mPSC;采用嘌呤霉素(2μg/μL)筛选出慢病毒感染成功的mPSC。实时荧光定量RT-PCR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mPSC中galectin-1 mRNA和蛋白的表达,MTT法检测mPSC的增值能力。结果:PCR扩增和测序表明成功构建galectin-1慢病毒干扰载体,可以有效沉默mPSC中galectin-1基因的表达。构建的RNAi慢病毒载体感染mPSC后galectin-1 mRNA表达量同对照组比较,分别为(19.4±4.8)%、(6.2±4.3)%、(27.6±5.7)%,galectin-1蛋白表达量同对照组比较分别为(25.9±3.6)%、(10.8±4.1)%、(30.2±3.2)%。稳定的galectin-1沉默mPSC在第4天细胞增殖能力下降(22.9±2.7)%(P  相似文献   
46.
急性梗阻性胰腺炎大鼠胰腺腺泡细胞凋亡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结合胆管压力的变化来探讨胰腺炎轻重程度与胆胰管梗阻时间及腺泡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采用结扎胆胰管的方法制成胰腺炎模型.分别于梗阻后4、8、12 h以及解除梗阻后1、3 d分别测定胆管压力.流式细胞分析法检测胰腺腺泡细胞Annexin V-FITC/PI和 Caspase-3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16.42±1.03)相比,随着梗阻时间的延长,胆管压力明显增高(4,8, 12 h分别为49.98±3.05,90.20±8.66,589.00 ±60.10),而在解除梗阻后,压力迅速下降并在1 d即恢复正常(1,3 d分别为17.50±2.84, 16.37±0.46),变化显著(P<0.01).AnnexinV- FITC/PI检测显示梗阻4 h时细胞凋亡较多, 至梗阻12 h时,腺泡细胞凋亡明显减少而坏死增加;在解除梗阻后,随着时间的延长凋亡明显增多,坏死逐渐减少,变化显著(P<0.01). Caspase-3检测显示在梗阻4 h时凋亡表达最高,梗阻8 h已明显减少,12 h则以坏死为主要表达方式;解除梗阻后1 d仍以坏死为主,到第3天则表现出大量的凋亡,变化显著 (P<0.01).结论:胆管压力升高引起的胆胰液返流是胰腺炎的发病机制之一,并可引起胰腺腺泡细胞的凋亡减少,而早期恢复正常胆胰管压力可使细胞凋亡增多,有效的阻止急性胰腺炎的病情发展.  相似文献   
47.
正胰体尾癌发病隐匿,恶性程度高,5年存活率不足8%,根治性手术仍是惟一可能治愈的手段~([1-2])。1913年,Mayo医学中心首次报道远端胰腺联合脾脏切除治疗胰体尾癌,这一传统手术方式一直沿用至今。虽然标准胰体尾切除术由于较高的后腹膜切缘阳性率,但扩大胰腺切除或扩大淋巴结清扫也并未明显改善病人预后,且可能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因而未能得到推广~([3-4])。直至2003年,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胰腺中段切除术在胰腺颈体部神经内分泌肿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4年12月~2013年2月实施的16例胰腺中段切除术治疗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6例,其中男女各8例,平均年龄48.3岁?16例均施行胰腺中段切除术,其中1例联合胆囊切除术,1例联合胰腺钩突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无功能胰岛细胞瘤11例,胰岛素瘤3例,胰腺类癌?VIP瘤各1例,切缘均阴性?肿瘤总计21枚,直径1.0~6.0 cm,平均2.8 cm?术后并发症:胰瘘6例次(37.5%),腹腔出血?腹腔积液?继发糖尿病各1例次(6.3%)?无围手术期死亡及再手术病例?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1~98个月,均无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对于胰腺颈体部的神经内分泌肿瘤,胰腺中段切除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方式,可有效保留胰腺的内外分泌功能?  相似文献   
49.
目的 探讨在大鼠胰腺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调节激活正常T细胞表达和分泌因子(RANTES)的作用。方法 对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大鼠模型施行胰腺移植。术后1、4、7、10d4个时间点取材,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受体血清RANTES的浓度,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移植胰腺组织RANTES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急性排斥反应在术后7d达高峰。术后1、4、7、10d受体血清RANTES浓度在同系移植组分别为(3 5 7.87±63 .2 6)、(2 74.77±5 8.2 2 )、(2 65 .87±43 .40 )、(2 67.5 5±48.91)ng/L ,除1d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 5 1.18±44 .94)ng/L ;在异系移植组分别为(3 88.48±10 4.45 )、(5 86.72±90 .0 6)、(746.2 8±92 .64 )、(63 1.49±10 6.3 4)ng/L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 5 )。移植胰腺组织RANTES蛋白的表达强度在同系移植组中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变化,而在异系移植组随排斥反应的发展呈动态变化,在4d为中度阳性,至7d表达为强阳性。结论 胰腺移植急性排斥反应过程与RANTES的表达密切联系,移植术后对RANTES进行动态检测有助于胰腺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50.
62例肠腔房分流术治疗B-CS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肠系膜上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人工血管"Y"型架桥术(简称肠-腔-房人工血管"Y"型架桥术)在混合型B-CS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01例混合型B-CS病人中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研究,其中肠-腔-房人工血管"Y"型架桥术62例,脾静脉-腔静脉人工血管架桥术(简称脾-腔人工血管架桥术)26例,肠系膜上静脉-下腔静脉人工血管架桥术(简称肠-腔人工血管架桥术)13例.结果 肠-腔-房人工血管"Y"型架桥术62例(简称肠-腔-房组)手术后血小板数明显升高(P<0.05).脾-腔人工血管架桥术26例(简称脾-腔组)和肠-腔人工血管架桥术13例(简称肠-腔组)手术后血小板数无明显升高(P>0.05).分流前后三组门静脉压力变化情况:肠-腔-房组均下降(P<0.05),脾-腔组和肠-腔人工血管架桥术组(简称肠-腔组)无明显下降(P>0.05).术后进行1年的随访,三组肝性脑病发生率分别为3.2%(2/62)、0%(0/26)和0%(0/13),三组肝性脑病发生率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三组人工血管通畅情况,有效率分别为95.2%(59/62)、69.2%(18/26)和38.4%(5/13),肠-腔-房组与脾-腔组和肠-腔组之间的人工血管均通畅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肠-腔-房人工血管"Y"型架桥术在降低门静脉和下腔静脉压力及控制上消化道出血方面达到了满意的效果,且可同时消除病人脾功能亢进.脾-腔人工血管架桥术和肠-腔人工血管架桥术在治疗混合型B-CS效果非常不理想,不能达到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