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9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35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63篇
综合类   57篇
预防医学   16篇
药学   35篇
  3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梅喜  黄东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0):1495-1496
目的:探讨帕瑞昔布钠用于鼻内镜手术的术后镇痛作用.方法:ASA Ⅰ~Ⅱ级鼻内镜手术(鼻窦开放术,鼻骨骨折复位术,翼管神经切断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于手术结束前30 min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 mg:对照组于手术结束前30 min静脉注射曲马多40 mg.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进行静息时疼痛评价,记录术后咽喉疼痛,鼻部不适,头痛以及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咽喉疼痛5例(1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4例(47%);恶心呕叶实验组(6.7%)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0%);鼻部不适,头痛,嗜睡的发生率组间比较蓐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帕瑞昔布钠可有效缓解鼻内镜手术的术后咽喉疼痛、鼻部不适、头痛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52.
目的:观察小剂量氯胺酮辅助芬太尼术后镇痛效果以及对患者术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方法:择期全身麻醉下行上腹部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三组,Ⅰ组患者不接受静脉自控镇痛(PCIA);Ⅱ组患者以芬太尼行PCIA;Ⅲ组患者以芬太尼+氯胺酮行PCIA。监测患者术后48h内生命体征、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焦虑视觉模拟评分(AVAT)以及患者对镇痛治疗的总体印象评分(PJA)。分别于术前和术后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清CRP和IL-6浓度。随访镇痛相关并发症。结果:Ⅱ、Ⅲ组患者术后生命体征、VAS、AVAT、PJA明显优于Ⅰ组(P<0.05);Ⅲ组患者VAS、AVAT、PJA优于Ⅱ组(P<0.05)。患者术后血清CRP和IL-6浓度Ⅱ、Ⅲ组低于Ⅰ组(P<0.05);Ⅲ组患者低于Ⅱ组(P<0.05)。结论:术后镇痛中小剂量辅助使用氯胺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炎症反应,缓解手术后应激反应,提高术后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53.
氟比洛芬酯用于鼻部手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本试验旨在研究氟比洛芬酯在鼻腔手术术后镇痛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ASAⅠ~Ⅱ级在全身麻醉下行鼻腔手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成3组。Ⅰ组患者术前5分钟静脉缓慢注射氟比洛芬酯(1mg/Kg);Ⅱ组于术后患者苏醒,拔除气管导管后缓注氟比洛芬酯(1mg/Kg);Ⅲ组不注射氟比洛芬酯。分别观察术中的出血量,血糖的变化,及血小板的聚集功能,记录术后2、6、12小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麻醉与镇痛相关的不良反应。结果:术中出血量Ⅰ组和Ⅲ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三组术前血糖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Ⅰ、Ⅱ组均低于Ⅲ组(P(0.05),但Ⅰ、Ⅱ组术后差异无显著性(P〉0.05)。Ⅰ、Ⅱ组血小板聚集率术前和术后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术后2、6小时VAS评分Ⅰ、Ⅱ组均低于Ⅲ组(P(0.05),但Ⅰ、Ⅱ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12小时VAS三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观察中均未发现相应的并发症。结论:研究结果提示,氟比洛芬酯可用于鼻部手术的术后镇痛。  相似文献   
54.
目的探讨全凭静脉麻醉下麻醉深度对中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及外周血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和IL-1β的影响。方法选取择期胃肠道剖腹手术的中老年患者150例,年龄50~70岁,BMI 18~25kg/m2,ASA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两组:深麻醉组(D组)和浅麻醉组(L组)。D组术中BIS值80%以上维持在30~45,L组BIS值80%以上维持在45~60。两组患者均于麻醉诱导前(T1)、术毕(T2)、术后1d(T3)、2d(T4)抽取外周静脉血,用ELISA法测定血浆中的HMGB-1、IL-1β的浓度。分别于术前1d、术后7d、术后3个月对患者进行神经心理学测试。结果共107例患者完成了术后7d神经心理学测试,其中D组53例,L组54例;共59例患者完成了术后3个月神经心理学测试,其中D组29例,L组30例。D和L组术后7d认知功能障碍(POCD)发生率分别为9例(17.0%)和19例(35.2%),D组POCD发生率明显低于L组(P0.05);D组术后3个月POCD发生率为2例(6.9%),L组为4例(13.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T4时D组HMGB1浓度明显低于L组(P0.05),两组患者不同时点IL-1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全凭静脉麻醉下将麻醉深度维持在BIS值30~45的水平能降低胃肠道剖腹术中老年患者的早期POCD发生率,但对远期认知功能影响不大,其发生机制可能与抑制HMGB1的释放,降低围术期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55.
目的:研究鞘内连续注射吗啡联合倍他米松治疗癌性骨痛(cancer-induced bone pain CIBP)的机制。方法:癌性骨痛患者126例,随机分为2组:吗啡组Morphine(M组),鞘内泵入单纯吗啡;吗啡联合倍他米松组Betarmethasone(B组),鞘内泵入吗啡和倍他米松(1 mg/周),患者均行椎管内镇痛药物输注港皮下植入术。手术前、手术后第1、3、7天评定疼痛缓解程度、生存质量评分和SF-36量表,手术后第7天测定血浆内啡肽、血浆胃动素和脑脊液中前列腺素E2(PGE2)、P物质(S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结果:B组爆发痛的次数少于M组(P<0.05);静息卧床时两组疼痛都得到缓解NRS评分<2分,两组比较(P>0.05);B组下床活动后疼痛次数对比吗啡组明显减少(P<0.05);SF-36量表各维度比较B组生活质量有显著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得分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第7天,血浆内啡肽水平,两组比较(P>0.05);血浆胃动素B组高于M组(P<0.05);脑脊液中PGE2、SP、CGRP浓度M组高于B组(P<0.05)。结论:鞘内泵入吗啡联合倍他米松对比鞘内泵入吗啡治疗癌性骨痛,爆发痛的次数减少,改善胃肠动力,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脑脊液中PGE2、SP、CGRP浓度低于鞘内注射吗啡组,可减轻吗啡耐受,增强了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56.
目的 探讨异氟醚延迟预处理对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时αB-晶状体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健康雄性新西兰大白兔30只,体重2.0~2.5 kg,随机分为3组(n=10):假手术组(S组)吸入纯氧2 h,24 h后仅动脉下穿线不结扎;心肌缺血再灌注组(IR组)吸入纯氧2 h,24 h后行心肌缺血再灌注;异氟醚延迟预处理组(Ⅰ组)吸入2%异氟醚2 h,24 h后行心肌缺血再灌注.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40min,再灌注120 min的方法制备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于再灌注120 min时采集动脉血样测定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取心肌组织测定αB-晶状体蛋白及caspase-3的表达水平,计算心肌缺血面积和梗死面积,观察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结果 S组心肌细胞完整,排列整齐,线粒体形态正常,糖原丰富;IR组心肌细胞水肿,心肌纤维排列紊乱,线粒体、内质网膜肿胀,空泡化;Ⅰ组心肌细胞水肿程度减轻,心肌纤维排列较完整,线粒体轻度肿胀.与IR组比较,Ⅰ组心肌梗死面积减小,血清SOD活性升高,心肌caspase-3表达下调,αB-晶状体蛋白表达上调(P<0.05).结论 异氟醚延迟预处理减轻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可能与上调心肌αB-晶状体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7.
目的:探讨制备靶向结合活化血小板的脂质超声造影剂的新方法,评价制备的靶向超声造影剂体外与血栓靶向结合的能力。方法:首先合成荧光标记的,能与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特异性结合的赖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丝氨酸多肽-棕榈酸化合物(KGDS-Palm)。采用“超声-高速剪切”法,以带荧光FITC的KGDS-Palm为主要原料之一,制备靶向脂质超声造影剂。马尔文公司粒径测定仪检测微泡大小及分布;Coulter计数仪分析浓度;荧光显微镜下观察KGDS多肽与微泡的结合情况;流式细胞仪评价多肽与微泡的结合效率;观察靶向微泡在体外的稳定性;采用体外血栓模型,检测靶向微泡与血栓靶向结合的特异性。结果:KGDS靶向超声造影剂呈淡黄色混悬液,微泡浓度约为1.5×109/mL,平均粒径为1.5 μm,98%的微泡小于5 μm。荧光显微镜显示靶向超声造影剂表面呈明亮的绿色荧光;流式细胞仪检测KGDS结合效率为90.04%;体外4 ℃保存48 h后微泡浓度及粒径无显著改变;体外靶向及其拮抗实验证实,靶向超声造影剂与血栓特异性结合。结论:采用“超声-高速剪切法”制备靶向超声造影剂,方法简单易行,有利于靶向造影剂的制备及纯化;KGDS靶向超声造影剂稳定性好、靶向结合特异性强。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异丙酚复合咪达唑仑静脉麻醉在小儿上消化道内镜术中的应用特点。方法:ASA I~II级接受无痛胃镜的497例患者分为小儿组243例(年龄2~14岁)及成人组254例(年龄18~65岁),2组内镜检查前均予咪达唑仑(0.02~0.03 mg/kg )及异丙酚(0.6~0.7 mg/s)静脉推注,2种药物间隔时间为3~5 min,待进入浅睡眠状态、肌肉松驰、睫毛反射消失开始进镜。分别观察术前配合情况、给药时的反应、异丙酚用量、术中反应、清醒时间、术前、术中、术后脉氧饱和度(SpO2),心率(HR),呼吸(R),血压(BP)的变化。由操作者评估两组镇静质量。结果:小儿组术前自觉配合率低,给药后2组病人均达到较好的镇静状态。小儿组异丙酚推注过程中躁动妄语率、SpO2一过性下降率、每公斤体质量异丙酚用量、清醒时间[(分别为82.7%,17%,2.4 mg/kg,(17.5±3.2)min)]均明显高于成人组[分别为9%,4%,1.4 mg/kg,(9.5±1.3)min, P<0.01)]。用药后2组HR与BP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但术后均能迅速恢复,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异丙酚复合咪达唑仑对小儿实施镇静性上消化道内镜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9.
潜伏期分娩镇痛的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病人硬膜外自控注药应用于分娩镇痛大多数都选在活跃期,而潜伏期行分娩镇痛存在争议.本研究比较潜伏期和活跃期行硬膜外分娩镇痛的差异,探讨潜伏期行分娩镇痛的可行性.[第一段]  相似文献   
60.
术前心理健康水平与术后疼痛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目的 :探讨术前的心理应激状态对术后疼痛程度和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 6 1例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病人 ,对所有病人均于手术前一晚应用SCL - 90问卷进行心理状态评估 ,并于手术后 8小时、2 4小时对所有病人采用视觉模拟评分 (VAS)及简化的McGill问卷 (SF -MPQ)进行疼痛评分。以SCL - 90总分的全国常模为标准将本组患者分为阳性组 (有心理应激 )和阴性组 (无心理应激 )。结果 :术前SCL - 90评分与术后疼痛存在明显正相关(r >0 .7,P <0 .0 1)。结论 :术前心理应激显著影响术后疼痛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