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4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37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15篇
综合类   9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年患者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术式选择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目的探讨不同的内固定方式在老年患者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参照Evans分型,85例老年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不稳定性77例,稳定性8例,分别应用不同内固定治疗,其中Gamma钉20例、重建钉25例、动力髋部螺钉(DHS)和动力髁部螺钉(DCS)40例。结果术后随访79例,均获得骨折愈合,愈合时间4~7个月,平均5.2个月,其中大于5°髋内翻者有12例。根据患者骨折愈合、关节活动、主观感觉与生活能力恢复等因素制定疗效评定标准,优良率为84.8%(67例)。未发生因本手术所致内科合并症加重或患者死亡。结论髋内翻是老年患者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后的主要并发症。Evans分型对选择内固定具有指导意义。结合老年患者骨质疏松情况,针对不同骨折类型选用适当的内固定器械,可以提高不稳定性转子间骨折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去除外膜的外周神经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检测大鼠脊髓损伤经显微外科技术处理的自体外周神经移植后神经纤维的再通及后肢功能恢复情况。方法利用改良Allen撞击方法建立脊髓打击损伤模型,12周后,将大鼠分为2组,实验组切取后肢腓肠神经,利用显微外科技术去除神经外膜,将其修剪成小段,游离移植于脊髓损伤处,对照组仅显露脊髓损伤段,不作神经移植。分三个时相点(1、2、3个月)进行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逆行示踪,并观察损伤移植处的形态学变化及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损伤移植处脊髓的形态学明显好转;损伤移植处上段脊髓中,移植1个月组有HRP阳性标记物,以后逐渐增多;移植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明显恢复。结论经显微外科技术预处理外周神经组织移植后可促进大鼠脊髓结构和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胫骨平台骨折非解剖复位对膝关节功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目的分析随访病例关节移位的类型、部位、程度对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探讨影响胫骨平台骨折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方法对1991年6月~2004年6月间在我院治疗的不同类型胫骨平台骨折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有良好随访的29例未达解剖复位或术后出现复位丢失的病例的X线片进行分析,并进行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随访6个月~13年,平均3.5年,膝关节功能参照Rasmussen评分法,优11例,良13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达82.75%。结论胫骨平台骨折获得良好治疗效果首先要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其次要恢复膝关节良好的力线,再者要在保护膝关节周围软组织情况下恢复关节面的解剖复位,并要有完善、合理的康复计划。  相似文献   
4.
Pilon骨折的微创治疗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目的探讨微创技术治疗Pilon骨折的手术方法、手术指征及其手术疗效。方法采用微创手术治疗的26例Pilon骨折患,平均年龄46.2岁;骨折类型:Rtiedi—Allgower-Pilon骨折分型Ⅰ型12例、Ⅱ型10例、Ⅲ型4例。3例行空心螺钉固定,14例行MIPPO技术钢板固定,9例应用外固定支架,其中4例使用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术后平均随访18.2个月。结果采用Mazur方法评估手术疗效,26例患,优18例、良7例、可1例,优良率92.3%。术后并发症包括创面不愈合1例、复位不良1例、关节退行性变2例。结论正确选择手术时机,术中良好复位,根据骨折类型选择微创固定方式是治疗Pilon骨折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脑瘫的病因学研究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13  
脑性瘫痪 (cerebralpalsy)是指出生前、出生时、出生后 1个月内在脑的神经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前 ,由于各种高危因素引起的脑细胞受损而导致患儿姿势异常与运动障碍。临床表现复杂 ,可分为痉挛型、手足徐动型、共济失调型、强直型和混合型。早在 186 2年 ,英国Little首次描述此病时提到“脑瘫是由于异常分娩、难产、产前因素及新生儿窒息而导致儿童出现精神和生理上的缺陷”。总体发病率在1 8‰— 5‰左右[1] 。由于其发病过程复杂 ,是一种多因素作用的结果 ,而目前尚未有一经典的获得公认的脑瘫动物模型 ,以供对其确切病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后交叉韧带、外侧副韧带同时损伤后,应用LARS人工韧带关节镜下重建后交叉韧带并同时有限切开重建外侧副韧带的手术方法。方法8例关节镜下LARS人工韧带重建后交叉韧带同时有限切开LARS人工韧带重建外侧副韧带。术后随访6~29个月,采用国际膝关节委员会韧带标准评价表(IKDC)和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表评估患膝功能。结果术后无膝关节感染发生,无伸膝受限,屈膝活动度115~125°,术后随访时IKDC评分:8例均为A类,患者术前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平均为60分以下,终末随访时为平均91·5分。结论膝关节后交叉韧带、外侧副韧带同时损伤,较为少见,采用自体或异体移植物等方法重建创伤大,移植物来源有限,术后并发症多,膝关节术后不能达到即时稳定,易导致术后再次发生膝关节不稳。而应用LARS人工韧带关节镜下重建后交叉韧带,同时重建外侧副韧带,术后膝关节可获得即时稳定,利于膝关节早期活动,避免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MED与AP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目的 :比较经皮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 (automatedpercutaneouslumbardiscectomy ,APLD)与经显微内窥镜椎间盘髓核摘除术 (microendoscopicdiscectomy ,MED)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 方法 :两组病例 (APLD组 5 2例 ,MED组 4 8例 )采用统一的病例选择标准、疗效评定标准 ,均获得 6~ 14个月的随访。结果 :APLD组有效率71 1% ,MED组有效率 87 5 % ,两组治疗有效率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APLD是包容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较好治疗方法 ,但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 ;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传统手术的微创化、内窥镜化 ,但术者的操作技能对疗效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8.
谷康泰灵注射液治疗骨不连的临床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
镍钛形状记忆接骨器促进骨折愈合实验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对比镍钛记忆合金接骨器(Swan-like memory-compression connector,SMC)与加压接骨板(compression plate,CP)固定下骨折愈合过程的血管形成,探讨SMC内固定下骨折愈合血管形成的特点。方法:25只家犬两侧股骨中段横形截骨,左侧以SMC、右侧以CP固定,术后2、4、8周行X线摄片、光镜、电镜观察。结果SMC组骨折部位血管长入时间明显提前,血管数量较丰富、发育程度优于CP组,8周时SMC组即可见完整血管内壁,内皮细胞发育成熟。结论:与CP相比,SMC组骨折端血管长入的时间较早,保证骨折愈合所需营养成分的供给,有利于促进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10.
医学本科生骨科影像学技能培养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教学中骨科知识复杂且抽象,实习同学难以准确把握,而影像学可直观再现骨与周围软组织的正常解剖及异常疾病表现,帮助实习同学正确理解、诊断骨科疾病,所以影像学在骨科临床教学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但是目前实习同学普遍存在不知如何从影像资料中获取有价值信息的问题。本文通过介绍X线平片、CT、MRI三种影像检查技术的成像原理、优势、不足和影像学中"同病异影"、"异病同影"的现象,指导实习同学如何正确掌握骨科中影像资料的读片方法,从而达到培养实习同学骨科临床思维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