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5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5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镍钛形状记忆接骨器促进骨折愈合实验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对比镍钛记忆合金接骨器(Swan-like memory-compression connector,SMC)与加压接骨板(compression plate,CP)固定下骨折愈合过程的血管形成,探讨SMC内固定下骨折愈合血管形成的特点。方法:25只家犬两侧股骨中段横形截骨,左侧以SMC、右侧以CP固定,术后2、4、8周行X线摄片、光镜、电镜观察。结果SMC组骨折部位血管长入时间明显提前,血管数量较丰富、发育程度优于CP组,8周时SMC组即可见完整血管内壁,内皮细胞发育成熟。结论:与CP相比,SMC组骨折端血管长入的时间较早,保证骨折愈合所需营养成分的供给,有利于促进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新型植骨方法结合内固定治疗上肢骨干骨不连。方法:本组肱骨、尺桡骨、锁骨骨不连93例(107根),其中肱骨50根,尺桡骨28根,尺骨14根,桡骨11根,锁骨4根。利用天鹅型记忆接骨器提供的良好植骨环境,取自体髂骨植骨或辅以同种异体骨植骨,采用夹板式、播种式、钻孔填塞式植骨及必要时骨折端之间加垫植骨以尽量减少骨短缩或缺损。术后早期进行患肢功能锻炼,定期摄x线片复查。结果:所有病例平均随访2.25年,植骨均在术后2.5~6.0个月、平均3-8个月全部融合,达到骨板样骨替代,无骨髓炎、骨不连、关节僵直等并发症的发生,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结论:新型植骨方法结合天鹅型记忆接骨器治疗上肢骨干骨不连,可达到有效、充分、稳定植骨,是治疗上肢骨干骨不连新型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12例髌骨骨折后髌骨增大患临床表现,探讨大髌骨现象形成原因和预防。方法:观察1992~2001年问,12例骨折后髌骨增大患的骨折固定方式、临床表现和双侧X线片对比情况。结果:骨折后形成大髌骨,原固定方法分别为石膏、钢丝或丝线环扎、张力带或改良张力带固定等。患有膝关节酸痛、股四头肌乏力和伸膝困难等症状。体检和x线发现患侧髌骨较健侧增大,部分X线片显示有髌股关节退变。结论:大髌骨无特异性症状。根据体检和X线片发现患侧髌骨较健侧增大即可诊断大髌骨。不能很好掌握传统固定方式,或传统固定方式本身具有缺陷是产生大髌骨的主要原因。提高手术技巧,选择镍钛聚髌器等适当固定方式可预防大髌骨。  相似文献   
5.
天鹅型记忆接骨器治疗肱骨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阐明天鹅型记忆接骨器(swan-like memory compressive connector,SMC)应用于肱骨骨折治疗的生物力学基础。方法通过轴向拉伸试验、三点弯曲试验、扭转试验三种生物力学测试方法建模,对比分析肱骨中段骨折天鹅型记忆接骨器和8孔钢板治疗的生物力学稳定性。结果轴向拉伸试验得出载荷-应变曲线及拉伸强度,加载1000N时的SMC与钢板固定的强度分别为2.21MPa和2.35MPa,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测定位移与刚度得出载荷-位移曲线及轴向刚度,加载1000N时的SMC与钢板固定的轴向刚度分别为465N/mm和424N/mm,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点弯曲试验得出弯矩-挠度曲线及弯曲刚度,弯矩在5N·m时SMC固定组与钢板固定组的刚度分别为18.59N·cm/(°)和17.84N·cm/(°),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扭转试验得出扭矩-扭角曲线及扭转刚度,SMC固定组与钢板固定组在最大扭矩下的扭转刚度分别为302.11N·cm/(°)和287.07N·cm/(°),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固定的稳定性接近钢板组。结论天鹅型记忆接骨器治疗肱骨骨折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治疗骨折与术后合并的骨不连,至今仍是骨创伤领域的难题之一。研究分析当前的学术思想,探索更接近骨愈合规律的理念与技术,是必然的学术趋势。1当前骨创伤理论与技术1.1AO从20世纪50年代起,AO组织提出解剖复位与骨块间坚强固定与加压的概念。50年间,由于伴随生物材料学的发展和内固定形式的进步,业已成为治疗骨折与骨不连的主要理论与方法,并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发现了存在并需继续探讨的若干问题。(1)偏心类的固定模式,如加压钢板,其疗效超越一般非加压性钢板。但同时也发现:①内固定期间,骨质萎缩,骨痂纹理凌乱或难觅骨痂;②钢板…  相似文献   
7.
应用DCS治疗股骨髁上骨不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动力髁螺钉(DCS)治疗股骨髁上骨不连的临床疗效和特点。方法:14例段骨髁上骨不连均采用DCS固定 自体筋骨植骨治疗,4例伴有膝关节僵硬者同时行膝关节松解术。结果:所有病例获得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18个月。在4—9个月内均获骨性愈合。有2例膝关节僵硬获得明显改善。参照Shelbourne疗效评定标准,ll例疗效优良,优良率78.6%。结论:应用DCS固定 自体筋骨植骨后骨折端可获得坚持内固定及压应力,手术操作简便、安全,可早期进行膝关节和股四头肌功能锻炼,是一种治疗段骨髁上骨不连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本院1992年以来收治船员烧伤158例,为了解船员烧伤原因与烧伤程度的关系及总结救治的经验教训,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158例均为男性船员,年龄18~36岁,平均23岁。烧伤原因有热液、火焰、蒸汽、电火花及化学制剂等6种,烧伤面积2%~...  相似文献   
9.
万岷  张幸  李民  黄俊  陈锐  金相廷 《人民军医》2010,(4):253-254
目的:观察某部新兵不同强度军事训练前后胫骨骨膜厚度变化及临床症状。方法:将整群抽取的某两栖作战部队新兵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一般强度军事训练组和高强度军事训练组各30例。采用磁共振扫描技术检测新兵在军事训练前和经不同强度军事训练后第15、30、45和60天胫骨中下1/3处骨膜厚度变化;同时发放问卷调查表,对出现胫前区疼痛、肿胀或包块等临床症状的累计发生率进行统计。结果:胫骨骨膜厚度对照组军事训练前后差异不显著(P〉0.05);一般强度和高强度军事训练组在军事训练后第15、30、45和60天显著厚于对照组(P〈0.05);高强度军事训练组在军事训练后第30、45和60天显著厚于一般强度军事训练组(P〈0.05)。高强度军事训练易导致胫前区出现疼痛、肿胀或包块等临床症状,其累计发生率有随军事训练强度和时间的增加而增高的趋势。结论:高强度军事训练易导致胫骨骨膜厚度增厚;随着军事训练强度和时间的增加,疼痛、肿胀或包块等发生率有增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自体髂骨解剖性重建髋臼后壁缺损的生物力学与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严重粉碎性与陈旧性髋臼后壁骨折的重建提供一种新方法.方法 (1)生物力学研究:从稳定性及头臼应力分布两个方面进行研究.6具成人新鲜骨盆股骨标本左右侧两两对应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造成髋臼缺损模型后,实验组用髋臼三维记忆内固定系统(acetabular three dimensional memory fixation system,ATMFS)解剖性重建缺损髋臼;对照组用钢板螺钉系统重新复位固定髋臼骨块.比较两组加载状态下在经度及纬度方向的位移,分析解剖性髋臼后壁重建的稳定性;利用压敏片计算并比较两组头臼对应面积,髋臼前壁、臼顶、后壁的平均压强与最大压强,分析解剖性髋臼后壁重建后的头臼匹配性.(2)临床研究:髋臼后壁解剖性重建:取与髋臼直径相同的髋臼锉,从髂嵴内缘旋锉形成解剖性弧面,髂嵴外缘相当于臼壁唇缘.将凿取的髂骨块用ATMFS三维锁定修复后壁缺损.2000年1月-2002年6月,共用此法治疗10例男性患者,年龄16~50岁,平均36.4岁,其中新鲜髋臼骨折7例,陈旧性髋臼骨折3例.后者从骨折至重建术的时间为58~251 d,平均137.7 d.随访平均5.8年(5.2~7.1年).结果 (1)生物力学研究: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重建后的稳定性与头臼匹配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临床研究:全部患者术后X线片未发现骨折有再移位,下床负重时间为1.6个月(1.2~2.1个月).异位骨化2例,未影响关节功能活动.按照Modified d'Aubigne and Postal临床分级标准,优良率93 %.结论 利用ATMFS进行自体髂骨解剖性髋臼后壁重建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及头臼应力分布,临床应用疗效优良,为髋臼后壁严重粉碎与陈旧性骨折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