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19篇
  免费   728篇
  国内免费   573篇
耳鼻咽喉   36篇
儿科学   15篇
妇产科学   48篇
基础医学   1118篇
口腔科学   26篇
临床医学   938篇
内科学   795篇
皮肤病学   169篇
神经病学   263篇
特种医学   603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1214篇
综合类   3160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预防医学   696篇
眼科学   148篇
药学   582篇
  6篇
中国医学   83篇
肿瘤学   417篇
  2024年   33篇
  2023年   101篇
  2022年   147篇
  2021年   196篇
  2020年   256篇
  2019年   119篇
  2018年   95篇
  2017年   76篇
  2016年   70篇
  2015年   123篇
  2014年   432篇
  2013年   503篇
  2012年   868篇
  2011年   950篇
  2010年   744篇
  2009年   738篇
  2008年   624篇
  2007年   1015篇
  2006年   857篇
  2005年   491篇
  2004年   397篇
  2003年   439篇
  2002年   344篇
  2001年   220篇
  2000年   193篇
  1999年   165篇
  1998年   86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41.
目的 观察烫伤大鼠伤后早期心肌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 1α(HIF 1α)mRNA和蛋白的表达变化 ,探讨其意义。 方法 制作 4 0 %TBSAⅢ度烫伤大鼠模型 ,设正常对照组及伤后不同时相组。取心脏解剖左、右心室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 (RT PCR)法检测HIF 1αmRNA的表达 ,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测定其蛋白水平的变化。 结果 正常大鼠左、右心室肌HIF 1αmRNA、蛋白表达结果有所不同。大鼠烫伤后 ,心肌组织内HIF 1αmRNA水平、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 (P <0.0 1)。结论 正常状态下 ,大鼠左心室肌对缺血缺氧耐受能力较右心室肌强。严重烫伤可以诱导大鼠心肌细胞HIF 1α表达增加 ,介导心肌保护效应  相似文献   
42.
Radioactivity measurements of sewerage in 4 hospitals from Chongqing, Chi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onitoring of any release of radioactive materials to the environment is necessary for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easurement of medical radioactive elements in the hospital sewerage is very important too. However, few study of radioactivity in hospital sewerage has been carried out or reported.  相似文献   
43.
目的 :在小鼠NIH3T3细胞转染表达人天然GPI锚固型CD5 5和重组跨膜型CD5 5 TM分子 ,观察比较它们对人补体溶破异源细胞的抑制功能。方法 :将带有CD5 5cDNA、CD5 5 TMcDNA的重组逆病毒表达质粒CD5 5 pLXSN、CD5 5TM pLXSN经脂质体法转染PA317细胞 ,用病毒上清感染小鼠成纤维母细胞NIH3T3。经G418加压筛选 ,利用FACS检测获得表达CD5 5和CD5 5 TM分子的阳性细胞克隆 ,通过MTT比色法比较两种分子对人血清补体溶破细胞的抑制功能有无差别。结果 :细胞转染筛选获得多个表达跨膜型人CD5 5分子的NIH3T3细胞克隆 ,补体杀伤试验证实其具有抑制人补体溶破的功能 ,且两种分子的补体抑制功能无明显差异。结论 :成功地建立了稳定表达天然CD5 5、跨膜型CD5 5分子的小鼠NIH3T3细胞 ,证实其表达的GPI型CD5 5分子和CD5 5TM分子均具有抑制人补体溶破细胞的功能 ,为进一步探讨应用跨膜型的CD5 5分子对PNH进行基因治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4.
100例严重烧伤死亡病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两阶段烧伤死亡病人基本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以期探讨进一步提高烧伤救治率的有效措施。方法 总结近20年死亡烧伤病人100例,按前后各10年各50例病人分组(A和B两组),对其病死率,烧伤面积,深度,致伤原因,院前治疗情况,入院时间,存活时间,吸入伤,气管切开,呼吸机与纤支镜的应用,手术例次,血液透析及死亡原因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烧伤严重程度无差别。致伤原因(多为火焰,爆炸和热液)和死亡原因(严重全身感染,多脏器衰竭和吸入性损伤)也类似,而近10年烧伤病死率明显降低,而入院时间明显滞后,但病人入院后存活时间明显延长,进一步分析发现近10年气管切开和呼吸机应用更加积极和应用广泛,纤支镜辅助检查和治疗增多,手术积极并例次增多,血液透析病例增多。结论 近lO年积极的气管切开,呼吸机和血液透析的应用和积极的手术治疗等综合治疗措施的改进对延长严重烧伤病人的存活期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5.
AmpC酶在主要肠杆菌科和非发酵菌中的携带率及耐药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徐修礼  刘晓宇  孙怡群  樊新 《医学争鸣》2003,24(23):2150-2153
目的:调查主要肠杆菌科细菌和非发酵菌产AmpC酶和ESBLs的状况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常规培养分离细菌,应用VTTEK微生物自动分析仪和API鉴定系统鉴定病原菌;药敏试验采用K-B纸片扩散法;AmpC酶检测采用三维试验法;ESBLs检测采用双纸片确认试验。结果:主要肠杆菌科细菌产AmpC酶和ESBLs的阳性率分别为18.9%,52.8%,其中以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产酸克雷伯、阴沟肠杆菌为主,同时产2种酶的菌株占15.4%;绿脓杆菌产AmpC酶和ESBLs酶的阳性率分别为18.2%,,42.0%,同时产2种酶的菌株占13.6%;不动杆菌的产酶率均在8.0%以下,产酶菌的耐药率高于非产酶菌,除绿脓杆菌外,产AmpC酶菌株的耐药率高于产ESBLs菌株.主要肠杆菌科细菌对泰能(IMP)的敏感性为99.5%,而对舒普深(CPZ)的耐药率平均为13.8%;非发酵菌对IMP,马斯平(FEP)、CPZ的耐药率平均分别为20.4%,44.3%,18.6%.结论:主要肠杆菌科细菌的产酶率高于非发酵菌,产AmpC酶的菌株已近20.0%,应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绿脓杆菌产ES-BLs的菌株也较高,也应该加强监控.对产酶菌引起感染的治疗应根据细菌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择有效的抗菌药物联合治疗;对重症感染患的治疗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重点应用泰能或舒普深治疗。  相似文献   
46.
大鼠氮能神经与胃电节律失常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龙庆林  王振华 《医学争鸣》2003,24(17):1572-1574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与胃电节律失常的关系 .方法 :2 8只大鼠随机分为 3组 :正常对照组 (12只 )和胃电节律失常模型组 (8只 )喂养 4wk后 ,先记录胃电、再行胃窦肌间神经丛氮能神经染色 ;药物组 (8只 ) :观察注射不同剂量硝普钠 (SNP)、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左型精氨酸甲酯 (L NAME)后的胃电变化 .结果 :药物组大鼠注射硝普钠或大剂量L NAME后出现了明显的胃电节律失常 ;模型组大鼠胃电节律失常增加 ,异常节律指数 (ARI)和慢波频率变异系数 (coefficientofvariation,CV)分别为 2 1.8%和 2 5 .7% ,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大鼠 (ARI和CV分别为 9.5 %和 17.2 % ,P <0 .0 1) ,胃窦肌间神经丛的氮能神经含量也明显多于正常对照组 (2 1.9%vs13.8% ,P <0 .0 1) .结论 :一氧化氮增多或过少均可导致明显的胃电节律失常  相似文献   
47.
目的 :研究环氧化酶 2及其选择性抑制剂塞来昔布和血管生成因子VEGF、FGF 2间的关系 ,从而探讨环氧化酶 2对结肠癌肝转移瘤血管形成的影响。方法 :以细胞培养法建立稳定的结肠癌细胞株HT 2 9和HCT 116 ,利用脾切除法建立结肠癌肝转移动物模型 ,免疫组化检测结肠癌肝转移瘤VEGF、FGF 2蛋白表达。结果 :结肠癌肝脏转移率 ,HT 2 9组、HCT 116组、塞来昔布组分别为 83 33%、16 6 7%、33 33%。肝脏转移瘤VEGF、FGF 2的表达 ,HT 2 9组与HCT 116组、塞来昔布组比较均表达增强 ,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 <0 0 1~ 0 0 5 ) ;塞来昔布组与HCT 116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环氧合酶 2与结肠癌肝转移瘤血管生成密切相关 ,其高表达促进了结肠癌肝转移瘤新生血管生成。其机制可能是上调促血管生成因子VEGF、FGF 2的表达  相似文献   
48.
载银磷酸锆纱布对烧伤创面常见细菌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载银磷酸锆纱布对烧伤大鼠创面感染常见细菌的抗菌效力。方法制作Wistar大鼠烫伤(以下称烧伤)感染模型,采用试管双倍稀释法测定载银磷酸锆及磺胺嘧啶银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及最低杀菌浓度(MBC)。观察大鼠创面用磺胺嘧啶银纱布、普通尢菌纱布、载银磷酸锆纱布(小水洗及水洗20次)后痂下组织的细菌计数和对创面愈合的作用。结果载银磷酸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竹菌的MIC各为8、8、16mg/L,MBC各为16、8、32mg/L,为磺胺嘧啶银的2~8倍?大鼠创面用未水洗的载银磷酸锆纱布覆盖后,痂下细菌计数比用磺胺嘧啶银纱布低91%,比普通无菌纱布低99%未水洗的载银磷酸锆纱布对创面愈合的作用明显优于其他两种纱布,且其痂下组织细菌计数与水洗20次的效银磷酸锆纱布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载银磷酸锆埘烧伤创面感染常见细菌有较强的抑制和杀灭作用,其敷料可作为治疗措施中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49.
目的 总结肝移植术后肺部感染的病原体分布特点并探讨其危险因素。方法 对我院1999年 11月至 2 0 0 3年 6月间的 130例肝脏移植进行前瞻性调查 ,统计其发病率、病死率 ,描述其时间分布、病原学分布 ,利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程筛选术后肺部感染危险因素。结果 肝移植术后肺部感染发病率为 32 .31% ,病死率为 35 .71%。 78.5 7%的肺部感染发生在术后第一周。革兰氏阴性菌是最常见肺部感染病原体且多高度耐药。肝移植术后肺部感染危险因素包括 :术后使用呼吸机≥ 2d、长时间手术、纤支镜检查或治疗、术前大量腹水、术后气管切开、术后肾功能异常、术后肺水肿、术后长时间留置胃管、术中长时间低血压。结论 肝移植术后肺部感染多发生在移植术后早期 ,具有高发病率、病死率高的特点。病原体多为具耐药性的革兰氏阴性菌。围手术期多方面因素均可能成为肺部感染的诱因 ,其防治工作必须贯穿整个围手术期  相似文献   
50.
骺板软骨细胞复合三维支架体外构建组织工程软骨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将骺板软骨细胞复合三维支架经体外培养,构建组织工程软骨的效果及其生物学特点. 方法将3周龄幼兔第1代骺板软骨细胞与液态的生物凝胶混合,接种于聚磷酸钙纤维/L-聚乳酸(CPPF/PLLA)三维支架材料,构建组织工程软骨组织块,连续培养4周.行大体、倒置显微镜及组织学、Ⅰ型和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光镜观察,定量检测硫酸糖胺多糖(GAG)含量. 结果构建的组织工程软骨块在培养过程中能保持其初始外形,种子细胞呈稳定的三维均相分布,外观逐渐呈乳白色、半透明,硬度亦不断增加.培养1周有软骨细胞陷窝形成,2周后形成富含Ⅱ型胶原和蛋白聚糖、具有典型软骨组织结构的工程化软骨,且Ⅰ型胶原逐渐转为阴性.4周时构建软骨的组织结构与天然骺板软骨相类似,硫酸GAG含量平均为天然骺板软骨的34%以上. 结论骺板软骨细胞复合三维支架体外培养可生成典型软骨,且可形成类似天然骺板软骨的组织结构,能满足修复骺板缺损的基本要求.体外培养1~2周可能是植入体内修复骺板缺损的较佳时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