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69篇
综合类   23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1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医学高等教育双语教学之现状与策略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双语教学在医学高等教育中越来越凸显出其重要性,对适合中国国情的双语教学模式的建立将有助于高等医学院校的师生突破非母语的局限性,提高双语教学的效率和实用性.本文结合现阶段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双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分析了目前双语教学中的缺陷与局限性,浅析未来医学高等教育的双语教学实践中可行性的探索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例1 男,54岁,融铝炉爆炸致全身多处异物嵌入2 h入院.可见异物散布嵌入患者体内,以右侧头面部及右侧上肢为主.急诊行头颅正侧位X线片检查但影像效果欠佳(图1 a),于伤后第3天改行头面部螺旋CT扫描下的三维重建(以下简称3D,图1 b).因患者右小腿胫前被硬物砸伤深及骨腹,创面约3cm×2 cm,入院后先行负压吸引直至创面清洁.伤后第9天,在静脉吸入复合全身麻醉下根据3D成像提示,行面部异物取出术及右小腿胫前清创缝合术.分别在面部右侧下颌角、耳后、耳屏、眼眶及顳部取出数十颗金属矿物质异物,大小为3 mm×2 mm-6 mm×5 mm.体积分数3%过氧化氢溶液及生理盐水清洗面部创面,采用6-0可吸收线(薇乔,美国强生公司,下同)分层间断缝合较大创面,莫匹罗星软膏(百多邦,中美天津史克制药有限公司)外涂创面后无菌纱布覆盖.术后常规给予磺苄西林预防感染,第5天拆际皮肤层可吸收线,创面愈合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估多黏菌素E治疗严重烧伤患者多药耐药(MDR)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的疗效及不良反应,为临床合理应用该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笔者单位2005年8月-2009年1月收治的9例MDR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烧伤患者,在药物敏感试验显示该感染菌种仅对多黏菌素E敏感或其他抗生素对其无效的前提下,采用多黏菌素E静脉滴注(100×10~4~150×10~4U/d)或静脉滴注联合呼吸道雾化吸入或灌洗(50×10~4~100×10~4U/d)给药.观察其细菌学疗效、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包括神经毒性和肾毒性,后者比较用药前后血清肌酐、尿素氮和胱抑素C水平).结果 9例患者中,7例为血流和肺部感染,1例血流、肺部和创面侵袭性感染,1例血流和尿路感染.病原菌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9例患者应用多黏菌素E治疗后,血液中细菌清除率达92.3%;7例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痰液MDR革兰阴性杆菌检出率从用药前的58.2%降至用药后的14.6%(P<0.01);1例合并尿路感染患者尿液中MDR革兰阴性杆菌得以清除.用药后,8例患者被判断为临床有效、1例为临床无效,有效率达88.9%.与用药前比较,9例患者用药后血清肌酐和尿素氮水平呈下降趋势;8例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相近(P>0.05),1例患者明显升高但停药1个月后回降.用药期间和停药5 d内患者均未见神经毒性反应或其他不良反应.结论 在未出现更有效药物的前提下,合理应用多黏菌素E是目前治疗严重烧伤MDR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4.
感染是烧伤最常见的并发症, 是引起烧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 如何有效防治感染的发生发展是烧伤治疗的重要任务。临床上对感染尤其是烧伤感染的定义、诊断及救治仍存在较多的争议。该文作者就此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希望能加深读者对烧伤感染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严重烧伤早期肠黏膜组织热休克蛋白70的表达规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大鼠烧伤后早期肠黏膜组织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表达变化规律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大鼠烫伤模型,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blot)及免疫组化等方法,检测伤后3、6、12、24和48h不同时间点肠黏膜组织内HSP70及热休克因子1(HSF1)的表达分布情况。结果烫伤后3h肠黏膜组织内HSP70mRNA及蛋白表达均显著增加,分别在伤后6h和12h达高峰,伤后48h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伤后3h大鼠肠黏膜组织HSF1出现一过性降低,伤后6h其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并呈逐渐增加的趋势直至持续到伤后48h(P均<0.01)。结论严重烧伤早期肠黏膜组织HSP70及HSF1表达均显著增加,提示严重烧伤早期即可引起肠黏膜组织细胞的应激反应,可能与细胞的自我保护机制启动有关。  相似文献   
6.
严重烧伤后全身免疫防御功能降低 ,胃肠道生态环境发生改变 ,治疗过程中如大剂量使用广谱抗生素 ,可进一步加重肠菌紊乱 ,促使肠道菌及其毒素移位 ,加重病情[1] 。笔者单位于 1995年把双歧杆菌悬液用于严重烧伤患者 ,治疗菌群失调的腹泻 ,取得较好疗效[2 ,3 ] 。 1998年广谱抗生素美罗培南在临床应用 ,检测结果显示肠道菌群改变甚巨 ,并发生2例真菌感染。于是设计如下实验 ,观察双歧杆菌对肠道菌群的调理情况 ,以探讨严重烧伤患者大剂量广谱抗生素用后补充益生菌的必要性。一、资料与方法1.对象及分组 :1998~ 1999年 2月参加美罗培南Ⅱ期临…  相似文献   
7.
脓毒症是危及患者生命的疾病。生物标志物可用于对脓毒症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近年来不断有新的脓毒症生物标志物被发现, 迄今已确定的生物标志物超过250种。脓毒症发生过程的复杂性以及各种检测技术灵敏度的提高将会导致新的生物标志物不断涌现。但针对脓毒症, 目前临床上仍缺乏特异性的用于诊断的生物标志物以及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 寻找可靠的生物标志物以及评估生物标志物在脓毒症中的运用无疑有助于指导临床决策。该文综述了脓毒症生物标志物的研究现状, 以期加强对目前脓毒症生物标志物的认识, 为生物标志物运用于脓毒症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伊米配能/西司他丁和头孢哌酮的临床疗效。方法 观察7例严重烧伤病人应用伊米配能/西司他丁和6例严重烧伤病人应用头孢哌酮前后创面和痂下组织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观察血常规、肝肾功能及临床症状的变化。结果 两组病人创面和痂下组织细菌在治疗前后对药物敏感;治疗后,痂下组织中的细菌量明显降低,肝肾功能有所改善,临床症状好转。结论 伊米配能/西司他丁和头孢哌酮治疗G~-杆菌均有效。  相似文献   
9.
临床实习是医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学生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实践的重要阶段。实习生在烧伤外科实习期间应规范日常医疗工作,重点培养学生的临床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能力,并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医德医风,为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大面积严重烧伤病人回吸收期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的变化规律,探讨其与病人肺功能变化的关系。[方法]观察对象为我院收治入院的大面积严重烧伤的16例病人,于伤后第2个24h后期进行心肺容量监护仪(PiCCO)监测至伤后9d结束,监测指标包括EVLWI、肺血管通透性指数(PVPI)和氧合指数,同时观察病人肝、肾、心功能情况。[结果]休克期末(伤后2d)病人EV-LWI为6.71 mL/kg±1.07 mL/kg,均值处于正常上限,进入回吸收期后进一步升高,于伤后第5天达最高值7.75mL/kg±1.82mL/kg,至伤后第9天仍高于休克期末水平(EVLWI为6.92mL/kg±1.47mL/kg)。休克期末病人氧合指数为411.49mmHg±106.04 mmHg(1 mmHg=0.133kPa),均值处于正常下限,随后进行性下降,于伤后第5天达到最低值,为343.35mmHg±85.77mmHg,至伤后第9天仍低于休克期末水平为(368.51mmHg±64.13 mmHg);相关分析显示,病人EVLWI与氧合指数呈负相关(r=-0.16,P<0.05)。休克期末病人PVPI为1.60±0.28,随后下降,至伤后第7天达最低值1.29±0.25,与休克期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结论]大面积严重烧伤病人血管外肺水在回吸收期进一步增高,可能是导致病人肺功能进行性下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