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篇
  免费   6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2篇
内科学   7篇
特种医学   11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33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多发嗜铬细胞瘤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多发嗜铬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动态增强特征,以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多发嗜铬细胞瘤9例,其中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7例,Von Hippel-Lindau病1例,腹膜后副神经节瘤并膀胱嗜铬细胞瘤1例。术前经螺旋CT和多层螺旋CT平扫、动脉期(30s)和门脉期(70~80s)扫描。对比剂采用欧乃派克或优维显,注射流率3ml/s。仔细复习CT扫描结果并与手术病理作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9例嗜铬细胞瘤共18个病灶中,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7例,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并胰腺神经内分泌瘤和肾细胞肾癌1例(Von Hippel-Lindau病),腹膜后副神经节瘤并膀胱恶性嗜铬细胞瘤1例。良性病灶13个,恶性病灶5个。肿瘤呈圆形或椭圆形15个,不规则形3个。直径3.2~13.7cm,平均5.6cm。病灶直径<5.0cm3个,5.0~10.0cm13个,>10cm2个。肿瘤实质成分平扫CT值为34.2~53.0HU,平均42.7HU;动脉期CT值63.7~91.5HU,平均80.7HU;门脉期CT值75.1~126.4HU,平均98.1HU。8例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16个病灶中,6例两侧病灶大小、形态、密度、动态增强强化程度和强化方式相仿,2例两侧大小不同,坏死、囊变不同,但动态增强强化程度和强化方式相仿。结论:多发嗜铬细胞瘤包括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和脏器嗜铬细胞瘤,多位于双侧肾上腺,CT表现与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相仿,同一病例不同肿瘤的大小、形态、坏死囊变、动态增强强化方式和强化程度相仿,少数肿瘤大小不同,坏死囊变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选择性肺动脉化疗性栓塞治疗肺转移瘤的可行性和疗效,并通过碘油示踪阐明微小肺转移瘤的肺动脉供血情况。方法实验采用新西兰大白兔14只,建立血源转移性肺癌模型。分为3组,A组(4只)作为对照组,B组(4只)和C组(6只)为实验组。所有兔均在全麻下分离股静脉,采用3F微导管行选择性左肺动脉灌注治疗:A组灌注生理盐水5ml;B组灌注表阿霉素(2mg/kg)和卡铂(15mg/kg);C组灌注卡铂(15mg/kg),同时将超液态碘油1ml和表阿霉素(2mg/kg)混合配成碘油乳剂透视下缓慢注入行化疗性栓塞术。术后3周全麻下处死所有存活实验兔(12只),剖胸取肺组织,用4%甲醛溶液固定,取材后石蜡包埋,分别测量肿瘤最大直径并计算肿瘤体积,比较各组治疗后体积改变。同时,在C组标本中另外取材,冰冻切片下用苏丹Ⅲ染色监测治疗后肿瘤内部碘油沉积情况。结果A组转移瘤平均体积(130.56±9.41)mm3较经介入治疗后B组(69.47±10.00)mm3、C组(19.73±3.54)mm3左肺转移瘤平均体积明显大,而C组左肺转移瘤体积较B组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只兔术中死亡,死亡兔肺转移瘤内均见碘油沉积。另外,化疗栓塞后3周C组转移瘤内仍然可见散在碘油沉积,部分碘油已进入肿瘤实质内。结论化疗性栓塞术治疗肺部转移瘤确实可行,有利于控制肺转移瘤。经过碘油脂质染色进一步证实肺动脉参与了转移性肺癌的血供,尤其是参与了早期肺内微小转移结节的供血。随肿瘤结节的不断增大,转移瘤的肺动脉血供也不断增多。  相似文献   
23.
 【摘要】目的 探讨脐尿管腺癌的计算机断层尿路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urography,CTU)的表现特点及其临床价值,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脐尿管腺癌的CTU表现,包括肿块的部位、形态、大小、密度、强化方式及程度等。结果 8例病理诊断均为腺癌或黏液腺癌。CTU均表现为脐尿管与膀胱交界区囊实性或实性软组织肿块,肿瘤与脐尿管长轴一致。4例肿块同时向膀胱腔内外生长,4例肿块位于腔外。肿块形态不规则,7例伴有周围膀胱壁增厚、强化,肿瘤密度欠均匀,5例肿块内可见多少不等钙化,6例可见低密度无强化区。增强扫描示7例呈不均匀轻中度延迟强化。结论 CTU能够反映脐尿管腺癌特殊的发病部位及其特征性CT征象,有利于术前对该病的正确诊断及分期。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MR三维全肝灌注成像对结直肠癌肝转移定量分析的可行性.方法:对27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行MR三维全肝灌注成像扫描,采用三维容积屏气内插检查序列,对比剂按0.1 mmol/kg体质量计算,注射速度5 mL/s.由2名放射科医师采用Tissue 4D软件分析灌注参数:容量转移常数(Ktrans)、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比(Ve)、速率常数(Kep).采用计算一致性相关系数和Bland-Altman分析2位医师各参数结果间的一致性.结果:2位医师评价27例结直肠癌肝转移灌注参数的Ktrans、Ve和Kep的观察者间一致性经Bland-Altman分析,其平均差异分别为(0.0069±0.0135)min-1、(-0.0084±0.0371)min、(0.0385±0.0685)min-1;95%一致性界限分别为-0.0196~0.0333、-0.0812~0.0644、-0.0958~0.1728.而Ktrans、Ve和Kep的一致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5、0.94和0.99.结论:采用MR三维全肝灌注成像技术进行结直肠癌肝转移定量分析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25.
目的 探讨肝内静脉分流(intrahepatic veno-venous shunt,IHVS)对窦性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肝静脉压力梯度(hepatic venous pressure gradient,HVPG)测量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15年1月至2020年11月接受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  相似文献   
26.
 目的  探讨CT减影冠状动脉血管成像(subtraction 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Sub-CCTA)在具有严重钙化节段冠心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同时接受320层减影CCTA扫描和传统冠状动脉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的27例患者行回顾性分析。对照DSA检查结果,分别计算常规CCTA (conventional CCTA,Con-CCTA)和Sub-CCTA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两种成像方法的临床诊断准确性。冠脉病变节段的狭窄分为Ⅰ、Ⅱ、Ⅲ、Ⅳ 4个等级;采用Kappa系数描述两种成像方法与DSA结果之间的一致性。对于剪影前后的图像质量采用4等级评分法,并行t检验对比两者成像质量差异。结果  共评估严重钙化节段52个,其图像质量在Con-CCTA和Sub-CCTA中的得分分别为2.8±0.5和3.4±0.7,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P<0.05)。Con-CCTA与DSA对定量评估冠脉狭窄程度的一致性为0.55;Sub-CCTA与DSA之间的一致性为0.81。Con-CCTA诊断冠脉明显狭窄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分别为81.0%、63.1%、63.1%、81.1%及70.8%;Sub CCTA各值分别为90.5%、85.2%、82.1%、92.0%及87.5%。与Con-CCTA 的ROC曲线下面积0.84 (95%CI:0.70~0.93)相比,Sub-CCTA为0.96 (95%CI:0.86~1.00),两者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3)。结论  Sub-CCTA可以提高严重钙化节段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诊断准确性;减影技术在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可以减少甚至消除严重钙化斑块产生的伪影,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7.
【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T1-mapping成像评估慢性肾脏病(CKD)肾功能损伤的应用价值。方法:招募60例CKD患者和2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检测CKD患者的血清肌酐值并计算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将CKD患者分为两组,轻度肾损伤组[eGFR≥60mL/(min·1.73m2)]31例和中重度肾损伤组[eGFR<60mL/(min·1.73m2)] 29例。所有受试者行双肾T1-mapping检查,测量肾皮质和肾髓质的T1值。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各组中肾皮质与肾髓质T1值的差异,3组之间肾皮质和肾髓质T1值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CKD组肾皮质和肾髓质T1值与eGFR之间的相关性评估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采用ROC曲线评估肾皮质和髓质T1值评估肾功能损伤程度的诊断效能。结果:对照组、轻度肾损伤组及中重度肾损伤组中肾髓质的T1值均明显高于肾皮质T1值(P均<0.05)。三组之间肾皮质和肾髓质T1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KD患者eGFR与肾皮质T1值呈高度负相关(r=-0.773,P<0.01),与肾髓质T1值呈中度负相关(r=-0.689,P<0.01)。鉴别对照组与轻度肾损伤时,肾髓质T1值的ROC曲线下面积大于肾皮质T1值(0.866 vs. 0.821);肾髓质T1值的截断值为1505.2ms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3.9%和80.0%。鉴别中重度与轻度肾损伤时,肾皮质T1值的ROC曲线下面积大于肾髓质T1值(0.874 vs. 0.820);当肾皮质T1值的截断值为1457.3ms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2.8%和83.9%。结论:T1-mapping技术对于评估CKD肾功能损伤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28.
【摘要】目的:采用MR延迟增强、T1-mapping技术探讨单倍剂量钆布醇和双倍剂量钆喷酸葡胺在心力衰竭患者心肌纤维化与心肌梗死评估中的价值。方法:54例使用钆喷酸葡胺和44例使用钆布醇增强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MR图像用于数据分析。在MR延迟增强、增强后T1-mapping图像上测量左心室血池、正常心肌、延迟强化心肌的信号强度及T1值,计算左心室血池的信噪比(SNRLV)、延迟强化心肌的信噪比(SNRhyper)、延迟强化心肌和正常心肌之间的对比噪声比(CNRhyper-remote)及T1差值(△T1hyper-remote)、延迟强化心肌和左心室血池之间的对比噪声比(CNRhyper-LV)及T1差值(△T1hyper-LV)。结果:钆布醇SNRLV低于钆喷酸葡胺(P<0.001),钆布醇CNRhyper-LV、T1LV和△T1hyper-LV均高于钆喷酸葡胺(P<0.001),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种对比剂的SNRhyper、CNRhyper-remote、T1hyper和△T1hyper-remote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心力衰竭患者行心脏MR延迟增强检查时,使用单倍剂量钆布醇可比双倍剂量钆喷酸葡胺更好地评估心肌纤维化与心肌梗死情况。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正常人肾脏磁共振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IVIM)和扩散峰度成像(DKI)的定量参数指标特点.方法:对27名健康志愿者行肾脏IVIM和DKI检查,通过后处理分析,获得双肾皮髓质IVIM相关参数ADC、Dffast、Dslow、fp以及DKI相关参数MD、MK的测量值.分析同一测量者前后2次测得数据的一致性,比较正常肾脏左右侧以及同侧肾脏不同部位IVIM、DKI各参数间的差异,比较正常肾脏皮质、髓质各参数均值间的差异.结果:IVIM序列的ADC值、Dslow值、fp值和DKI序列的MD值、MK值前后两次测量总体一致性较好,Dfast值一致性一般;IVIM、DKI各参数测量值在双侧肾脏间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值为0.058~0.954),同侧肾脏皮髓质不同部位各参数测量值间亦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值为0.171~0.995);正常肾脏皮质ADC值、Dslow值高于髓质(t=7.072,P<0.05;t=10.057,P<0.05),皮髓质Dfast值、fp值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肾脏皮质MD值高于髓质(t=10.268,P<0.05),髓质MK值高于肾皮质(t=-10.228,P<0.05).结论:正常肾脏IVIM和DKI成像能显示皮髓质间差异,反映肾脏生理功能,提示在评估肾脏疾病具有潜在应用价值,整体检查结果具有一定稳定性.  相似文献   
30.
目的 探讨肾脏混合性上皮间质肿瘤(mixed epithelial and stromal tumor of the kidney,MESTK)的影像学表现、临床病理学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 收集3例罕见的肾脏混合性上皮间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20岁、46岁和68岁.3例患者均进行了彩超及CT影像学检查并进行了手术治疗.总结MESTK的影像学表现、病理学特点及诊治方法.结果 3例患者影像学检查示单侧肾脏直径约3.5~9 em的囊实性占位,增强CT检查病灶强化不均匀,可见明显强化的实质成分或分隔.3例患者分别于全麻下行左肾部分切除术、根治性右肾切除术和根治性右肾切除术,术后病理示肿瘤大体观呈复杂囊实性或多房囊性;镜下肿瘤组织中均可见到上皮成分及间叶成分,上皮形成腺样结构,部分伴囊性扩张,间质中可见平滑肌成分或向平滑肌方向分化;免疫组化染色:平滑肌肌动蛋白(smooth musle actin,SMA)、结蛋白(Desmin)和波形蛋白(Vimentin)阳性,2例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和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阴性.病理诊断为肾脏混合性上皮间质肿瘤.术后分别随访2~5年均未见肿瘤复发转移.结论 肾脏混合性上皮间质肿瘤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但具有独特的组织病理学特征,男性罕见,手术治疗后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