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1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8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 探索不健康行为生活方式与高尿酸血症的关系,以及高血压、血脂异常的效应修饰作用,为预防高尿酸血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设计,基于2021年10-12月来自四川省、贵州省28个地级市和重庆市33个区(县)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的西南职业人群队列基线数据,通过问卷调查、体格测量及实验室生化检测收集研究对象的人口学特征、行为生活方式、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情况。不健康行为生活方式得分根据吸烟、饮酒、膳食模式、体力活动和低体重/超重状况进行评分,分值越高不健康行为生活方式越多。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健康行为生活方式评分、吸烟状况、饮酒状况等与高尿酸血症的关系,采用分层分析探索高血压等疾病对不健康行为生活方式与高尿酸血症之间关系的修饰效应。结果 共纳入11 748名研究对象,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为34.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现在吸/既往吸烟、现在饮/既往饮酒及BMI异常是高尿酸血症患病的危险因素,不健康行为生活方式对高尿酸血症患病风险呈现累积效应,随着得分的升高,高尿酸血症患病风险升高,OR值由1.64(95%CI:1.34~2.00)上升至2.89(95%CI:2.39~3.50)。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在高血压及血脂异常人群中,不健康行为生活方式对高尿酸血症患病风险影响更大。结论 多种不健康行为生活方式的共存会升高高尿酸血症患病风险,这一效应在高血压、血脂异常人群中更明显。及时纠正不健康行为生活方式,并控制高血压和血脂异常,降低患高尿酸血症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系统评价糖尿病患者一次性胰岛素注射针头重复使用的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等国内外主要数据库中有关糖尿病患者一次性胰岛素注射针头重复使用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和队列研究,检索截至2016年7月,并追溯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并从中提取数据。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2项研究,总计5 35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针头重复使用患者注射部位脂肪增生发生率显著高于一针一次[OR=2.33,95%CI(1.39~3.93),P0.01];但在注射部位感染率及疼痛强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为减少注射部位脂肪增生发生率,应提高患者对一次性胰岛素注射针头重复使用危害性的认识,并完善相关医疗保险政策,杜绝注射针头的重复使用。  相似文献   
3.
<正>国际灾害流行病学研究中心数据库(CRED)显示,在过去的40年中,自然灾害中的绝对受伤数量和病死率显著增加,其致死人数在全球所有与灾害有关导致的死亡中占86%~([1-2])。大规模自然灾害,特别是地震的突然爆发,往往导致大量受灾民众发生严重的致残性损伤,截肢是已记录的地震后需要与健康相关康复的主要类型之一~([1-5])。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中国汶川地震致残人员达5756人,肢体残疾占91.33%,地震致残者核心需求满足低,长远需求与供给存在  相似文献   
4.
1 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的发展现状 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颁布《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Disability and Health,ICF,apps.who.int/classifications/icfbrowser)以来,国际分类家族ICF研究分中心始终致力于ICF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并在ICF发布的第一个十年中取得了卓越的成效.在ISPRM主席、中国康复医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励建安教授领导的中国ICF临床应用专家组的努力下,中国和瑞士ICF研究分中心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ICF在中国的临床应用也在稳步推进中.  相似文献   
5.
心脏骤停患者自主循环恢复后器官功能损伤的治疗是高级生命支持的重要内容,心脏骤停患者自主循环恢复后的肺损伤发生率高达79%。了解心脏骤停患者自主循环恢复后肺损伤的特点和相关机制、早期识别和治疗自主循环恢复后肺损伤对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治疗至关重要。因此,该文对心脏骤停患者自主循环恢复后肺损伤特点、危险因素、机制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心脏骤停患者自主循环恢复后肺损伤的研究和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夜班轮班工作是铁路职业人群的工作特点,本研究探究铁路职业人群夜班轮班工作与代谢综合征的关联,并探讨可能的中介因素及中介效应,为形成有针对性的铁路职业人群代谢综合征预防策略与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调查在重庆市、四川省和贵州省工作的铁路职工。采用国际体力活动问卷及食物频率问卷等量表获取调查对象的夜班轮班工作情况、生活方式等指标。通过spearman秩相关系数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夜班轮班与代谢综合征各组分之间的关系。采用bootstrap法对吸烟及饮酒的中介效应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符合纳排标准的6 905例研究对象,代谢综合征患病率为20.5%。回归分析发现,夜班轮班工作显著增加代谢综合征发生风险(调整OR=1.102,95%CI:1.002~1.041),还可增加高血压(调整OR=1.159,95%CI:1.050~1.280)和糖尿病发生风险(调整OR=1.134,95%CI:1.010~1.273)。中介分析发现吸烟在夜班轮班与代谢综合征之间的中介效应占比为25.64%,饮酒在夜班轮班与代谢综合征之间的中介效应占比为20.84%。以糖尿病和高血...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职业人群肥胖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关联,以及高尿酸血症在关联路径中的中介作用,为职业人群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预防与干预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基于西南职业人群队列,通过问卷调查获取调查对象社会人口学指标、生活方式等信息,并获取其体检信息。通过Spearman秩相关系数和logistic回归分析肥胖与非酒精性脂肪肝之间的相关关系。通过中介效应模型探讨高尿酸血症在肥胖与非酒精性脂肪肝关联中的中介效应。结果 共纳入15 029例研究对象,其中新发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1 190人。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调整年龄、性别等协变量后,肥胖会增加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生的风险(OR=3.37, 95%CI:2.78~4.09),且年龄<45岁人群(OR=3.93, 95%CI:3.12~4.94)和女性亚组(OR=3.65, 95%CI:1.98~6.71)中肥胖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生风险的影响更大。中介分析发现,高尿酸血症在肥胖与非酒精性脂肪肝之间的中介效应占比为11.72%,亚组分析中,女性亚组高尿酸血症中介效应占比更高(23.81%)。结论 肥胖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生密切相...  相似文献   
8.
阐述国内外老年人的备灾现状,老年人应对灾害能力下降,备灾能力较低,应对灾害相关知识和教育缺乏,慢性疾病影响其备灾状态,其获取备灾信息途径和方式单一。提出需建立社区备灾组织、提供备灾资源,评估老年人的备灾能力,完善老年人慢病管理机制,加强教育培训和灾害演练等措施,以提高老年人的备灾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索四川省≥50岁HIV感染者疾病感知与失能的关联,以及疾病感知条目对失能状况影响的重要程度。方法 本研究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基于2018-2021年在四川省5个区(县)建立的≥50岁HIV感染者队列的基线数据,失能状况调查采用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IADL)量表,疾病感知调查采用简明疾病感知量表;构建广义加性模型和广义线性模型,分析≥50岁HIV感染者疾病感知与失能之间的关系;构建加权分位数和回归模型,分析疾病感知各条目在疾病感知与失能之间关联中的重要程度。采用R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纳入年龄≥50岁HIV感染者1 587例。≥50岁HIV感染者失能患病率为26.1%(414/1 587),疾病感知评分中位数为33分。≥50岁HIV感染者疾病感知评分与IADL评分呈显著负相关(β=-0.15,P<0.001),且当疾病感知评分增加至38分时,对IADL得分的效应显著为负(P<0.05)。个人可控性(32.98%)、疾病后果(22.50%)两个条目对IADL评分影响的贡献率超过了平均贡献率(12.50%)。结论 四川省≥50岁HIV感染者失能患病率较高。当≥50岁HIV感染者疾病感知评分过高时,可重点从个人可控性和疾病后果感知两个方面进行干预,来减少老年HIV感染者失能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联合微电流治疗压疮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压疮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2组。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体外冲击波联合微电流治疗。结果:治疗组、对照组各自组内治疗30 d后的VAS评分与治疗前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30 d后VAS评分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组内治疗7 d后、14 d后和30 d后与治疗前的PUSH评分比较,治疗14 d后和30 d后与治疗7 d后的PUSH评分比较,治疗30 d后与治疗14 d后的PUSH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组内治疗7 d后、14 d后和30 d后与治疗前的PUSH评分比较,治疗30 d后与治疗7 d后的PUSH评分比较,治疗30 d后与治疗14 d后的PUSH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14 d后、30 d后PUSH评分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冲击波联合微电流对压疮患者的疼痛治疗优于常规治疗;常规治疗和体外冲击波联合微电流对压疮的治疗均有效,在治疗7 d时2组比较无差异,治疗14 d和30 d后,体外冲击波联合微电流对压疮的治疗优于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