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纳洛酮在心肺脑复苏(CPCR)患者中的辅助治疗作用。方法将126例心脏骤停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63例。对照组给予CPCR常规治疗措施,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纳洛酮注射液静脉推注。比较治疗24h后2组患者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态评分(APACHEⅡ评分)、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评分(GCS评分)变化;比较2组自主循环恢复率、恢复时间,自主呼吸恢复率、恢复时间,复苏成功率及48 h存活率。结果 2组患者治疗24 h后APACHEⅡ及GCS评分平均值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且治疗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自主循环及自主呼吸恢复率、复苏成功率及48 h存活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恢复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结论在常规CPCR基础上,联合应用纳洛酮可显著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自主循环及自主呼吸恢复率,缩短自主循环及自主呼吸恢复时间,从而提高复苏成功率,降低病死率,可作为心脏骤停的药物辅助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早期联合应用氨茶碱对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100例心脏骤停后的患者按1∶1简单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按常规心肺复苏(CPR)措施,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早期联用氨茶碱,观察心电活动、自主循环的恢复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心电活动恢复率、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茶碱的早期联用可以提高心脏骤停患者抢救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心脏骤停是临床最危急的病症,如不及时救治短时间内可致患者死亡.随着建立在大量临床干预研究及新技术发展基础上的心肺复苏指南的不断更新,自主循环恢复(ROSC)比率大幅度提高,但目前心脏骤停患者存活率仍然很低.心脏骤停后综合征(PCAS)为心脏骤停患者ROSC后较长时间严重的全身缺血-再灌注综合征,涉及一系列复杂的病理生理改变,包括心脏骤停后脑损伤、心脏骤停后心肌功能异常、全身缺血-再灌注损伤和持续的致病因素.目前,对PCAS的处理已成为改善心脏骤停生存链的重要一环,逐渐为广大临床医务人员所重视.对心肺复苏恢复自主循环的患者最迫切治疗是优化全身血液灌注,维持各器官系统功能.对疑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应早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维持适当通气并保证动脉氧饱和度在94%~96%.临床亚低温治疗是目前唯一临床证实有效的脑保护技术,对PCAS后昏迷患者应尽早实施.对高血糖的PCAS患者应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对于行机械通气及亚低温治疗的患者给予镇静剂可以降低氧耗并加快低温诱导.关于神经保护药物及激素应用疗效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心脏骤停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患者采用参附注射液联合阶梯式亚低温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10月收治的心脏骤停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患者70例,按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阶梯式亚低温治疗,观察组采用参附注射液联合阶梯式亚低温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不同时间段血清S-100B蛋白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昏迷状态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恢复自主循环后2 h、12 h、24 h观察组血清S-100B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升高幅度较对照组低(P0.05);恢复自主循环后12 h、24 h、48 h、72 h观察组昏迷状态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 :参附注射液联合阶梯式亚低温治疗可有效改善心脏骤停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患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S-100B蛋白水平,减轻患者昏迷程度,提高治疗有效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机器和徒手抢救急诊冠心病心跳骤停患者的疗效比较。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急诊冠心病心脏骤停患者46例作为观察组,患者均采用萨勃1007心肺复苏机进行心肺复苏。另选取30例同期行徒手心肺复苏的冠心病心脏骤停患者作为对照。比较两组心肺复苏成功率、自主循环恢复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和血压恢复时间及脑损伤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复苏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39.13%vs 23.33%,P0.01);观察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和血压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P0.05)。复苏后两组NHISS评分均逐渐降低,功能独立性评分(FIM)则逐渐升高。结论 :心肺复苏器应用于急诊冠心病患者心脏骤停急救中复苏成功率高,可有效缩短自主循环、自主呼吸和血压恢复时间并预防脑损伤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氨茶碱在肾上腺素无效心脏骤停患者中的疗效。方法:46例心脏骤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A组)20例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时给予氨茶碱和肾上腺素联合用药,对照组(B组)26例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时单用肾上腺素,其它复苏用药两组相同。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电活动和自主循环恢复情况。结果:A组恢复心电活动16例(80%),B组恢复心电活动12例(46.15%),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恢复自主循环15例(75%),B组恢复自主循环11例(42.3%),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氨茶碱作为肾上腺素无效的心脏骤停患者的辅助用药可促进心电活动和自主循环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心脏骤停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心脏骤停后患者脑组织因缺血缺氧性损伤及缺血-再灌注损伤,产生大量氧自由基等有害物质并引起一系列级联反应,导致血脑屏障破坏、细胞水肿,最终导致细胞凋亡、神经功能障碍。而自主循环恢复患者的预后和死亡常与脑损伤相关,对心脏骤停后持续昏迷的患者进行频繁或持续的神经功能监测,可减少对患者治疗的错误判断,避免过度医疗或治疗不当,目前临床上常采用神经系统查体、生物学标志物、神经电生理、神经影像学检查来评估神经系统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山莨菪碱对心脏骤停患者氧化应激及心肺复苏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急诊科抢救的心脏骤停患者119例,骤停时间≤10min,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两组均按照美国心脏学会心肺复苏指南进行标准的心肺复苏,干预组在标准心肺复苏基础上静脉注射山莨菪碱,比较两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ROSC)率及复苏后24h存活率;分别在自主循环恢复后和复苏24h后测定血清总超氧化物岐化酶(T-SOD)活力、总抗氧化力(T-AOC)和丙二醛(MDA)含量,比较两组间差别。结果:干预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复苏24h后,干预组患者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自主循环恢复后及复苏24h后,干预组T-SOD活力和T-AOC显著高于对照组,MDA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早期应用山莨菪碱可能会减轻心脏骤停患者体内氧化应激,可能有助于提高复苏后24h存活率,但对于短期自主循环的恢复可能没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9.
心脏骤停后的低温治疗已经成为复苏后的最重要治疗措施之一,而其最佳的治疗开始时机、持续时间、低温治疗的方法等仍在不断研究中。2010美国AHA心肺复苏指南明确推荐心脏骤停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仍昏迷的患者使用治疗性低温即12—24h内维持中心体温32—34℃,但最近已有研究显示33—34℃的低温治疗可能对患者更加有益。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对心脏骤停患者采用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对患者心肺复苏质量以及临床预后评价的意义。方法:将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期间在我院急诊科收治的心脏骤停患者60例作为分析对象,根据患者能否进行自主循环恢复将其分为两组,能够进行自主循环恢复的39例患者设为研究组,不能进行自主循环恢复的21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监测结果、不同预后心脏骤停患者的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平均值。结果:研究组患者在实施心肺复苏1min的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与对照组并无显著差异(P0.05),而5 min、10 min、20 min后的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以及分压平均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研究组、抢救72 h后存活组以及康复出院组患者的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平均值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抢救72 h死亡组以及最终死亡组(P0.05)。结论: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能够有效的对心脏骤停患者的心肺复苏质量以及抢救预后做出有效的预测,能够对患者疾病预后做出准确的评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肺复苏(CPR)成功后静脉溶栓过程中的护理.方法:选择本院急诊科急性心肌梗死病例16例,在入院后0.5~3 h发生心脏骤停,经心肺复苏成功后均行静脉溶栓治疗,护士密切配合并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16例患者心脏骤停至开始CPR时间<5 min,人均除颤3.2次,均行胸外按压.自主循环恢复(ROSC)时间<30 min 14例,冠状动脉再通14例,溶栓后出血2例(12.5%),与国内大型AMI溶栓试验(11.1%)相比,出血发生率未见显著升高(P>0.05).结论:对于AMI心脏骤停时间<5 min、30 min内恢复自主循环的AMI患者与心肺复苏复苏成功的患者行静脉溶栓治疗时,护士精湛的急救技术、严密的观察、精心的护理、细致的心电监护及防治并发症是溶栓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心脏骤停患者器械及徒手胸外按压两种心肺复苏方式的效果。方法收集2011年2月至2012年10月北京市房山区良乡医院急诊科收治心脏骤停患者32例,根据2010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进行心肺复苏,随机分为器械复苏组(器械组)及徒手复苏组(徒手组),每组各16例,分别监测患者复苏后3 min、5 min、10 min、20min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水平。结果器械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5例,徒手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3例,所有患者在心肺复苏前3个时间点PETco2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20 min时器械组PETco2水平明显高于较徒手组(P=0.03)。所有恢复自主循环患者PETco2水平均高于15 mmHg。结论器械心肺复苏较徒手心肺复苏更能维持较长时间较高的PETco2水平,更有助于心脏骤停患者自主循环恢复。  相似文献   

13.
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ROSC)的患者总体预后并未得到明显改善,院内死亡率仍在60%~70%[1],其中神经系统损伤造成的死亡占很大的比例.治疗性低体温是目前唯一证明可以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生存率及改善神经功能的治疗措施,本文就其在心脏骤停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第三代心肺复苏机和标准人工按压在院外心脏骤停患者中的复苏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单中心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对象为余姚市人民医院急诊科2015年10月至2017年9月接收的院外心脏骤停患者,转入急诊抢救室后随机分为人工按压组和机械按压组。比较两组间的复苏持续时间、自主循环恢复率、4h生存率及出院时的神经系统恢复率。结果共有95例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符合入组标准,其中机械按压组53例,人工按压组42例。机械按压组的自主循环恢复率、4h生存率明显高于人工按压组(P〈0.05),但两组间的复苏持续时间及出院时神经系统恢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相对于标准徒手胸外按压,第三代心肺复苏机明显改善了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的复苏成功率和短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15.
心肺复苏技术的改进虽然提高了心脏骤停患者的自主循环恢复率,但心肺复苏成功后仍有部分患者由于不可逆的脑损伤,意识不能恢复而死亡,或遗留神经功能障碍,影响了复苏质量,因此,脑缺血缺氧损伤及其保护机制的研究,已成为心肺复苏研究的重点内容.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心肺复苏时联合应用肾上腺素、血管升压素、氨茶碱的疗效。方法:60例心脏骤停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肾上腺素标准剂量组(对照组)30例,联合应用肾上腺素、血管升压素、氨茶碱(治疗组)30例,各组分别观察自主循环恢复率、存活率及自主循环恢复时间。结果:对照组、治疗组自主循环恢复率分别为20.8%、67.9%,存活率分别为8.3%、42.9%。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治疗组的自主循环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L心肺复苏期间,联合应用肾上腺素、血管升压素、氨茶碱比单独应用标准剂量的肾上腺亲能显著提高自主循环恢复率和存活率,缩短自主循环恢复时间。  相似文献   

17.
体外膜肺氧合治疗用于心肺复苏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对于常规心肺复苏(CPR)困难患者的临床治疗经验。方法 自2005-09-2006-05我院进行ECMO治疗37例患者,其中11例心脏骤停后实施电除颤和心脏按压等CPR措施无效或自主循环恢复后持续低心排而行ECMO循环辅助。结果 8例顺利停机,6例存活恢复出院,其中2例行心脏移植后康复出院。3例不能顺利撤机者在ECMO辅助期间由于循环功能恶化,最终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顺利撤机和存活出院的患者治疗前乳酸水平较低。ECMO治疗后乳酸清除率较快(P〈0.05)。ECMO期间出现的并发症包括出血、神经精神系统异常、肢体缺血坏死和多脏器功能不全。4例患者因膜肺出现血浆渗漏而更换膜肺。结论 ECMO可为危重心脏病患者心脏骤停后复苏困难时提供心肺功能支持,提高危重心脏病患者CPR的存活率。CPR后动脉血乳酸值和ECMO治疗后乳酸清除率可以预测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心肺复苏的抢救护理。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急诊科2009年5月~2011年4月93例心脏骤停患者的心肺复苏效果。结果:93例心脏骤停患者,进行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21例,复苏有效率22.58%。经治疗后病情平稳出院7例,成功率7.53%,结论: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以及心肺复苏后的护理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正传统心肺复苏是心脏骤停基本的治疗手段,但仅有47%的患者能达到自主循环恢复(restoratio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1])。随着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技术的发展,体外心肺复苏(extracorpore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ECPR)已成为继呼吸衰竭和循环衰竭辅助治疗后第3位ECMO的临床适应证~([2])。对心脏骤停患者快速实施静脉-动脉ECMO(veno-arterial ECMO,VA-ECMO)可使ROSC达到95%~([3])。呼气末期测得的最大瞬时二氧化碳浓  相似文献   

20.
肾上腺素早期联用氨茶碱对心脏骤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早期联合应用氨茶碱与肾上腺素对心脏骤停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急诊科抢救的非外伤心脏骤停患者90例。进行常规复苏措施后,观察组反复给予肾上腺素及氨茶碱快速静注,对照组反复给予肾上腺素。所有病例均配合胸外按压直至心跳活动恢复或终止后放弃。结果:观察组心电活动的恢复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自主循环恢复方面,观察组患者12h内存活率高于对照组,但24h存活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联用氨茶碱和肾上腺素对心脏骤停的治疗优于单纯使用肾上腺素,有助于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