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6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55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9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1.
目的 了解云南省德宏州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职业暴露发生、暴露后预防以及预后随访现状,为开展和加强HIV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对德宏州2010-2015年上报的所有HIV职业暴露者的个案登记记录进行汇总和统计分析。结果 2010-2015年期间,德宏州共报告323例,均未发现HIV抗体阳转者。其中220人(68.11%)为女性,229人(70.90%)年龄小于35岁,209人(64.71%)为医务人员。暴露方式以针刺或锐器刺伤为主,占72.14%(233/323);暴露发生地点以医疗单位为主,占82.66%(267/323);发生职业暴露后,323人立即对皮肤或粘膜进行清洗或消毒处理,279人在职业暴露后采用了预防性用药,156人完成了28 d的暴露后预防(post-exposure prophylaxis,PEP)疗程,6年HIV职业暴露人数变化浮动较大。结论 坚持"普遍性防护原则"、暴露后立即采取应急措施、暴露评估后尽早接受PEP有益于避免和降低职业暴露者感染HIV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简称德宏州)新报告HIV感染者多共病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2018年1月1日―2020年6月30日对德宏州新报告HIV感染者进行多共病的横断面研究。多共病指患有≥2种慢性疾病。  结果  共纳入468例HIV感染者,年龄35~ < 50岁者258例(55.1%),男女比约为1.4∶1,汉族者199例(42.5%)。多共病者共140例,患病率为29.9%,患有2、3、4、5和6种共病者分别占19.0%、8.3%、1.1%、0.9%和0.6%。患病率前5的共患疾病分别为血脂异常、慢性感染、高血压、贫血和肝纤维化,占比分别为48.9%、15.2%、13.9%、13.0%和8.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结果显示,50~77岁年龄组(aOR=4.06, 95% CI: 1.98~8.33, P < 0.001)、曾经吸食或注射毒品(aOR=2.26, 95% CI: 1.23~4.14, P=0.009)和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aOR=2.03, 95% CI: 1.23~3.37, P=0.006)与多共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德宏州新报告HIV感染者多共病率较高,尤其是年长、有毒品使用史和低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者共病负担较高,提示HIV常规随访关怀中应考虑纳入多共病的综合监测与管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中国女同性恋(女同)人群抑郁状况,探讨影响女同人群抑郁症状发生的因素,为更好地进行女同人群的健康教育和后续心理干预提供建议和参考。  方法  2018年7月1日―2018年12月30日,通过问卷星对女同人群进行网络问卷调查。描述其抑郁状况分布,并用χ2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女同人群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  结果  56.1%的女同存在抑郁症状。研究结果显示,和与家人同住相比,与女性朋友同住(OR=0.399, 95% CI: 0.182~0.872, P=0.021)、社会支持(OR=0.953, 95% CI: 0.926~0.980, P=0.001)和心理韧性(OR=0.934, 95% CI: 0.895~0.975, P=0.002)水平高的女同更不容易抑郁;少数民族(OR=5.849, 95% CI: 1.474~23.206, P=0.012)、童年期不良经历(OR=1.317, 95% CI: 1.065~1.628, P=0.011)是抑郁症状发生的危险因素。  结论  中国女同人群抑郁症状发生率较高,应关注性少数群体的心理状况,重视社会支持的积极作用,提供更多精神卫生资源,促进其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云南省德宏州美沙酮维持治疗(methadone maintenance treatment,MMT)工作开展6年来的社会效应。方法将2005年6月1日~2011年1月4日德宏州所有参加MMT且有随访记录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首次入组治疗时建立的"基线调查"作为本次研究的"基线"资料,以最近1次随访评估作为"随访",并按其服药时间分层分析研究对象治疗前后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共有4 306人参加MMT,将其中有随访记录的2 562人(59.5%)作为研究对象。通过MMT,过去1月使用毒品的比例由基线时100.0%下降至随访的13.7%;过去1个月注射毒品者的比例由基线时24.4%下降至随访的9.7%;最近1次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率由基线时27.9%上升至随访的38.5%;过去3个月发生过违法犯罪行为的比例由基线时11.5%下降至随访的3.9%;目前有工作的比例由基线时24.9%上升至随访的34.1%;HIV感染者的安全套使用率由基线时49.2%上升到随访的73.5%。结论 MMT在促进研究对象减少艾滋病相关高危行为、降低毒品危害、回归社会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公共卫生意义和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15.
云南省德宏州2014年HIV-1耐药传播警戒线调查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调查2014年云南省德宏州未经抗病毒治疗的HIV感染者的耐药株传播水平。方法 2014年1-8月在德宏州收集70份新报告的16~25岁HIV-1感染者的血浆样品,对符合耐药警戒线调查要求的58份样品进行HIV-1基因型耐药检测和耐药株传播水平分析。结果 50份样品完成了基因型及耐药鉴定,中国籍占34.0%,缅甸籍占66.0%。通过进化分析对pol区进行分型,主要的基因型包括CRF01_AE、C亚型、URFs、CRF62_BC、CRF08_BC、CRF07_BC、CRF64_BC、B亚型和CRF55_01B,分别占28.0%、20.0%、20.0%、10.0%、8.0%、4.0%、4.0%、4.0%和2.0%。在1个序列中检测到1个针对蛋白酶抑制剂类药物的耐药突变位点(M46I),按照耐药警戒线的统计方法估算耐药株流行率<5%。结论 德宏州16~25岁新报告的HIV-1感染人群中外籍比例较高,HIV新型重组开始传播,但HIV-1耐药性传播尚处于低度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滇黄精Polygonatum kingianum传统炮制过程化学成分变化规律。方法 按照九蒸九晒法进行滇黄精炮制,应用分光光度法和HPLC测定炮制过程中总多糖、总皂苷、总多酚、总黄酮和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应用UPLC-MS/MS的广泛靶向代谢组学技术检测原料和炮制后的代谢产物。结果 随着炮制次数的增加,颜色逐渐加深,第3次蒸制后为深褐色,第4次至炮制结束缓慢转变为黑色。滇黄精原料具有麻味,第4蒸之后麻味消失,变为酸甜味。炮制过程中多糖和16种游离氨基酸含量降低,总皂苷、总黄酮和总多酚含量增加。广泛靶向代谢组学共检测到419个代谢物,氨基酸及其衍生物66个,脂质65个,酚酸类52个,黄酮类51个,有机酸42个,生物碱41个,核苷酸及其衍生物32个,甾体9个,木脂素和香豆素7个,异黄酮1个,萜类3个,其他类物质50个。结论 系统阐述了滇黄精九蒸九晒炮制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变化,九蒸九晒对滇黄精中的化学成分影响较大,随着炮制时间的增加,氨基酸及其衍生物和生物碱类化合物的相对丰度降低,有机酸和酚酸类相对丰度增加等。该研究可为炮制滇黄精有效成分的筛选与质量评价提供参考,同时差异性成分的发现为研究滇黄精生熟饮片中差异性物质的分析提供新思路,对滇黄精的扩大开发利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下简称“德宏州”)1989-2018年不同乡镇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病人的时空分布特征。方法以1989-2018年德宏州辖区所有乡镇(50个)历年报告的本地HIV/AIDS为对象,对30年间各年度报告疫情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建立地理信息数据库,在地理信息系统ArcGIS 10.2软件进行可视化展示。结果1989-2018年德宏州50个乡镇报告的本地HIV/AIDS共15752例,至2003年病例的空间分布已经覆盖100%的乡镇;2004年报告HIV/AIDS共2252例,为30年中报告最多的1年;2010年下降至813例,2014年下降至456例,2015年下降至393例,2018年下降至297例。2018年底累计存活8848例,历年的现存活比直线上升,报告发病率逐年下降。结论德宏州HIV/AIDS疫情存在时空上的聚集性,以靠近中缅边境乡镇疫情出现最早也最严重;近5年德宏州疫情总体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德宏州)抗病毒治疗的HIV感染者血小板动态变化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纵向观察抗病毒治疗的HIV感染者血小板动态变化情况,采用线性混合模型分析血小板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并进行敏感性分析和分层分析。结果 基线招募761例HIV感染者,随访次数≥ 1次的HIV感染者608例,随访率为80.0%(608/761),6、12和24个月的随访HIV感染者分别为374、555和233例。基线及各次随访的平均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计数偏高(>300×109/L)的比例女性均高于男性(P<0.05)。在无明显肝纤维化的HIV感染者中,女性的基线及各次随访的平均血小板计数均高于男性(P<0.05);有肝纤维化的HIV感染者中,基线平均血小板计数女性仍高于男性(P<0.05),但各次随访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线性混合模型分析结果显示,随访血小板计数与女性(β=5.90,95%CI:1.09~10.70,P=0.016)、基线血小板计数(β=0.82,95%CI:0.79~0.86,P<0.001)和随访时间(β=1.76,95%CI:1.52~2.01,P<0.001)呈显著正相关。对同时有12和24个月随访记录的220例HIV感染者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提示,随访血小板计数与女性(β=10.50,95%CI:2.24~18.74,P=0.013)、基线血小板计数(β=0.71,95%CI:0.65~0.77,P<0.001)和随访时间(β=1.60,95%CI:1.20~1.99,P<0.001)呈显著正相关;与年龄(β=-0.42,95%CI:-0.78~-0.06,P=0.021)呈负相关。结论 抗病毒治疗后,HIV感染者血小板计数逐渐增加。女性HIV感染者平均血小板计数持续高于男性,应关注HIV感染者血小板计数的性别差异,及时给予干预,以减少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德宏州)2010-2019年HIV感染者开始抗病毒治疗(ART)后艾滋病相关死亡和非艾滋病相关死亡情况、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基于国家HIV感染者ART库,分析德宏州2010-2019年开始ART的HIV感染者。用累积发生函数(CIF)估算HIV感染者的死亡概率,用亚分布比例风险模型(F-G模型)比较发生艾滋病相关死亡和非艾滋病相关死亡的差异,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共7 068例HIV感染者纳入分析,其中艾滋病相关死亡388例,非艾滋病相关死亡570例。对于艾滋病相关死亡和非艾滋病相关死亡,研究对象接受ART后第1、2、3、4、5、7、9年的累积发生率分别为2.27%、3.46%、4.47%、5.03%、5.84%、6.61%、7.40%和1.63%、3.11%、4.68%、6.02%、7.42%、10.49%、12.75%。F-G模型多因素结果显示,开始ART年龄较大、男性、未婚、注射吸毒感染途径、基线BMI低、基线CD4+T细胞计数较低、基线肝纤维化指数(FIB-4)>3.25、基线贫血是艾滋病相关死亡的危险因素;开始ART年龄≥45岁、男性、傣族、景颇族、未婚、注射吸毒感染途径、基线BMI低、基线FIB-4>3.25、基线肾小球滤过率估算值<60 ml·min-1·1.73 m-2、基线贫血是非艾滋病相关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 2010-2019年德宏州HIV感染者开始ART后死亡的累积发生率较低,发生非艾滋病相关死亡的累积发生率总体高于艾滋病相关死亡的累积发生率。艾滋病相关死亡和非艾滋病相关死亡的影响因素也存在差异,应针对非艾滋病相关死亡的影响因素加强干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德宏州)成年人HIV/AIDS开始抗病毒治疗(ART)后CD4+T淋巴细胞(CD4)纵向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德宏州2007-2016年开始ART的成年人HIV/AIDS的回顾性队列随访至2018年12月31日。免疫重建良好的定义为HIV/AIDS经ART后CD4恢复至基本正常(>500个/μl),据此将HIV/AIDS分为4个组,采用轨迹分析模型描述和分析每组ART后CD4免疫重建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采用SAS 9.4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研究对象共7 605例HIV/AIDS,开始ART年龄MP25,P75)为36(30,43)岁,男性4 641例(61.0%),汉族3 232例(42.5%),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4 624例(60.8%),随访时间MP25,P75)为6.1(4.1,8.1)年。CD4未恢复正常组、CD4基本恢复正常组、CD4恢复正常组和CD4维持正常组的构成比分别为34.4%(2 617)、39.8%(3 030)、20.6%(1 562)和5.2%(396)。与CD4未恢复正常组作为对照组相比,开始ART年龄<35岁、女性、中学及以上文化程度、性传播感染途径、基线无机会性感染、开始ART时CD4≥200个/μl、含替诺福韦(TDF)标准的ART方案、确诊到开始ART时间<1年是促进HIV/AIDS的CD4免疫重建良好的影响因素。结论 德宏州ART后HIV/AIDS的CD4免疫重建情况呈多种状况,在基线CD4较高水平时开始ART有助于CD4恢复至正常水平。建议尽早开始ART,注意随访和关注CD4水平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