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1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3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目的 观察“百会”透“曲鬓”头针疗法对急性脑出血大鼠脑组织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健康雄性Wistar大鼠150只制备脑出血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针刺组、西药组,每组50只;每组再随机分为6 h、1 d、2 d、3 d、7 d 五个亚组,每个亚组10只;另设10只正常大鼠作为空白组。针刺组捆绑固定,针刺患侧“百会”透“曲鬓”穴。西药组给予茴拉西坦稀释液1 mL灌胃,3次/d。模型组大鼠给予针刺组相同捆绑30 min/d,生理盐水1 mL灌胃,3次/d。运用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中GDNF和VEGF阳性细胞的表达。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6 h~3 d GDNF阳性细胞数增多,各时间点VEGF阳性细胞数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组各时间点GDNF阳性细胞数均较模型组和西药组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西药组各时间点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6 h~3 d VEGF阳性细胞数减少,7 d时间点VEGF阳性细胞数增多,且高于西药组同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百会”透“曲鬓”头针疗法可能在脑出血急性期通过促进内源性GDNF表达、早期抑制VEGF的表达并后期促进VEGF的表达等途径发挥神经重塑作用。该方法可能在脑出血急性期具有良性的双向调节作用,疗效优于茴拉西坦。  相似文献   
52.
针药结合治疗心律失常52例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魏宏哈尔滨市第二医院针灸科张瑞杰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艳芬哈尔滨铁路卫校魏占庆心律失常为中老年内科的常见病,从1993年1月至1996年8月,我们采用以针刺为主,针刺与药物结合的方法治疗心...  相似文献   
53.
【目的】观察腘三针联合温针灸背俞穴治疗寒湿瘀阻型腰痛(LB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寒湿瘀阻型腰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给予腘三针联合温针灸背俞穴治疗,对照组给予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治疗,2组均治疗2周。治疗2周后,评价2组临床疗效,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的变化情况,以及中医证候评分的情况。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的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PGF1α)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1)治疗后,2组患者的VAS评分、JOA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VAS评分、JOA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2组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中医证候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2组患者的TXB2、6-K-PGF1α、TNF-α水平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TXB2、6-K-PG...  相似文献   
54.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electroacupuncture at facial acupoints combined with electrical stimulation on the auricular vagus nerve points for treatment of chloasma.

Methods

Sixty patients with chloasma were selected. According to acupoint selection along facial nerve trunk initially created by professor Gao Wei-bin, Yìfēng (翳风 TE 17), Shàngguān (上关 GB 3) Sīzhúkōng (丝竹空 TE 23), temporal branches, Xiàguān (下关 ST 7) Sìbái (四白 ST 2), zygomatic branches, Qiānzhèng (牵正) Quánliáo (颧髎 SI 18), zygomatic branches, Jiáchē (颊车 ST 6) Chéngjiāng (承浆 CV 24), buccal branches, and Hég? (合谷 LI 4). The auricular vagus nerve acupoints was added additionally (two distribution points in each cavity of auricular concha were selected). Electroacupuncture was conducted for 30?min/time, once a day, and 6 times/week. One day was free from treatment between 2 weeks. Treatment for 4 weeks was 1 course of treatment, and the effect was observed after 1 course.

Results

Cured: 39 cases, markedly effective: 13 cases, effective: 6 cases, ineffective: 3 cases. The cure rate was 65%, an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up to 95.0%.

Conclusion

The curative effect of electroacupuncture at facial acupoints combined with electrical stimulation on the auricular vagus nerve points for treatment of chloasma was satisfactory.  相似文献   
55.
丹参其活性成分包括丹参酮ⅡA、丹参酸B、丹参素、隐丹参酮等。其中丹参酮ⅡA可通过抑制内质网应激抑制神经细胞凋亡,通过调节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髓系分化初级反应蛋白88(myeloid differentiation primary response protein 88,MyD88)依赖性信号通路,下调β位淀粉样蛋白前体蛋白切割酶1(β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 cleaving enzyme 1,BACE1)表达,调控核因子κB及其抑制蛋白的活性,减轻神经炎症反应,降低神经细胞炎性损伤;改善胆碱能功能对神经系统发挥保护作用;通过上调磷酸化—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phosphorylation-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 p-ERK)/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 ERK)、蛋白激酶C受体1(protein kinase C receptor 1,RACK1)和抑制自噬来减轻神经元损伤。丹参酸B...  相似文献   
56.
目的 评价虎贞清风胶囊治疗湿热蕴结证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多中心、优效性检验临床试验设计。由全国14家医院共收集480例中医辨证为湿热蕴结证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采用分层区组随机化方法,使用SAS软件按3:1随机分为治疗组(360例)和对照组(120例)。治疗组口服虎贞清风胶囊,对照组口服虎贞清风胶囊模拟剂,两组均每次4粒、每日3次给药,共治疗3天。在治疗第3天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观察治疗前后关节疼痛VA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各单项症状消失率、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WBC)计数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480例患者中438例纳入全分析集(FAS)进行疗效分析,其中治疗组325例,脱落35例(不良事件2例,失访29例,违背方案2例,缺乏疗效退出试验2例);对照组113例,脱落7例(失访2例,违背方案5例)。治疗组第3天疼痛VAS评分及差值下降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241,t=6.452, P<0.01)。治疗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91.4%(297/325),优于对照组[68....  相似文献   
57.
卒中后抑郁(PSD)是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目前,PSD的现代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发病原因主要与一般因素、病变位置、疾病相关因素、遗传因素、社会心理因素有关,发病机制主要有社会心理应激机制和神经生物学机制两种学说,其中神经生物学机制主要包括神经递质失衡、神经内分泌障碍、炎症因子、神经营养因子含量异常等。针刺疗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PSD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临床中主要采用常规针刺、头针、电针、眼针、揿针、耳针等治疗,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疗效方面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