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42篇
内科学   45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56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21篇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湿性敷料的选择在糖尿病慢性伤口护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患者一旦并发慢性皮肤伤口(如糖尿病足溃疡、压疮、烫伤、糖尿病大疱),往往久治不愈,伤口处理不当是造成糖尿病患者致残的重要原因。目前,随着伤口湿性理论研究的深入,各种湿性合成敷料大量涌现,如交互式湿性敷料、油膏制剂、糊剂以及水凝胶制剂等。而怎样在临床护理实践中选择合适的敷料以达到促进伤口愈合,节约费用是我们护理研究的目的。我们对此作了有益的尝试,对2003年10月-2005年10月收治的糖尿病合并慢性伤口患者67例,予以湿性敷料护理,取得了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2.
目的:了解江苏省1型糖尿病诊疗现状,以期提高1型糖尿病诊断治疗水平?方法:设计调查问卷,对江苏省12市共35家三级医院的内分泌科医师进行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1型糖尿病诊断?治疗?血糖控制?教育和随访?结果:共回收有效问卷417份?71.9% 医师首选“基础+餐时”胰岛素方案,75.1%医师曾处方加用口服降糖药物,不同职称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91.4%和85.6%的医师推荐“利用血糖仪进行自我血糖监测”和“糖化血红蛋白测定”作为血糖监测方法?约80%医师近期接诊的T1DM患者都曾发生低血糖事件及酮症?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被认为是影响医师处方的一大因素?结论:医师对1型糖尿病诊疗基础认知较好,但诊疗现状总体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53.
目的 探讨IL-18BPc和VEGF在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血管形成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IL-18BPc和VEGF在34例肝细胞癌组织、34例癌旁肝组织及12例正常肝组织的表达,通过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价肿瘤组织MVD值,分析IL-18BPc表达与VEGF表达及MVD的关系。结果 IL-18BPc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高于癌旁肝组织(P<0.01)及正常肝组织(P<0.01),且肝癌出现侵袭转移者较未出现侵袭转移者其IL-18BPc表达阳性率高(P<0.01);VEGF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癌旁肝组织(P<0.01)及正常肝组织(P<0.01);IL-18BPc和VEGF在肝细胞癌中表达呈正相关(r=0.357, P=0.037);肝癌组织MVD值与高于癌旁肝组织(P<0.01)及正常肝组织(P<0.01);肝癌组织中, IL-18BPc阳性表达者MVD值高于阴性表达者(P=0.004)。结论 IL-18BPc可能通过上调VEGF的表达促进肝细胞癌血管形成。  相似文献   
154.
日前,2009年召开的第69届ADA年会上,由ADA、欧洲糖尿病研究会(EASD)以及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成员组成的专家组发布了国际委员会专家报告,建议将HbA_1c作为诊断糖尿病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5.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血管病变患者外周单核细胞表面负性协同刺激分子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的表达变化及其生物学作用.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单纯糖尿病组(42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组(48例)、糖尿病合并急性冠脉综合症组(35例)和健康对照组(48例)外周血中单核细胞表面PD-L1分子的表达水平,同时检测各T淋巴细胞亚群表面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的表达;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a)、γ-干扰素(IFN-γ)等细胞因子浓度.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糖尿病三个组患者外周单核细胞表面PD-L1表达均显著增加(P<0.05),并与血管病变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而CD4+和CD8+T淋巴细胞表面PD-1受体的表达亦呈上调性表达(P<0.05).随着血管病变的进展,糖尿病患者外周1NF-α和IFN-γ水平呈增加的趋势(P<0.05).结论 T2DM患者外周单核细胞表面PD-L1表达上调在DM及合并大血管病变、急性冠脉综合症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6.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波动与踝肱指数(ABI)的相关性。方法根据ABI值将162例T2DM患者分为3组:A组44例,ABI≤0.9;B组103例,0.9〈ABI≤1.3;C组15例,ABI〉1.3。所有患者均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连续监测72 h血糖,计算平均血糖水平(MBG)及标准差(SD)、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变异系数(CV),并记录一般临床资料。结果与B组比较,A、C组患者的年龄、病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的MBG、SD、MAGE和CV值均明显高于B组(均P〈0.05);ABI与年龄、病程、HbA1c、MAGE、SD均成负相关(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示患者年龄、病程、MAGE是ABI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血糖波动是ABI的危险因素,有可能增加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风险,需重视动态血糖监测。  相似文献   
157.
目的观察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是一项2008年2月至2009年1月进行的为期16周的随机、双盲、双模拟临床试验,476例受试者被随机分为4组:利拉鲁肽(0.6、1.2或1.8mg,每日1次)联用二甲双胍、格列美脲(4mg,每日1次)联用二甲双胍(1g,每日2次)。主要疗效指标为糖化血红蛋白(HbAlC)的改变,次要疗效指标包括体质量、空腹血糖、7时点白测血糖谱、血压和p细胞功能等。各组疗效指标比较采用协方差模型进行分析。结果共476例受试者入组,其中男246例、女230例,平均年龄(54±9)岁,平均HbAlC8.3%±1.1%,平均体质指数(25±3)kg/m2,平均糖尿病病程6.9年。与基线相比,治疗后利拉鲁肽各治疗组HbAlC下降1.1%~1.2%,格列美脲组下降1.3%。利拉鲁肽1.2mg和1.8mg组中HbAlc的降低均非劣效于格列美脲组(95%C1分别为-0.15~0.31和-0.13~0.33,均P〈0.01)。治疗后利拉鲁肽各组体质量和收缩压的改变均显著优于格列美脲组:利拉鲁肽组体质量下降1.1~1.8kg,收缩压下降1.8~2.6mmHg(1mmHg=0.133kPa);格列美脲组体质量增加0.6kg,收缩压升高2.1mmHg(均P〈0.05)。各利拉鲁肽组低血糖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格列美脲组(分别为0.03、0、0.10和1.47次/人年,均P〈0.01)。结论利拉鲁肽在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整体耐受性良好,其降糖作用与格列美脲相当,并具有降低收缩压、减轻体质量和减少低血糖发生率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8.
王斌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33):8283-8283
目的探讨甲泼尼龙静脉冲击治疗28例Grave’s眼病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采用甲泼尼龙静脉冲击治疗,并实施各项护理措施。甲泼尼龙每次0.5g静脉滴注,隔日一次,连续三次,一个疗程为3个月。结果 28例患者经治疗后眼部症状均得到一定的改善,显效率达57.14%。结论甲泼尼龙静脉冲击治疗Grave’s眼病配合精心的护理,疗效较好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59.
糖尿病的特征是高血糖症,但血糖测定只代表即刻的血糖水平,并不能作为评价疾病控制程度的指标.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红细胞中血红蛋白与葡萄糖缓慢、持续且不可逆地进行非酶促蛋白糖化反应的产物,能较为准确地反映出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近年糖尿病发病率明显上升,且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对中年以上的体检人群检测HbA1c具有一定的意义.现对本院2011年健康体检者作HbA1c检测的结果作一分析报道.  相似文献   
160.
1型糖尿病患者T细胞亚群和共刺激分子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动态观察1型糖尿病患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CD28、CD80等共刺激分子的表达,探讨其在1型糖尿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荧光标记技术和流式细胞仪,检测17例正常对照组及37例1型糖尿病患外周血T细胞亚群、CD28、CD80、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分子的表达,并进行随访。结果:(1)1型糖尿病组外周血CD4^ 、CD4^ CD28^ T细胞的百分率增加,CD8^ 、CD8^ CD28^ T细胞显降低,CD28、CD80、HLA-DR的表达也增加,与正常组比,差异均有显性。(2)经胰岛素治疗6个月后随访,T细胞亚群的失衡、共刺激分子的异常表达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但CD4^ CD28^ 、CD8^ CD28^ T细胞、HLA-DR表达仍未恢复正常。结论:共刺激分子CD28、CD80及HLA-DR的异常表达、T细胞亚群的异常激活、增殖在1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监测其变化,为临床上免疫调节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