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篇
  免费   197篇
  国内免费   4篇
耳鼻咽喉   10篇
妇产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28篇
内科学   2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1篇
外科学   22篇
综合类   31篇
预防医学   17篇
药学   25篇
  1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212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68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65篇
  2020年   73篇
  2019年   55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51.
目的 探讨自动管电流技术联合迭代算法在颈部CT扫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连续收集行颈部CT扫描(平扫+增强)的患者8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平扫、增强均采用自动管电流技术+迭代算法重建,对照组平扫、增强均采用固定管电流200 mAs+滤波反投影法重建。对两组平扫、增强图像均进行主观评分、客观评价[甲状腺、斜方肌、胸锁乳突肌、颌下腺、翼外肌、脑组织的噪声值(SD)]。比较两组的有效剂量(E)。结果 实验组平扫、增强的E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51、-2.451,P<0.05)。实验组平扫、增强图像主观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969、-2.056,P<0.05);实验组平扫、增强图像甲状腺、斜方肌、胸锁乳突肌、颌下腺的SD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00、2.516、2.120、2.411、4.134、4.674、2.711、2.892,P<0.05)。两组平扫、增强图像翼外肌、脑组织的S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动管电流技术联合迭代算法在颈部CT扫描中,在提高图像质量的同时,可有效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52.
目的  探讨营养治疗对头颈部肿瘤患者以铂为基础双药化疗联合放疗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治疗 的 96 例头颈部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营养治疗组(研究组,n=48)和日常饮食组(对照组,n=48),治疗过程中分别给予 营养治疗和日常饮食,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营养状况变化,以体重变化为主要观察指标,同时比较其他营养相关血液 学指标,应用 SPSS 19.0 软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体重丢失、骨髓抑制和营 养相关指标下降。其中营养治疗组的体重丢失明显低于日常饮食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白细胞、淋巴细胞、血 红蛋白减少的发生率更低(P=0.009、P=0.000、P=0.033);且低蛋白血症,低钙、低镁血症的发生概率和严重程度均低于 对照组(P=0.010、P=0.020、P=0.006),具有统计学差异。另外,研究组中、重度急性期反应蛋白升高的患者比例明显低 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0)。结论  营养治疗可以改善头颈部肿瘤放化疗的营养状况,体重丢失的发生率更低, 而且白细胞、淋巴细胞、血红蛋白、血浆白蛋白等血液学指标下降的发生率低,减轻了治疗相关毒副反应,但是否会带来 长期生存获益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3.
<正>1 病例报告患者,53岁,因子宫颈癌外院术后放化疗后14年+,发现盆腔包块2天,于2021年5月24日在本院就诊。14年前患者因子宫颈低分化鳞癌ⅡA期(FIGO 2009)于外院就诊,并行经腹广泛性子宫切除+双侧附件切除+盆腔淋巴结切除术,术后完成6周期化疗(具体不详),25次盆腔外照射(1.8 Gy/f)及后装放疗4次(高度危险临床靶区:6 Gy/f, 中度危险临床靶区:5 Gy/f),末次放疗时间为2006年12月。  相似文献   
54.
目的: 探讨影响早期子宫颈癌患者预后的临床病理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1月1日至2014年10月31日经组织病理学确诊并在我中心接受手术治疗的ⅠB1~ⅡA2期子宫颈癌患者的情况。结果:共393例患者,随访至2016年12月31日,92.37%(363/393)完成随访。中位年龄45岁,高发年龄在40~50岁,占53.17%。90.63%(329/363)无瘤生存,2.48%(9/363)复发转移,6.89%(25/363)死亡。5年总体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为92%,5年无瘤生存率(disease free survival,DFS)为89%。通过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发现,FIGO分期、肿瘤类型、间质浸润深度与OS相关,前两者还与DFS相关(P<0.05)。结论:子宫颈癌好发于40~50岁,鳞癌最常见。FIGO分期、肿瘤类型、间质浸润深度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虽然嗜神经侵袭(perineural invasion, PNI)不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但PNI的发生与淋巴结转移(lymph node metastasis, LNM)具有显著相关性。新辅助化疗可能使一些原本阳性的高危病理因素出现“假阴性”,对于术前接受过新辅助化疗者,应适当放宽术后辅助治疗的指征。  相似文献   
55.
目的: 对比研究自适应调强放疗(adaptive radiation therapy,ART)或单程调强放疗两种不同体外放疗模式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的剂量学改变及初步临床疗效与毒性反应,探索局部晚期宫颈癌外照射合理模式。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5月至2015年5月间112例行根治性放化疗的局部晚期宫颈癌(FIGO:IIB~IVA期)病例,根据患者外照射模式不同分为两组。A组:单程放疗组,共62例患者,外照射全程未更改放疗计划;B组:自适应放疗组,共50例患者,按首程放疗计划(plan1)照射完成15次(27~30Gy)后重新制定放疗计划(plan2)并且按新计划完成后续治疗。两组患者外照射结束后均接受高剂量率腔内近距离后装治疗。放疗期间两组患者均行顺铂单药同步化疗。比较B组两程计划肿瘤体积和危及器官剂量学改变,并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评价比较患者急慢性毒性反应发生情况及进行生存分析。 结果:B组中plan2与plan1相比,肿瘤平均体积从(107.67±32.02)cm3,退缩到(63.21±25.78)cm3,平均缩小(41.12±13.02)cm3,平均退缩率为(35.48±5.16)%,P<0.05。直肠平均剂量[Dmean (34.18±0.99)Gy vs.( 37.09±0.74 )Gy,P=0.011]、最大剂量[Dmax (50.15±0.69) Gy vs (52.05±0.77) Gy,P=0.003]、1cm3体积受照剂量[(D1cc 48.21±2.02 )Gy vs (49.90±4.19 )Gy,P=0.045];膀胱平均剂量[Dmean(34.46±0.50)Gy vs (35.36±0.54) Gy,P=0.023]、最大剂量[Dmax(52.53±1.19) Gy vs (54.88±0.89) Gy,P=0.028]、1cm3体积受照剂量[D 1cc(50.60±3.28) Gy vs (52.61±4.64) Gy,P=0.021],以上剂量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组和B组急性腹泻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8.39% vs. 30%,P=0.046),其它急性及慢性毒性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和B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25个月和27个月,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 90.9%和95.2%(P>0.05),3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80.4%和93.3%(P>0.05)。结论:局部晚期宫颈癌外照射过程中肿瘤体积可显著性缩小,采用 ART技术与单程放疗相比3年OS和PFS无明显差异,但ART技术可以降低直肠、膀胱的受照剂量,降低患者治疗期间急性腹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6.
目的: 探讨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PICC)后并发血栓性静脉炎继续保留导管期间的护理对策及其可行性。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5年10月就诊于我科行PICC置管后并发血栓性静脉炎的40例肿瘤患者,采取不拔除导管,给予消炎、溶栓、抗凝及相关的护理治疗措施。 结果:经过以上治疗,38例栓塞静脉经彩超证实血流信号恢复,保留导管成功,1例无效拔管,1例放弃治疗要求拔管。结论:PICC置管后发生血栓性静脉炎,如无抗凝治疗禁忌证,保留PICC导管并给予抗凝、溶栓及相关的护理干预,可达到血管再通,同时继续正常使用PICC导管的目的。  相似文献   
57.
非小细胞肺癌约占原发肺癌的85%,对于不可手术或拒绝手术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放射治疗成为治疗的主要手段。随着影像和放疗技术的发展,大分割放疗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文旨在对非小细胞肺癌大分割放疗的放射生物学基础和非手术非小细胞肺癌大分割放疗的最新临床研究进行系统性回顾。  相似文献   
58.
纹理分析可以挖掘肉眼无法观察的高通量医学影像定量特征,基于心脏MR(CMR)成像的纹理分析可以提高CMR对心脏疾病的诊断、预后及预测价值。近年纹理分析已应用于钆对比剂延迟强化、电影、T1WI、T1 mapping、T2 mapping序列。综述CMR成像不同序列纹理分析的研究进展,以指导临床精准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59.
目的利用MRI矢状位T2图(矢状位多回波SE序列T2 mapp Ing),探讨椎间盘髓核和纤维环T2值改变在椎间盘退变中的意义,并以此进行椎间盘分级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随机选取30位健康志愿者(18男,12女;年龄21~49岁;平均年龄34.1岁),均利用常规FSE序列和多回波SE序列对L3/4、L4/5、L5/S1共90个椎间盘进行MRI矢状位扫描。通过图像后处理进行T2图成像(T2 mapp Ing)并对各椎间盘进行分级;测量椎间盘髓核和纤维环T2值,针对T2值与年龄、椎间盘级别、椎间盘位置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MRI矢状位T2图分级法中,椎间盘级别随着椎间盘位置的降低而增高,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高。髓核T2值随着年龄增大而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级别椎间盘髓核T2均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矢状位T2图提供了一个建立在T2值上的椎间盘分级方法,通过对T2图的评估及椎间盘髓核和纤维环T2值的测量,有助于监测椎间盘早期退行性改变以及和相关因素的关系。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讨不同病理分级BI-RADS MRI特征评估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血管生成的可能性和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2例IDC的微血管密度(MVD)并行病理WHO分级,基于ACR BI-RADS标准记录病灶MRI特征:肿瘤内部信号(均质、不均质)、形态(肿块型、非肿块型)及边缘(光整、不光整)。对比分析在不同WHO分级时,IDC的MRI特征与MVD表达差异和相关性。结果不同WHO分级时,IDC的MRI内部信号、边缘特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敏感性均较高(91.7%,85.3%),特异性均较低(38.9%,50.0%)。不同WHO分级时,肿瘤形态特征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WHOⅢ级时,IDC信号均匀组的MVD明显高于不均匀组,二者呈正相关(r=0.765,P<0.05);WHOⅠ-Ⅱ级时,边缘不光整组的MVD高于边缘光整组,二者正相关(r=0.570,P<0.05);余WHO分级的MRI特征对应的MVD值差异不明显,且无相关性(P>0.05)。结论 IDC部分BI-RADS MRI特征可在不同病理分级时一定程度上衡量肿瘤血管生成,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