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2篇
  免费   67篇
  国内免费   15篇
耳鼻咽喉   18篇
儿科学   27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1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69篇
内科学   15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413篇
特种医学   16篇
外科学   142篇
综合类   118篇
预防医学   14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0篇
  6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3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60篇
  2011年   64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89篇
  2007年   73篇
  2006年   72篇
  2005年   128篇
  2004年   75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目的探讨小型听神经瘤保存面、听神经功能的显微手术方法。方法采用标准的病侧枕下经乙状窦入路开颅。病人头偏一侧卧位、显微手术,高速电钻磨除内听道后壁。术中照相/磁带记录,术后分析所见。结果术后13例保全了面神经及听神经,2例无改善,其中1例且伴有耳鸣。肿瘤与Ⅶ及Ⅷ神经的关系分为5型,其中Ⅰ、Ⅱ、Ⅳ、Ⅴ型效果良好,手术困难的是Ⅲ型。结论肿瘤大小及术前听力水平应作企图保存听神经和面神经功能的主要决策。  相似文献   
12.
中央沟上段及其邻近沟回的体表定位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在MRI和CT图像上观测中央沟上段及其邻近沟回的特征,进行精确体表定位。方法:30例成人头颅和扫描无颅恼器质性病变10份CT,100份MRI片,在头颅正中欠状面上观测头颅外形和平行于耳眦线平而以上100mm内的前后正巾线的中点及中垂线。在横位图像上观测中央沟上段及其邻近沟回的特征和二维坐标参数。结果:成人头颅近似标准球形。住82%头颅卜平行耳眦线平面的正中点的的投影在垂直耳眦线过外耳道的直线卜,另外18%偏离基线面中垂线小于7mm。上段中央沟在耳眦线平面上70~95mm。84%额上沟与中央前沟相交呈倒T字征,交点住前后中线旁24~27mm,耳眦线平面的中垂线前2~6mm。中央沟上段起点前后中线旁1~15mm,耳眦线平而的中垂线后12~28mm,手结征98%。中央后沟在中央沟之后8~13mm与其平行。结论:每人上段中央沟及其邻近沟回的特征能被MRI精确体表定位。  相似文献   
13.
人胚脑与脊髓神经干细胞体外生物学特性的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人胚脑源性神经干细胞和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的体外培养和分化的差异。方法:从人胚脑组织和脊髓组织中分离培养神经干细胞,分为EGF组、bFGF组、EGF±bFGF组,在连续传代过程中观察并比较神经干细胞体外培养特性的差异:用血清诱导神经干细胞分化,观察其分化状况的不同。结果:从人胚脑组织分离的细胞在bFGF 单独存在时无法形成神经球,在EGF或EGF±bFGF存在时形成大量具有连续增殖能力的神经球;从人胚脊髓组织分离的细胞在EGF单独存在时无法形成神经球,在bFGF单独存在时只形成少量神经球,在EGF±bFGF存在时形成大量具有连续增殖能力的神经球。同样在EGF±bFGF存在的情况下,脑源性于细胞的增殖速度较快。经血清诱导后,脑组织来源的干细胞分化为NSE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脊髓组织来源的干细胞,二者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脑源性和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在生长和分化方面有明显差别:脑源性神经干细胞可在bFGF或EGF士bFGF存在的情况下长期传代,而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只能在EGF±bFGF存在的情况下长期传代,脑源性干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高于脊髓源性干细胞;脑源性干细胞较脊髓源性干细胞更易分化为神经元。  相似文献   
14.
树突状细胞瘤内注射和化疗联合治疗脑胶质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中枢神经系统免疫研究的发展,树突状细胞(DC)疫苗的研制、使用已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已被视为第四种肿瘤治疗模式,但这几种治疗方法有各自的局限性。本研究基于我院3年来对DC肿瘤疫苗的基础工作,进一步研究如何提高免疫治疗的效果,通过动物实验探讨联合瘤内注射DC和化疗对脑胶质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脑膜血管外皮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闵强  陈坚  雷霆  薛德麟 《广东医学》2003,24(10):1078-1079
目的 探讨脑膜血管外皮细胞瘤的起源、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方法 对15例脑膜血管外皮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例患者中,ll例全切,4例次全切。12例术后好转,3例恶化。7例患者接受了术后放疗。ll例进行随访,其中5例出现复发,2例出现转移,2例死亡。结论 手术切除仍是最根本治疗方法,术后放疗有助于预防复发,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MMP-2、TIMP-2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MMP-2、TIMP-2的表达与脑胶质瘤恶性程度和侵袭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42例人脑胶质瘤和8例正常脑组织中,MMP-2 mRNA、MMP-2和TIMP-2蛋白表达。结果 MMP-2蛋白表达水平(LI)与肿瘤的分级呈正相关(r=0.872,P<0.01);Ⅲ、Ⅳ级与正常脑组织、Ⅰ~Ⅱ级之间均有显著的差异(P<0.01)。MMP-2mRNA表达与肿瘤的分级同样呈正相关(P<0.01);Ⅲ、Ⅳ级与正常脑组织、Ⅰ~Ⅱ级之间均有显著的差异(P<0.01)。MMP-2蛋白表达增高时TIMP-2蛋白表达也增高;但随着肿瘤恶性程度的增加,TIMP-2表达强度增加的幅度较MMP-2明显减缓。结论 MMP-2的高表达与脑胶质瘤恶性程度呈正相关;TIMP-2与MMP-2间的平衡失调与脑胶质瘤的侵袭性和恶性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颅底后外侧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目的:对颅底后外侧颅骨进行学研究,为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采用干颅骨及福尔马林固定头颅标本各15例进行解剖研究和模拟乙状窦后手术入路。结果:枕外隆凸到颧弓根连线为横窦标志。星点,顶乳缝前角及乳突尖形成的三角区为乙状窦上下曲之间表面投影。关键孔位置在乳窦后平台。结论:作者设计的关键孔定位方法简捷,实用,方便,在模拟手术中可行性好。  相似文献   
18.
12例垂体瘤做原代细胞培养 ,检测了表皮生长因子 ( EGF)及染料木黄酮 ( Genistein)对肿瘤细胞 3H- Td R掺入率及酪氨酸激酶产物表达的影响。研究表明 EGF使大部分功能性腺瘤及所有非功能性腺瘤细胞的 3H- Td R掺入率明显增加 ,酪氨酸激酶活性增强 ,而 Genistein能抑制 EGF的作用使所有瘤细胞的 3H- Td R掺入率下降。提示表皮生长因子对垂体瘤细胞有明显的增殖刺激作用 ;Genistein能消除表皮生长因子的细胞增殖刺激作用 ,抑制肿瘤细胞增生 ,对垂体瘤治疗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垂体泌乳素(PRL)腺瘤体外细胞培养及激素分泌的特征,选择经临床、手术和病理证实的7例垂体PRL腺瘤和3例PRL/GH混合性腺瘤,采用细胞培养技术,观察细胞形态的改变帮生长的特点,观察培养基基础激素分泌量随时间的改变。结果显示:10例垂体腺瘤细胞培养成功87例成活率为80%,贴壁后的细胞被拉长,呈椭形或酸形,呈团状或片状生长培养中PRL分泌量在1周内维持较高水平,1周后缓慢下降,而GH分泌量呈现迅速下降的趋势。提示培养基中高PRL水平预示着肿瘤的早期复发。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程序性细胞死亡分子10(PDCD10)调控胶质母细胞瘤(GBM)迁移和侵袭的作用与机制。方法采用慢病毒转染GBM细胞系(U251和U373)构建稳定转染的PDCD10过表达(oxPDCD10)或沉默(shPDCD10)的GBM细胞系。分别采用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PDCD10、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B4(EphB4)、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1/2和pErk1/2的表达。在过表达PDCD10的GBM细胞进一步下调EphB4(siEphB4)。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PDCD10和EphB4在GBM患者中高表达且具有相关性(203.4±17.9比100.0±12.4,t=8.22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hPDCD10的GBM细胞系迁移和侵袭低于对照组,而oxPDCD10的GBM细胞系迁移(152.8±27.3比97.6±16.4,P<0.05)和侵袭(152.9±11.8比89.4±16.6,P<0.05)高于对照组(t=5.405,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shPDCD10引起EphB4和p-Erk1/2的表达低于对照组,而oxPDCD10调控EphB4表达高于对照组。在oxPDCD10的GBM细胞上转染siEphB4后,逆转了oxPDCD10引起的GBM细胞迁移和侵袭高于对照组(t=3.00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GBM中PDCD10通过调控EphB4的表达,激活ErK1/2信号通路,促进胶质瘤的迁移与侵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