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篇
  免费   29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5篇
临床医学   139篇
内科学   2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31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 毫秒
91.
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评估肾动脉多普勒超声(RDS)对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及支架置入术(PTAS)术后肾动脉再狭窄的诊断价值。 方法在数据库中检索自创刊至2018年12月的国内外文献,将检索得到的文献依照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对最终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异质性检验,采用Meta分析方法评估RDS对PTAS术后肾动脉再狭窄的诊断价值。 结果最终纳入6篇合格文献,得到的合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2%和89%,合并诊断比值比为83.33,总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SROC)曲线下面积为0.9542,Q指数为0.8963。 结论RDS在PTAS术后肾动脉再狭窄中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和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2.
血管介入治疗创伤小、疗效好、恢复快, 近年来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但传统血管介入治疗多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放射学引导, 不适于碘造影剂过敏或禁忌证的患者。而超声引导下血管介入治疗可避免以上缺陷, 且成本低、方便易行。目前该技术主要应于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肾动脉狭窄、腹主动脉瘤、医源性假性动脉瘤等动脉疾病, 布加综合征、胡桃夹综合征、左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大隐静脉曲张、静脉畸形等静脉疾病, 以及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导管接触性溶栓等微创治疗。其治疗成功的基础和关键是常规超声图像能够清晰显示操作通路和病灶区域, 并保持图像稳定性, 同时导丝和球囊等血管内操作器械在超声图像上能够实时清晰显示。超声引导下的血管介入治疗还可在术中对治疗后的病变血管进行实时血流动力学评估, 从而评价介入治疗效果。此外, 血管内超声可更加直观显示血管内部结构, 使常规超声介入引导难度大的操作得以成功开展, 拓宽了超声介入的治疗领域。  相似文献   
93.
  目的  研究超声三血管气管切面对于胎儿主动脉弓异常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4年5月北京协和医院诊断的17例胎儿主动脉弓异常的产前超声图像资料, 并与产后超声及病理结果进行对照, 分析不同类型主动脉弓异常的产前超声特征, 重点关注三血管气管切面的表现。  结果  17例主动脉弓异常在三血管气管切面均有阳性表现。其中主动脉弓缩窄3例, 表现为主动脉弓细小; 主动脉弓离断7例, 表现为主动脉变细, 不能连接至降主动脉; 右位主动脉弓合并迷走左锁骨下动脉5例, 可见环绕气管的"U"形血管环; 右位主动脉弓合并镜像分支2例, 可见主动脉弓位于气管右侧, 动脉导管不汇入降主动脉。  结论  三血管气管切面是提示胎儿主动脉弓异常敏感且有效的切面, 中孕超声筛查时应重视该切面, 早期发现异常并给予适当的遗传咨询。  相似文献   
94.
目的评估直肠腔内弹性成像应变比值(SR)判断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肿瘤浸润深度(T分期)降期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收集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进展期直肠癌(T3期)患者62例,在新辅助放化疗前后,分别行常规直肠腔内超声(ERUS)和直肠腔内弹性成像检查。计算放化疗前后病灶SR差值及SR降幅,以SR降幅判断T分期降期。比较常规ERUS与弹性成像判断T分期降期的准确性。 结果放化疗后,58例(58/62,94%)直肠癌病灶的SR值呈明显下降(t=2.823,P<0.01),另有4例(7%)SR值升高。pT0~2期的SR平均值为2.20±0.85,pT3期的SR平均值为3.19±0.90,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684,P<0.01)。以SR降幅≥33.80%判断放化疗后T分期降期的准确性为69%(40/58),高于常规ERUS的准确性45%(28/62),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SR降幅,常规ERUS准确诊断降期由14例升高至28例,较好地提高了常规ERUS对T分期降期的诊断准确性。 结论应用SR降幅可较好地辅助常规ERUS,提高直肠癌放化疗后T分期降期诊断准确性,为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疗效及预后评估提供一种新型的较为可靠、无创而又简便的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95.
<正>为使乳腺病灶特征的描述和报告标准化,并将影像学诊断对应于规范的临床处理原则,美国放射学会提出了乳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BI-RADS),并于1992年作为美国的乳腺钼靶X线摄影的质量标准[1]。临床实践证实该系统有助于临床医师、影像科医师和患者的良好沟通,因而得到广泛应用[2-3]。2003年第4版新增了超声内容,对乳腺超声的规  相似文献   
96.
正医学院本科教育,是医学生临床实践和从医执业的根本保障。近年来,临床医生对超声知识和技能的需求增加,但在医学院课程中超声医学所占比重相对较小,超声知识和技能教学远落后于超声技术的发展,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1]。美国卡耐尔基金会《医学院及住院医师医学教育亟需改革》报告中指出[2]:需要在医学教育早期阶段加强临床应用相关知识,如超声知识的培训。因此,有必要进行医学院超  相似文献   
97.
目的 报道中国人X连锁显性遗传性原卟啉症一家系,并对其5?氨基酮戊酸合成酶2(ALAS2)基因突变进行研究。方法 收集该家系成员资料,进行临床调查。用二代测序方法检测后再行Sanger测序,测定该家系中患病者及部分表型正常者ALAS2致病基因。用皮肤镜观察皮肤卟啉皮损,根据Fotofinder系统和甚高频皮肤超声系统评估皮肤卟啉症的光损伤严重程度,对该家系成员做肝胆B超检查,同时检测血液学改变。结果 该家系中所有患者X染色体的1706号到1709号碱基发生AGTG缺失,导致转录时移码突变,最终导致翻译得到的ALAS2酶C端19、20个残基替换或缺失,ALAS2酶活性升高。XLDPP患者皮肤光损伤显著,肝胆可出现卟啉损伤,随年龄增加而加重,可出现贫血和铁过载。结论 X染色体1706?1709碱基AGTG缺失突变可能是该ALDPP家系患者的发病原因。  相似文献   
98.
  目的  总结多发性大动脉炎(Takayasu's arteritis, TA)颈动脉受累的声像图特点并评价超声在TA诊断及活动性评估中的作用。  方法  对58例TA患者的颈动脉进行常规超声检查, 测量受累颈总动脉管壁厚度。将TA患者分为活动期和非活动期两组, 以58名正常人作为对照, 比较各组间颈动脉管壁厚度的差异, 并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管壁厚度对TA活动性的评估效果。  结果  58例TA患者共106条颈动脉受累, 其中76条(71.7%)管壁超声表现为弥漫性、均匀性增厚, 增厚管壁呈中等或中低回声。35条(33.0%)管壁呈通心粉征, 67条(63.2%)呈靶环征。TA活动期组管壁厚度大于非活动期组, 且均大于对照组(P均 < 0.05)。以管壁厚度来判断TA活动状态, 最佳诊断阈值为2.25 mm, 敏感性为71.4%, 特异性66.0%。按照有无管腔狭窄进一步分组, 分别确立诊断阈值后, 非狭窄组中特异性提高为81.5%, 狭窄组中敏感性提高为90.0%。  结论  靶环征是TA受累颈动脉除通心粉征外的另一超声新征象, 有助于TA的超声诊断。管壁厚度对于评估TA活动性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99.
  目的  探讨剖宫产切口瘢痕妊娠二维、三维超声参数与手术中出血量的相关性, 分析影响手术出血量的独立危险因素。  方法  收集2011年11月至2013年1月北京协和医院临床确诊为剖宫产切口瘢痕妊娠、并接受手术治疗的35例患者, 术前进行二维及三维超声检查, 获得病灶最大径、病灶平均径、病灶植入瘢痕面积、植入体积及植入深度; 按有无胎心搏动、病灶类型、彩色多普勒血流分级及术前有/无甲氨蝶呤联合治疗进行分组。记录患者手术中出血量, 分析超声参数与出血量的相关性, 比较组间出血量差异; 将病灶按出血量进行分组, ≥ 200 ml组和 < 200 ml组, 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出血量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病灶最大径和病灶植入瘢痕面积与出血量存在线性关系(P=0.009和0.008)。病灶平均径、病灶植入体积、病灶植入深度与出血量无线性关系(P=0.017, 0.044和0.423)。有/无胎心搏动组间出血量(分别为23.38和13.47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病灶类型、彩色多普勒血流分级及术前有/无甲氨蝶呤联合治疗组间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1, 0.044和0.04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灶植入瘢痕面积为影响手术中出血量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7),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39(0.606~1.071)。  结论  剖宫产切口瘢痕妊娠病灶最大径、病灶植入瘢痕面积及有/无胎心搏动与手术中出血量密切相关, 其中病灶植入瘢痕面积是影响剖宫产切口瘢痕妊娠手术中出血量的独立危险因素, 本研究结果可为临床决策(包括是否手术及术式选择)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0.
  目的  通过分析乳腺病灶超声征象及部分临床特征建立乳腺癌的风险预测模型。  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7年7月至2009年1月于本院进行乳腺病灶切除活检术的连续性病例116例, 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得到超声及部分临床征象(包括患者年龄、乳腺癌家族史、病灶硬度、活动度、形状、边界、方向、后方回声及钙化)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提出乳腺癌风险预测模型, 并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模型效果。  结果  116例乳腺病灶中, 52例最终诊断为乳腺癌, 其中年龄大于50岁(OR=6.61, 95%可信区间1.07~40.72)、临床触诊质硬肿物(OR=6.56, 95%可信区间1.32~32.58)、超声声像图形态不规则(OR=19.93, 95%可信区间2.49~159.45)、边界模糊(OR=21.32, 95%可信区间1.98~230.14)、边缘成角或毛刺状(OR=31.33, 95%可信区间2.61~376.02)为乳腺癌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据此建立乳腺癌风险预测模型, 该模型整体预测的准确性达96.7%。  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乳腺癌风险预测模型并提出的患乳腺癌风险独立危险因素, 在临床实践中具有较高的客观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