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2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21篇
基础医学   2篇
口腔科学   513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140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2篇
  4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60篇
  2021年   62篇
  2020年   110篇
  2019年   76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85篇
  2016年   120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2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91.
目的:研究不同烧结次数对氧化钇稳定四方相氧化锆(Y-TZP)陶瓷机械性能的影响。方法:制作Y-TZP瓷片,分为3组,分别烧结1、3、5次,每组再分为3个亚组,分别为在压力灭菌锅内进行水热老化处理10、20 h模拟Y-TZP的低温老化组,烧结后未进行老化的作为对照组。如此,实验共分为9组(1-10、1-20、1-C、3-10、3-20、3-C、5-10、5-20、5-C),测量每组试件的3点弯曲强度,压痕法测算其断裂韧性,并利用WEIBULL分布分析弯曲强度测量结果的可靠性。结果:9组试件的弯曲强度及断裂韧性无统计学差异(P>0.05),WEIBULL分析同样证实这一结果。结论:烧结次数的增加不会加速Y-TZP的低温老化效应,Y-TZP修复体制作过程中可能需要的多次烧结对Y-TZP材料本身的机械性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2.
目的:探讨二次骨劈开技术在下颌后牙区水平向骨量不足情况下行牙种植术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8例下颌后牙区水平向骨量严重不足的患者行二次骨劈开术,植入19枚种植体,随访6~22个月。结果:19枚种植体在愈合和随访期内均未发生松动脱落,且骨结合良好。咬合功能恢复令人满意,种植体周围未见明显骨吸收。结论:二次骨劈开术在下颌后牙区水平向骨量不足患者种植牙过程中,能有效增加其骨宽度。  相似文献   
93.
目的:通过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分析下颌前牙的根管形态,以期为根管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影像科2015年6月—2016年6月拍摄CBCT的1 022例患者的影像资料,根据牙位、性别和年龄分组,参照Vertucci分类法观察牙根和根管数目、根管构型。结果:共6 032颗下颌前牙被纳入研究。所有下颌中切牙和侧切牙均为单根牙,0.9%(18/2 042)的尖牙为双根牙。下颌中切牙、侧切牙和尖牙多根管率分别为10.6%(211/1 990)、18.0%(360/2 000)和5.4%(111/2 042),且下颌前牙双根管多为Type Ⅲ。多根管对称发生的比例分别为中切牙89.9%(98/109)、侧切牙87.3%(165/199)、尖牙48.0%(36/75)。各年龄组中下颌中切牙、侧切牙、尖牙多根管发生率最高的分别为>30~40岁组(14.6%,57/397)、>40~50岁组(21.1%,62/294)、>50~60岁组(8.4%,27/320),多根管发生率各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性与男性下颌前牙多根管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1.15% vs. 11.53%, P>0.05)。结论:下颌前牙根管治疗时注意多根管的发生,多根管发生率和年龄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94.
目的:通过增加白念珠菌细胞壁通透性改良传统醋酸锂转化法的质粒转化率?方法:重组质粒经酶切线性化后,分别检测不同二甲基亚砜(DMSO)浓度(1%?5%和10%)化学处理和热休克时间梯度(0.5?2.0?3.0和4.0 h)白念珠菌的质粒转化率,筛选最适宜DMSO浓度及热休克时间,构建改良醋酸锂转化法?随后,采用选择性培养法和PCR验证比较传统醋酸锂转化法及改良醋酸锂转化法白念珠菌的质粒转化率?结果:发现采用5%的DMSO化学处理和将42℃热休克时间调整为3 h后阳性克隆子数量增多最明显?改良醋酸锂转化法的的白念珠菌质粒转化率为1.5×105阳性克隆子/1 μg质粒DNA/108 个细胞,而传统醋酸锂转化法转化率为0.6×105阳性克隆子/1 μg质粒DNA/108个细胞?改良醋酸锂转化法的转化率明显高于传统醋酸醋酸锂转化法,两种方法质粒转化率的统计学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增加二甲基亚砜化学处理和调整热休克时间的改良醋酸锂转化法可以显著提高白念珠菌质粒转化率?  相似文献   
95.
目的:研究微种植体支抗结合改良骨皮质切开术压低内收上前牙的效果。方法:实验组18例,对照组22例,实验组采用微种植体结合骨皮质切开压低内收上前牙,对照组单纯使用种植体压低内收压低前牙。分别于矫正开始和结束时拍摄CBCT并测量SNA角、上前牙暴露程度(UICE)、上前牙切端到上腭平面(UIPP)距离和角度、鼻唇角、牙根吸收量,计算两组从开始内收压低到内收压低结束的平均时间。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差异。结果:实验组SNA角、UICE、UIPP距离和角度、鼻唇角变化值和牙根吸收量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压低内收平均时间亦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采用微种植体支抗结合骨皮质切开术压低内收上前牙可以获得更好的矫正效果,减少牙根吸收,并显著缩短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96.
目的:构建α7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α7 nicotine acetylcholine receptor,α7 nAChR)基因敲除小鼠牙髓炎模型,为研究α7 nAChR在牙髓炎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提供实验模型。方法:取16只α7 nAChR基因敲除(knock out,KO)小鼠和16只野生型(wide type,WT)C57BL/6鼠的上颌第一磨牙的牙髓暴露法建立牙髓炎模型,分别在牙髓暴露后1、3、7 d处死小鼠,HE染色、免疫组化检测牙髓组织NOD样受体蛋白3(NOD?like receptor protein 3,NLRP3)表达情况。结果:HE染色结果显示牙髓暴露后1 d,α7 nAChR KO鼠及WT鼠的穿髓孔周围血管充血、组织水肿;牙髓暴露后3 d,炎症细胞聚集,α7 nAChR KO鼠炎症细胞聚集已达冠髓底部,WT鼠的炎症细胞主要聚集在穿髓孔周围的牙髓组织中;牙髓暴露后7 d,α7 nAChR KO鼠的牙髓炎症细胞浸润至根部牙髓,而 WT鼠的牙髓炎症细胞仍然主要聚集于冠髓底部。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牙髓暴露后,α7 nAChR KO鼠牙髓NLRP3表达高于WT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成功建立了α7 nAChR基因敲除鼠的牙髓炎模型,而且α7 nAChR基因敲除鼠牙髓炎症浸润明显快于WT小鼠。  相似文献   
97.
目的:研究含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包裹的硫化银存储液对纯钛表面特性及成骨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纯钛试件经打磨清洗后分为4组,分别置于空气、生理盐水、BSA溶液、牛血清白蛋白包裹的硫化银溶液(BSA?coated Ag2S solution,Ag2S@BSA)中保存2周后,采用扫描电镜、X线能谱仪和光学接触角仪分析纯钛表面特性的变化;将MC3T3?E1成骨细胞接种于各组钛片表面,观察成骨细胞的黏附、增殖和分化行为。结果: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结果显示,各组钛表面微形貌无明显差异,空气存储后未见明显改变,经生理盐水存储后钛表面散在分布氯化钠晶体,经BSA溶液存储后含碳有机物增加,经Ag2S@BSA存储后钛表面均匀吸附含硫和银元素的纳米颗粒。与其余3种存储方式相比,Ag2S@BSA溶液存储可显著减小钛表面水接触角,增大表面能,显著促进成骨细胞的黏附、增殖和成骨功能蛋白表达。结论:Ag2S@BSA存储液能优化钛表面特性,增强其成骨活性。  相似文献   
98.
目的:评价由两种不同合成树脂牙制作的可摘义齿的临床试戴效果,为新型合成树脂牙的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随机选取58例可摘义齿修复病例,以松风合成树脂牙为对照组,新型树脂牙为实验组,记录义齿在试戴初?试戴3个月?6个月3个时间点色泽?形态?耐磨性?黏膜刺激性?表面光洁度5个方面的评分值,SPSS17.0统计分析数据?结果:新型树脂牙与松风树脂牙制作的义齿临床试戴后效果评价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新型树脂牙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可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99.
100.
目的:应用三维有限元法研究上颌无牙颌All-on-Four远中种植体在不同角度和不同长度模型中的应力分布?方法:选择1例上颌无牙颌女性患者,采集数据,三维重建,构建上颌无牙颌“All-on-Four”种植修复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按照远中种植体角度和长度不同分为4组:A组30° 11.5 mm,B组30° 13.0 mm,C组45° 11.5 mm,D组45° 13.0 mm?100 N垂直静载荷分别加载于第一?二前磨牙及第一磨牙上模拟咀嚼受力,应用ABAQUS软件测算种植体在上颌无牙颌模型上的等效应力值?结果:垂直载荷下,应力集中在种植体颈部周围骨皮质区;远中种植体长度增加,各区域应力缓慢下降;远中种植体倾斜角度增加,应力分布分散,种植体颈部和根尖区应力明显减小?结论:远中种植体长度增加对应力分布和大小的改变并不显著,远中种植体倾斜45°比倾斜30°更有利于应力分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