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14篇
耳鼻咽喉   3篇
基础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肿瘤学   109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 通过对不同亚组患者在同期放化疗中的生存分析,寻找适宜同期放化疗的患者人群。方法 基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02—2012年间一项术前同期放化疗与术前单纯放疗的随机对照的Ⅲ期临床研究进行分析。222例患者接受中位剂量69.96Gy放疗(27.56~76.00Gy),同期顺铂化疗中位剂量250mg (100~570mg)。接受调强放疗者98例。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并log-rank单因素分析,Cox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全组随访中位时间59个月(7~139个月)。同期放化疗组104例,单纯放疗组118例。两组局部复发率、区域失败率相近(均P>0.05),同期放化疗有降低远处转移趋势(14.4%∶24.6%,P=0.058)。单因素分析显示同期化疗对N早期患者增加了无局部复发生存(P=0.009),而对年龄≤55岁、女性患者有增加的趋势(P=0.052、0.066);对T4期、N3期、非调强放疗治疗、下咽癌患者增加了无远处转移生存(P=0.048、0.005、0.001、0.004),而对男性、高中分化鳞癌、非手术治疗有提高的趋势(P=0.064、0.076、0.063)。多因素分析显示同期放化疗对年龄≤55岁、女性、高中分化鳞癌、N3期、非手术治疗以及非调强放疗患者提高了无进展生存和总生存(P=0.017和0.039、0.041和0.039、0.006和0.022、0.001和0.017、0.007和0.033、0.030和0.024);而对下咽癌患者同期放化疗可提高无进展生存(P=0.022)。结论 同期放化疗对年轻、女性、高中分化鳞癌、N3期、非手术治疗、非调强放疗患者可以积极给予同期放化疗治疗。  相似文献   
62.
目的 探讨光学体表引导摆位对于颅内转移瘤放射治疗精度的提高作用。方法 收集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拟行大分割放疗的颅内转移瘤患者19例,采用头颈肩联合开放式面罩固定。第一次治疗使用体表标记线辅助摆位(简称标记线摆位),行锥形束CT(CBCT)扫描六维位置校正后采集体表轮廓作为后续治疗的参考图像。后续治疗分次随机分为标记线摆位(85分次)和光学体表引导摆位(简称光学摆位,101分次)。每分次治疗时均记录光学体表监测数据并采集CBCT图像进行验证。比较采用两种摆位方法患者的六维误差数据,用$\bar{x}±s$表示。在采用标记线摆位的分次,比较光学体表监测和金标准CBCT两种测量方法的相关性和一致性。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相关性,Bland‐Altman法检验两者的一致性。结果 两种位置验证方式的左右、头脚、腹背3个方向平移误差以及俯仰、翻滚、旋转3个角度的旋转误差相关系数分别为0.91、0.70、0.78、0.75、0.85、0.77(P<0.01),且两种方法的测量结果呈正相关,六组数值95%一致性限度范围分别为-0.29~0.19 cm(左右)、-0.25~0.25 cm(头脚)、-0.27~0.19 cm(腹背)、-1.76°~1.76°(俯仰)、-1.54°~1.60°(翻滚)、-2.18°~1.69°(旋转),均<3 mm/3°。与标记线摆位相比较,光学摆位三维误差从(0.35±0.16)cm降低到(0.14±0.07)cm。结论 光学体表监测误差和CBCT误差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和一致性。光学摆位可减小开放式面罩固定下颅内转移瘤放疗分次间摆位误差。  相似文献   
63.
目的:前瞻性Ⅱ期临床研究分析大分割放疗联合替莫唑胺( TMZ)治疗大体积脑转移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0—2015年共33例患者纳入研究,疗前、后中位KPS分别为70、80分,原发灶主要为NSCLC (58%)。脑转移瘤直径≥3 cm或体积≥6 cm3,放疗剂量52 Gy分13次或52.5 Gy分15次,同步TMZ 75 mg/m2/d,辅助TMZ 6周期(150 mg/m2,第1—5天,28天为1周期)。治疗中复查MRI,如瘤体积缩小≥20%则缩野。疗后2~3个月复查MRI评估疗效。结果总治疗病灶及大体积病灶数分别为95个及38个,>10 cm324例(63%),中位GTV 15.3 cm3(5.7~142.8 cm3)。22例(67%)实现疗中缩野,中位GTV缩小率为44%(21%~88%)。中位总剂量为59.5 Gy,同步和辅助TMZ完成率分别为100%和21%。全组客观反应率为97%,1年LC、颅内PFS、OS分别为97%、70%、62%,中位生存期15.3个月。主要不良反应为1—2级恶心、呕吐,1例出现3级肝功能损伤。结论大分割放疗联合TMZ治疗大体积脑转移瘤安全有效,50%以上患者可实现疗中缩野,缩短治疗时间,减少损伤。临床试验注册 ClinicalTrials.gov,注册号:NCT02654106。  相似文献   
64.
目的 回顾分析应用HT行全脑+病灶同步推量治疗多发性脑转移瘤患者的剂量学数据及临床结果,评估计划合理性及HT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2014—2017年共43例脑转移患者(≥3个病灶)纳入分析。全脑40 Gy分20次,病灶60 Gy分20次。疗中复查脑MRI,如病灶缩小则缩野。以TC、CI、PITV、HI进行计划评估。临床观察指标包括LRFS、IPFS、PFS、OS和不良反应。结果 中位病灶数为6 个(3~36个),中位病灶总体积8.74 cm3。病灶TC、CI、PITV和HI分别为0.96±0.028、0.51±0.164、2.09±1.245和0.12±0.066。全脑TC和HI分别为0.95±0.033和0.43±0.161。26%患者进行疗中缩野,二程计划危及器官受量降低。1年LRFS、IPFS、PFS和OS分别为96%、80%、39%和86%。无≥3级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HT技术实施全脑+病灶同步推量放疗计划适形度、均匀度好,治疗安全有效,可作为多发性脑转移瘤患者优选治疗方案,疗中缩野可更好地保护正常组织。  相似文献   
65.
鼻咽癌调强放疗中腮腺体积变化的临床动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鼻咽癌病人调强放射治疗过程中腮腺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方法24例初程治疗的鼻咽癌病人接受全程调强放射治疗。所有病人疗前接受1次螺旋CT定位扫描进行治疗计划设计,然后放疗过程中每周1次螺旋CT扫描,直至放疗结束。24例病人共计CT扫描192次。将每次获得的螺旋CT图像与疗前CT图像进行融合,在每层图像上勾画出腮腺外轮廓,进行统计分析,观察放疗过程中腮腺体积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调强放射治疗计划的二次实施提供依据。结果放疗过程中腮腺体积存在着明显的变化,随着放疗的进行腮腺体积逐渐缩小,放疗结束时腮腺体积缩小17%~59%(中位值38%);腮腺体积的变化在放疗的第5周达到最大值,其与疗前腮腺体积的大小、放疗剂量直接相关,而与治疗过程中体重变化因素无关。结论放疗过程中腮腺体积存在着明显变化,与疗前腮腺体积、放疗剂量直接相关,在放疗第5周时变化达到最大值,此刻进行二次调强计划的实施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6.
33例原发鼻咽腺样囊性癌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分析鼻咽腺样囊性癌的临床诊治及预后.方法 回顾分析2002年前近40年间收治的33例鼻咽腺样囊性癌患者,其中13例接受综合治疗(手术+放疗9例;放疗+手术4例),20例采用单纯放疗.从发病到确诊最短为1.0个月,最长为36.4个月,中位值为12个月.确诊前18例误诊,以中耳炎多见.临床症状基本与鼻咽鳞癌相似.颈部淋巴结转移少见(4例),颅神经受累多见(19例).结果 全组随访5.0-245.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60.8个月.5、1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6%、29%,无瘤生存率分别为41%、27%,局部控制率分别为61%、40%,无远处转移率均为62%.治疗失败20例,其中15例局部Ⅸ域复发(13例原位复发,2例颈上淋巴结转移).发生远处转移9例,其中肺转移5例,肺+骨2例,肝1例,骨1例.单因素分析临床分期(Ⅰ+Ⅱ期:Ⅲ+Ⅳ期,P=0.009)影响预后,治疗模式(单纯放疗综合治疗,P=0.598)5生存率相似(65%:67%).结论 鼻咽腺样囊性癌是一种局部侵袭性强、病程发展相对较慢、可带瘤长期存活的疾病.治疗上可选择单纯放疗,也可选择综合治疗(手术+放疗或放疗+手术).  相似文献   
67.
鼻咽癌是一种起源于鼻咽黏膜且与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有关的上皮性恶性肿瘤。血浆EBV DNA拷贝数在鼻咽癌分期、治疗、预后及随访监测中均有重要价值。鼻咽癌肿瘤组织中CD4+T细胞及CD8+T细胞浸润较多,肿瘤细胞表面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表达高达89%~95%,提示鼻咽癌肿瘤微环境多表现为免疫抑制状态。近年来,EBV DNA拷贝数及PD-L1表达与鼻咽癌肿瘤免疫微环境的关系也逐渐受到关注,本文就EBV与鼻咽癌免疫微环境的关系,以及EBV DNA拷贝数及PD-L1表达在局晚期鼻咽癌诊疗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晚期鼻咽癌的精准免疫治疗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8.
基于IMRT的综合治疗使初治非转移性鼻咽癌的 5年总生存率达到80%左右,局部区域控制率达90%以上,但初程治疗后仍有 10%~15%的患者出现局部和/或区域复发。鼻咽癌初程治疗后出现局部和/或区域复发的原因、再程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再治后的不良反应和疗效,是影响再程治疗决策的主要因素。本文就上述问题结合近年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9.
目的 基于MRI技术分析下咽鳞状细胞癌咽后区域淋巴结转移率和高危影响因素,以指导临床靶区勾画。方法 搜集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12-2018年间的下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入组的患者需经病理确诊,并且在所有治疗前接受了头颈部MRI检查,并且其淋巴结转移诊断、临床靶区勾画都经过全科查房讨论审核确定。通过建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找到原发灶体积GTVp及淋巴结体积GTVnd的最佳界值,将患者区分为高GTVp组、低GTVp和高GTVnd组、低GTVnd组后,纳入患者出现咽后区域LNM的高危因素分析,分别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模型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患者 326例,所有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率为90.5%,最常见的区域为Ⅱ a区,其次为Ⅲ、Ⅱ b、Ⅳ、Ⅶa (咽后)、Ⅴ区。咽后淋巴结转移率为21.5%,原发灶位于咽后壁患者中咽后淋巴结转移率为53.1%。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表明肿瘤原发于咽后壁、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GTVp>47cm3、GTVnd>22cm3与咽后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值为0.002、0.020、0.003、0.023)。结论 下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发生率较高,尤其是原发灶位于咽后壁患者。同时具有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较大肿瘤负荷患者容易出现咽后淋巴结转移。对于具有以上高危因素患者推荐临床靶区勾画时将咽后淋巴结引流区包括在内。  相似文献   
70.
目的 分析体部大分割放疗肺转移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分析自2007-2019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收治的 193例肺转移瘤患者,男 124例,女 69例,中位年龄 58岁,中位KPS评分80分。原发肿瘤以肺癌(33.7%)、结直肠癌(21.2%)、头颈部肿瘤(13.5%)、乳腺癌(10.9%)为主。分析大分割放射治疗肺转移瘤的临床结果和不良反应。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59.9个月(95%CI为 55.1~64.6个月),共治疗317个病灶,90.7%应用4D-CT定位,应用调强放疗(IMRT)、容积调强弧形治疗(VMAT)、螺旋断层治疗(TOMO)技术者分别占69.4%、28.0%、2.6%,中位大体肿瘤体积、计划靶体积分别为5.0(0.2~142.3)、12.0(1.0~200.1)cm3。处方剂量以60Gy分 4~15次为主,中位计划靶体积剂量60(45~70)Gy;生物等效剂量96(60~150)Gy。1、3、5年局控率分别为95.7%、91.3%、89.9%,原发肿瘤至肺转移诊断中位时间是局控率的影响因素(P=0.027)。1、3、5年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90.1%、60.8%、46.2%和54.3%、30.3%、19.9%,放疗前肺外远处转移和原发肿瘤至肺转移诊断中位时间是总生存、无进展生存的影响因素。未见>3级不良反应。结论 图像引导放疗大分割精准放疗对肺转移瘤可取得安全且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