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光学体表引导摆位对于颅内转移瘤放射治疗精度的提高作用。方法 收集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拟行大分割放疗的颅内转移瘤患者19例,采用头颈肩联合开放式面罩固定。第一次治疗使用体表标记线辅助摆位(简称标记线摆位),行锥形束CT(CBCT)扫描六维位置校正后采集体表轮廓作为后续治疗的参考图像。后续治疗分次随机分为标记线摆位(85分次)和光学体表引导摆位(简称光学摆位,101分次)。每分次治疗时均记录光学体表监测数据并采集CBCT图像进行验证。比较采用两种摆位方法患者的六维误差数据,用$\bar{x}±s$表示。在采用标记线摆位的分次,比较光学体表监测和金标准CBCT两种测量方法的相关性和一致性。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相关性,Bland‐Altman法检验两者的一致性。结果 两种位置验证方式的左右、头脚、腹背3个方向平移误差以及俯仰、翻滚、旋转3个角度的旋转误差相关系数分别为0.91、0.70、0.78、0.75、0.85、0.77(P<0.01),且两种方法的测量结果呈正相关,六组数值95%一致性限度范围分别为-0.29~0.19 cm(左右)、-0.25~0.25 cm(头脚)、-0.27~0.19 cm(腹背)、-1.76°~1.76°(俯仰)、-1.54°~1.60°(翻滚)、-2.18°~1.69°(旋转),均<3 mm/3°。与标记线摆位相比较,光学摆位三维误差从(0.35±0.16)cm降低到(0.14±0.07)cm。结论 光学体表监测误差和CBCT误差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和一致性。光学摆位可减小开放式面罩固定下颅内转移瘤放疗分次间摆位误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在图像引导的自适应放疗中,评估宫颈癌患者分次内、分次间的摆位误差。方法:从2014年1月至9月选取16例诊断为IIb-IIIb期的宫颈癌患者,所有病人均未行手术治疗,而是采用三维调强放疗作为根治性治疗。每个病人在放疗前后行10次20个CBCT扫描图像,与计划CT进行配准融合,得到三维方向矢量误差,用X(左右)、Y(腹背)、Z(头脚)、CR(旋转角度)表示。计算摆位误差的平均变化及标准差。结果:收集320套CBCT图像,每个病人平均20套。所选CBCT扫描图像显示:患者在左右、头脚、腹背方向的分次内摆位误差分别为(0.11±0.14)cm、(0.17±0.18)cm、(0.20±0.19)cm;在左右、头脚、腹背方向的分次间摆位误差分别为(0.11±0.13)cm、(0.17±0.20)cm、(0.25±0.20)cm。结论:在图像引导的自适应放疗中,患者在各个方向的摆位误差均数为0.15cm,这一大幅度的误差需要在放疗中被考虑到。  相似文献   

3.
目的 建立本单位应用光学表面监测系统(OSMS)门控技术在左侧乳腺癌深吸气屏气(DIBH)放疗的基本流程,比较应用OSMS与CBCT确定左侧乳腺癌DIBH放疗摆位误差的一致性。方法 20例左侧乳腺癌患者采用DIBH方法治疗,OSMS与模拟定位DIBH体表外轮廓配准,CBCT扫描与模拟定位CT配准各记录得到误差数据,数据包括左右(x)、上下(y)、前后(z)方向平移误差和旋转误差Rx、Ry、Rz。采用Pearson法分析两者相关性,Bland-Altman法检验两者一致性。结果 两种方法呈正相关,x、y、z方向平移误差以及Rx、Ry、Rz方向旋转误差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4、0.74、0.84、0.65、0.41、0.54(P<0.01),95%CI值分别为-0.37~0.42 cm、-0.39~0.41 cm、-0.29~0.49cm和-2.9°~1.4°、-2.6°~1.4°、-2.4°~2.5°,均<5mm和3°。20例左侧乳腺癌DIBH放疗患者系统误差<0.18cm,随机误差<0.24cm。结论 左侧乳腺癌DIBH放疗中应用OSMS与CBCT两种方式确定与模拟定位状态误差具有一致性,CBCT图像引导基础上使用无辐射的OSMS验证位置信息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和评估光学体表监测系统(Optical Surface Monitoring System, OSMS)在胸部肿瘤放疗摆位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胸部肿瘤放疗患者40例共160例次放疗摆位(首次放疗摆位不计)。将160例次摆位分为两组:对照组80例次摆位以体表激光线标记为准进行摆位,然后行Cone beam CT(CBCT)扫描,经图像配准之后得出并记录六维摆位偏差;实验组80例次摆位在首次治疗摆位时以CBCT为基准获取OSMS体表图像(VRT)作为参考图像,在后续摆位时以VRT为准进行OSMS摆位,然后行CBCT扫描经过图像在线配准后得出并记录六个维度摆位偏差。对比并分析两组摆位的系统偏差、随机偏差、最大偏差、残余误差率以及摆位时间。结果:对照组六维摆位偏差分别为0.11±0.21cm(Vrt)、0.04±0.25cm(Lat)、0.1±0.28cm(Lng)、0.2±1.25deg(Roll)、0.14±0.88deg(Pitch)、-0.12±1.04(Rtn);实验组的摆位偏差分别为0.01±0.17cm(Vrt)、0.03±0.12cm(Lat)、0.02±0.11cm(Lng)、-0.04±0.79deg(Roll)、0.21±0.66deg(Pitch)、0.23±0.63(Rtn)。对照组最大摆位偏差为0.5/-0.5cm(Vrt)、1.0/-0.7cm(Lat)、0.8/-0.4cm(Lng)、3.4/-3.4deg(Roll)、1.9/-2.2deg(Pitch)、2.4/-2.5deg(Rtn);而实验组分别为0.24/-0.3cm(Vrt)、0.3/-0.32cm(Lat)、0.26/-0.36cm(Lng)、2.5/-2.0deg(Roll)、1.9/-1.7deg(Pitch)、1.4/-2.7deg(Rtn)。残余误差率由7.5%降为0。实验组所需平均摆位时间比对照组长约2分钟。结论:将OSMS技术应用于胸部肿瘤放疗之中能够改善系统偏差、随机偏差、最大偏差和残余摆位误差率,并且增加的治疗时间在可接受范围内。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利用光学体表监测系统(optical surface monitoring system,OSMS)对颈胸一体架固定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放疗患者进行辅助摆位,研究其对锁骨上下区摆位误差及肩锁关节摆位重复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5月至8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接受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放疗的患者32例,通过OSMS辅助摆位,应用“Treatment”功能校正患者手臂等部位位置和身体角度以提高摆位精准性。治疗过程中使用OSMS辅助摆位(OSMS辅助摆位组)和仅使用体表标记线常规摆位(常规摆位组)依次交替进行,将加速器机载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扫描获取的图像与模拟定位CT图像进行配准,记录患者X(左右方向)、Y(头脚方向)和Z(腹背方向)轴以及3个绕轴旋转方向Rx、Ry和Rz的摆位误差,并分别测量肩锁关节的移动幅度和三维空间位移,对误差值进行分析计算。统计学分析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与秩和检验。结果 入组32例病例,共行142次CBCT扫描和142次OSMS+CBCT扫描。OSMS辅助摆位组和常规摆位组在X、Y以及Z轴方向上的平移摆位误差分别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光学表面监测系统(OSMS)容积漫游技术(VRT)体表影像在胸部肿瘤调强放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至2022年10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65例行调强放疗的胸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首次治疗行锥形束CT(CBCT)扫描并校正后利用OSMS获取VRT体表影像, 后续治疗以VRT影像为基准, 利用OSMS的六维床自动移动功能摆位, 记录六维方向移床值, 再行CBCT扫描并记录左右方向(X轴)、头脚方向(Y轴)和腹背方向(Z轴)平移误差和旋转误差。六维自动移床校正后, 再记录此时的医学数字成像和通信(DICOM)体表影像实时δ(RTD)值, 并获取新的VRT影像。CBCT配准误差值为VRT影像引导摆位误差, CBCT配准误差值与移床移动值之和为体表标记线引导摆位误差, CBCT配准误差值与记录的DICOM影像的RTD值之和为DICOM影像引导摆位的理论误差。对比分析VRT影像与体表标记线、DICOM影像引导摆位的优劣。结果 65例患者包括男性42例, 女性23例;年龄[M(Q1, Q3)]58岁(51岁, 64岁)。VRT影...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机载千伏级CBCT监测鼻咽癌患者调强放疗疗程中摆位误差的变化和影响因素。方法选取经病理检查确诊的鼻咽癌早期患者15例,行调强放疗。患者每周按原始计划标志点摆位,利用机载KV-CBCT扫描获取摆位误差,每周计算所有患者在三维方向和水平面旋转摆位误差平均值、标准差及95%可信区间(CI);分析摆位误差随疗程进行的变化情况;探讨体重指数(BMI)和体重变化对摆位误差的影响。结果患者在腹背、头脚、左右3个坐标轴和水平面旋转的摆位误差均值分别为-0.1833 cm、-0.0322 cm、0.0967 cm和-0.8333°。随疗程进行摆位中心点向腹侧移位,BMI≥25患者在左右方向及水平面旋转的系统误差较BMI〈25患者明显;患者体重下降会引起摆位中心点往腹侧偏移和水平面逆时针旋转。结论 BMI≥25鼻咽癌IMRT患者有必要进行自适应放疗;放疗疗程中体重减少超过7.10%时,需要调整放疗计划。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兆伏级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技术图像引导调强放射治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otherapy, IMRT)颅内危险区肿瘤病灶,评估其摆位误差及PTV外扩范围。方法对36例颅内肿瘤患者设计IMRT放疗计划,采用西门子ONCOR直线加速器配备的MVision兆伏级CBCT进行三维方向(左右、上下、前后)容积成像并与计划CT图像相匹配获取前5次放射治疗摆位后和摆位误差调整后CBCT数据,分析摆位误差及PTV外扩范围。结果36例患者三维方向摆位误差分别为,左右(2.22±1.37) mm、上下(2.62±1.50) mm和前后(2.77±1.34) mm。摆位误差调整后较调整前摆位误差相比在三维方向均有降低, 并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次CBCT分次间摆位误差在三维方向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若不行CBCT摆位误差校准,PTV在三维方向的外扩范围,左右:2.94 mm, 上下:3.31 mm,前后:3.52 mm。若行CBCT摆位误差校准,PTV在三维方向的外扩范围,左右: 1.00 mm,上下: 1.19 mm,前后: 1.68 mm。结论各个方向的摆位误差边界小于4 mm,采用兆伏级CBCT技术对颅内肿瘤IMRT治疗分次间摆位误差的纠正和PTV边界的评估对提高颅内危险区肿瘤IMRT治疗的精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六自由度床联合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在线纠正原发直肠癌患者摆位误差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3年7月至2014年1月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放疗科的17例原发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14例,女3例;中位年龄65岁。回顾性分析CBCT和六自由度床联合CBCT在线校正患者摆位误差的差异。结果首次CBCT获得治疗床的3个平移方向X(左右)、Y(进出)和Z(升降)方向的摆位误差分别为(0.06±0.25)cm、(0.13±0.40)cm和(-0.28±0.31)cm;3个旋转方向RX(旋转俯仰)、RY(滚动)和RZ(左右旋转)方向的摆位误差分别为(0.62±1.15)°、(-0.19±0.99)°和(-0.34±0.84)°。六自由度床联合CBCT校正摆位后,X、Y和Z方向的残余误差分别为(0.01±0.09)cm、(-0.01±0.05)cm和(-0.03±0.08)cm,RX、RY和RZ方向的残余误差分别为(-0.16±0.40)°、(0.36±0.31)°和(-0.01±0.25)°。六自由度床联合CBCT校正前、后比较,平移方向(X、Y和Z方向)和旋转方向(RX、RY和RZ方向)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平移方向中,Z方向误差值出现频率较高的范围为0.20~0.79 cm;旋转方向中,RX方向误差出现较大的频率范围为0.20°~2.99°;骨模式和灰度模配准的摆位误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着放疗进行,摆位误差中除Y方向外,X、Z、RX、RY和RZ方向的摆位误差均增大。结论六自由度床联合CBCT有助于减小原发直肠癌患者放疗的摆位误差,建议采用六自由度床在线校正原发直肠癌放疗的摆位误差,直肠癌患者图像引导放射治疗推荐骨模式配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利用螺旋断层放疗系统的MVCT扫描研究不同固定方法对颈部放疗时摆位准确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发泡胶头颈垫联合头颈肩面罩(发泡胶组)和简易头架联合真空袋(真空袋组)两种不同的体位固定方法的患者各10例,在螺旋断层治疗过程中给予每天一次MVCT扫描,采集三维线性摆位误差数据和Y轴方向旋转误差数据进行t检验,比较数据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应用公式MPTV=2.5Σ+0.7σ分别算出对应的PTV外扩边界。结果: 发泡胶组患者在三维方向上的平均摆位误差及Y轴方向的旋转误差分别为[X:(-0.64±1.55 )mm;Y:(0.38±1.82) mm;Z:(1.77±2.54) mm;Roll:0.08°±0.64°),外扩边界分别为(3.708 mm;4.289 mm;4.692 mm);真空袋组对应的误差为[(X:(-0.20±2.02) mm;Y:(0.94±2.71) mm;Z:(2.58±2.62) mm;Roll:-0.22°±1.11°),外扩边界分别为(4.181 mm;5.245 mm;5.603 mm)。两组摆位误差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发泡胶组在头脚方向、前后方向以及Y轴旋转误差上的固定效果均优于真空袋组;而在左右方向上真空袋组优于发泡胶组;发泡胶组对应的外扩边界小于真空袋组,颈部照射时建议使用发泡胶头颈垫联合头颈肩面罩来进行固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应用MVCT分析新型体位固定系统在全骨髓照射(TMI)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16-2017年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接受TMI治疗的22例患者的资料。新型体位固定组12例,组合式固定组10例。分析2个组患者头颈部、胸部、腹盆部、下肢的摆位误差数据,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差异。结果 在头颈部新型体位固定组患者在左右、头脚、前后和沿长轴旋转方向摆位误差分别为(1.06±0.79)、(1.34±0.66)、(2.45±1.48)mm和(0.63°±0.65°),在胸部分别为(1.58±1.13)、(2.38±1.99)、(2.05±1.68)mm和(0.31°±0.32°),在腹盆部分别为(1.67±1.24)、(3.88±2.20)、(1.96±1.32)mm和(0.48°±0.53°),在下肢分别为(0.95±0.73)、(1.99±1.35)、(3.66±2.13)mm和(0.24°±0.31°);组合式固定组患者分别为(2.59±2.58)、(3.28±1.85)、(3.71±2.43)mm和(1.15°±1.18°),在胸部分别为(4.38±3.69)、(5.64±3.78)、(2.72±1.91)mm和(1.55°±0.86°),在腹盆部分别为(4.14±2.97)、(6.97±3.68)、(2.21±2.26)mm和(1.23°±0.74°),在下肢分别为(2.28±1.15)、(5.97±3.00)、(3.44±1.93)mm和(1.09°±0.94°)。2个组患者各部位摆位误差在左右、头脚及旋转方向上不同(P<0.05),而在胸腹部位分次间摆位稳定性在左右、头脚及旋转方向上也不同(P<0.05)。结论 新型体位固定系统可显著提高摆位精度和摆位稳定性,提高患者的治疗精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红外定位系统(optical positioning system,OPS)在胸腹部肿瘤放射治疗中对摆位误差的指导意义。方法:选择 30例胸腹部肿瘤患者,均采用改进型仰卧位固定技术固定,所有患者均辅以OPS标记。患者治疗时按常规方法对照激光线摆位,行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扫描后移床治疗,记录移床后的CBCT误差值(对照组)以及OPS读数(观察组),包括X(左右方向)、Y(头脚方向)、Z(腹背方向)三个方向的线性误差,并分析比较两种误差结果。结果:以CBCT为标准,常规对激光线摆位的线性误差X、Y、Z三个方向分别为(1.95±1.16)mm、(3.87±1.67)mm、(1.71±1.03)mm;对应的OPS显示误差X、Y、Z三个方向分别为(0.63±0.56)mm、(0.31±0.49)mm、(0.32±0.22)mm。三个方向上OPS误差均小于传统摆位误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PS辅助摆位技术与常规对激光线摆位相比,在放疗中可明显减小胸腹部肿瘤患者的摆位误差,提高治疗时的摆位精度,给临床胸腹部肿瘤患者放疗的摆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 CBCT技术对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摆位的影响及其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头颈部肿瘤患者放疗前采用CBCT进行图像采集,将CBCT扫描图像与CT平扫定位图像匹配。结果头颈部摆位误差:X(-0.02±0.18)cm;Y(-0.01±0.27)cm;Z(0.02±0.14)cm。结论治疗前通过CBCT获得扫描图像,可以减少分次治疗间摆位误差,提高放疗摆位精度,实现精确放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医科达Synergy系统的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研究腹盆部肿瘤患者在放疗分次内的摆位误差变化情况。[方法]对17例腹盆部肿瘤患者进行治疗,每次照射前进行首次摆位的CBCT扫描,然后与计划CT图象进行匹配,获得平移方向(x、y、z)和旋转方向(u、v、w)的摆位误差,通过完全由计算机控制的全碳素纤维六足遥控床进行自动的摆位误差纠正,误差调整后再次获取CBCT图像,分析并记录误差纠正后的残留误差。当患者治疗结束后,第三次获取CBCT图象,分析治疗后的体位误差,并与治疗前误差纠正后的残留误差相比较,从而得出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分次内摆位误差情况。[结果]17例患者进行CBCT扫描672次,每次治疗开始前首次摆位、误差纠正后和治疗结束后的CBCT扫描均为224次。治疗前误差纠正后的系统误差(均数)±随机误差(标准差)在x、y、z、u、v、w六自由度方向上分别为(0.01±0.36)mm、(-0.40±0.65)mm、(-0.01±0.63)mm、(0.1±0.5)°、(0.1±0.5)°、(0.0±0.4)°,患者治疗结束后测量的误差分别为(-0.01±0.51)mm、(-0.77±0.84)mm、(-0.10±0.70)mm、(0.1±0.6)°、(0.1±0.5)°、(0.0±0.4)°;配对t检验y、z方向差异显著,P值分别为:0.000、0.041。[结论]腹盆部肿瘤在治疗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分次内摆位误差,这在临床上设计PTV的摆位扩边应予以考虑。  相似文献   

15.
吴子毅  王焱  孟怡然  许青 《中国癌症杂志》2020,30(12):1031-1034
背景与目的:光学体表成像系统应用于图像引导的放疗过程。比较分析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和Catalyst TM 系统在患者放疗摆位误差检测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射治疗中心的33例胸部肿瘤患者进行体位固定后,进行同次摆位的CBCT和Catalyst TM 系统图像采集。将采集图像和模拟定位图像进行配准对比,分别记录两种系统在x、y和z方向的平移误差值以及在头脚方向旋转(pitch,PIT)、左右方向旋转(roll,ROL)、水平方向旋转(rotation,RTN)3个方向的旋转误差值,计算其平均值、标准差、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数据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CBCT配准在平移方向上的摆位误差x、y和z方向的结果为(0.95±1.18)mm、(1.28±1.63)mm和(0.97±1.20)mm,在旋转方向上的摆位误差PIT、ROL、RTN结果为(0.73±0.65)°、(1.07±0.86)°和(0.69±0.69)°。Catalyst TM 系统配准在平移方向上的摆位误差x、y和z方向的结果为(0.96±1.35)mm、(1.43±1.66)mm和(1.59±1.98)mm,在旋转方向上的摆位误差PIT、ROL和RTN结果为(0.86±0.80)°、(0.87±0.74)°和(0.75±0.76)°。两系统之间的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的差值均<1 mm。结论:Catalyst TM 系统与CBCT系统检测患者放疗摆位误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atalyst TM 系统可代替CBCT系统进行放疗摆位误差的检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直肠癌放疗摆位装置在直肠癌放疗体位固定中的作用。[方法]将60例直肠癌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用真空垫固定体位,试验组患者利用直肠癌放疗摆位装置固定体位。在治疗前以及每周一次的分次治疗前、后拍摄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比较两组患者分次治疗前、后的摆位误差得到误差幅度。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组间摆位误差差异。[结果]对照组患者与试验组患者治疗前在左右方向摆位误差分别为(2.07±1.09) mm和(1.22±1.41) mm(P=0.011),头脚方向摆位误差分别为(1.55±0.94) mm和(1.13±1.13) mm(P=0.126),腹背方向摆位误差分别为(2.33±1.69) mm和(0.98±1.39) mm(P=0.001)。两组误差幅度值在左右方向分别为(1.99±0.63) mm和(0.75±0.61) mm,头脚方向分别为(1.63±0.61) mm和(0.79±0.66) mm,腹背方向分别为(1.99±0.74) mm和(0.92±0.68) mm,误差幅度值在左右、头脚、腹背三个方向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  相似文献   

17.
锥形束CT测量食管癌放射治疗的摆位误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利用锥形束CT在线研究食管癌放疗时的摆位误差,计算CTV到PTV的外放边界(MPTV)。方法应用医科达Synergy系统对食管癌患者治疗11例148次,分别在首次摆位后、摆位误差纠正后及治疗后行CBCT扫描,共获取444个CBCT信息,通过系统配有的匹配功能,获取的CBCT图像与计划CT图像相匹配,获取患者左右(X)、头脚(Y)和前后(Z)等3个方向的线性摆位误差,分析其摆位误差。结果 11例患者共行444次CBCT,首次摆位后CBCT扫描,系统误差(均数)±随机误差(标准差)在X、Y、Z方向上分别为(-0.17±3.62)、(1.82±3.97)、(-2.34±2.10)mm,误差纠正后再次行CBCT,结果显示摆位误差明显缩小(P〈0.05)。与纠正后比较,治疗后摆位误差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纠正前X、Y、Z轴上MPTV分别为8.49、9.09、5.67mm,纠正后X、Y、Z方向的MPTV分别为1.80、2.47、2.21mm。结论本组病例食管癌放疗时Y方向摆位误差最大,X方向次之,Z方向最小;分次内误差在食管肿瘤治疗过程中变化明显,这在设计治疗计划时应予以考虑;通过CBCT获取食管癌患者的摆位误差并对其进行纠正,能显著降低分次间的摆位误差,提高放疗精确度,减小PTV外放边界。  相似文献   

18.
王湘连  张立波  姚晔 《中国肿瘤》2014,23(5):426-429
[目的]分析影像引导在降低乳腺癌放疗摆位误差中的影响。[方法]2012年1月至2012年7月收治乳腺癌28例采用调强放疗,肿瘤剂量为50Gy,保乳患者瘤床加量10Gy。采用影像引导放疗,放疗前行锥形束CT(CBCT)扫描,校正后记录摆位误差,治疗床纠正后再行CBCT扫描,记录摆位误差,比较两次摆位误差。[结果]患者治疗前左右方向(x轴)、头脚方向(Y轴)和腹背方向(Z轴)的摆位误差分别为0.24±0.21cm,0.44±0.32cm,0.20±0.2lcm,治疗床纠正后的摆位误差分别为0.06±0.08cm,0.08±0.08cm,0.06±0.09cm,两组误差值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随访6—12个月,28例患者无一例出现放射性心肺损伤。急性皮肤反应1级10例,无2级及2级以上反应。[结论]CBCT引导乳腺癌调强放疗降低了摆位误差,提高了放疗精度.正常组织反应可耐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脑转移患者立体定向放疗ExacTrac X线图像,计算分次间和分次内摆位误差及残余误差,分析进行逐弧位置验证的必要性。方法 通过对过去2年在本中心采用头部立体定向放疗的脑转移瘤病例的回顾性分析,配准其数字重建图像和ExacTrac正交kV级验证图像,计算患者3个方向的平移误差和旋转误差。数据包含分次间摆位误差、分次内摆位误差和残余误差。结果 75例116个病灶进行了337次头部立体定向放疗。分次间、分次内平移摆位误差分别为左右方向x (0.93±0.86)、(0.15±0.59) mm,头脚方向y (1.83±1.27)、(0.25±0.73) mm,腹背方向z (0.96±0.80)、(0.14±0.56) mm;分次间、分次内旋转摆位误差分别为矢状面Rx (0.65°±0.62°)、(0.19°±0.40°),横断面Ry (0.97°±0.94°)、(0.13°±0.25°),冠状面Rz (0.92°±0.71°)、(0.10°±0.29°)。残余平移误差左右、头脚、腹背方向分别为(0.06±0.23)、(0.08±0.24)、(0.08±0.22) mm;残余旋转误差矢状面、横断面、冠状面分别为(0.12°±0.27°)、(0.09°±0.18°)、(0.06°±0.19°)。337次分次间摆位误差99.1%超过误差阈值(0.7 mm,0.7°)需要至少校正1次;1 006组分次内摆位误差33.6%在治疗床转到位验证无需误差校正,66.4%需要校正至少1次。结论 头部立体定向放疗患者要重视分次间摆位误差和分次内摆位误差,进行逐弧体位验证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盆腔肿瘤放疗分次间及分次内的摆位误差,计算临床靶区(CTV)到计划靶区(PTV)的外放边界(MPTV)。[方法]应用ELEKTA Synergy IGRT直线加速器系统治疗盆腔肿瘤24例,通过锥形束CT(CBCT)影像技术获得患者左右(X)、头脚(Y)、前后(Z)方向线性摆位误差以及分别以X、Y、Z轴旋转形成相应的U、V、W旋转摆位误差,分析分次间、分次内的摆位误差,计算MPTV。[结果]24例患者共行365次首次摆位后CBCT扫描,系统误差(均数)±随机误差(标准差)在X、Y、Z方向上分别为(0.73±1.67)mm、(0.11±4.69)mm、(-1.77±2.60)mm,U、V、W方向上分别为(0.81°±1.11°、-0.01°±1.18°、0.39°±0.88°;纠正后摆位误差显著低于首次摆位后摆位误差(P<0.05),治疗后摆位误差较纠正后显著增加(P<0.05);纠正前X、Y、Z方向的MPTV分别为4.93mm、12.63mm、7.06mm,纠正后X、Y、Z方向的MPTV分别为1.25mm、2.43mm、1.67mm。[结论]盆腔肿瘤放疗时Y方向摆位误差最大,Z方向次之,X方向最小,旋转误差一般不超过3°;应用CBCT实施IGRT,可在线实时纠正分次间的摆位误差,提高放疗的精确度;应用CBCT引导放疗时,MPTV可缩小至所有方向均为3m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