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489篇
  免费   8430篇
  国内免费   4818篇
耳鼻咽喉   886篇
儿科学   1588篇
妇产科学   415篇
基础医学   5124篇
口腔科学   1682篇
临床医学   10194篇
内科学   7120篇
皮肤病学   909篇
神经病学   1857篇
特种医学   3466篇
外科学   7818篇
综合类   23447篇
现状与发展   26篇
预防医学   9949篇
眼科学   992篇
药学   9921篇
  143篇
中国医学   8352篇
肿瘤学   3848篇
  2024年   256篇
  2023年   1004篇
  2022年   2528篇
  2021年   3185篇
  2020年   2731篇
  2019年   1501篇
  2018年   1615篇
  2017年   2295篇
  2016年   1758篇
  2015年   3209篇
  2014年   4177篇
  2013年   5454篇
  2012年   7689篇
  2011年   8336篇
  2010年   7567篇
  2009年   6816篇
  2008年   7010篇
  2007年   6840篇
  2006年   6121篇
  2005年   4631篇
  2004年   3423篇
  2003年   2690篇
  2002年   2054篇
  2001年   1880篇
  2000年   1463篇
  1999年   524篇
  1998年   150篇
  1997年   97篇
  1996年   117篇
  1995年   78篇
  1994年   82篇
  1993年   46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37篇
  1990年   35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38篇
  1986年   27篇
  1985年   25篇
  1984年   20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12篇
  1959年   15篇
  1958年   24篇
  1957年   20篇
  1956年   10篇
  1955年   5篇
  1954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目的 研究U形钛棒内固定系统结合峡部植骨治疗腰椎峡部裂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2015年2月~2018年12月本科收治的50例不伴有椎间盘突出及腰椎滑脱的单纯性腰椎峡部裂患者;累及节段L34例,L414例,L532例.采用节段内U形钛棒固定系统结合峡部植骨治疗30例(U形钛棒组),节段间椎弓根螺钉系统结合峡部植骨治疗20例(椎弓根钉组).对比两组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ODI指数以及腰椎活动度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通过腰椎CT评价峡部骨折愈合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12~24个月,平均(18.2±7.3)个月.末次随访时两组疼痛VAS评分、ODI指数较术前均显著降低(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U形钛棒组腰椎活动度显著大于椎弓根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两组患者峡部裂骨性愈合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所有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植骨骨性融合,无感染、慢性疼痛、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对于不伴有椎间盘突出及腰椎滑脱的单纯性腰椎峡部裂患者,节段内U形钛棒固定与节段间椎弓根钉固定结合峡部植骨治疗均能取得良好疗效,但前者更有利于保留腰椎的活动度.  相似文献   
992.
目的 分析经上关节突横突基底单侧入路与传统双侧入路注射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sis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的疗效.方法 自2018年1月~2018年12月采用PVP手术治疗52例腰椎OVCF患者,根据手术入路分为两组:单侧组30例,经上关节突横突基底单侧入路;双侧组22例,采用传统双侧入路.术后随访12~18个月,对两组患者的手术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受伤后至手术时间,以及术前、术后1 d、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和VAS评分、骨水泥渗漏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水泥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入路穿刺行PVP手术治疗腰椎OVCF均安全有效,但上关节突横突基底单侧入路穿刺的手术时间短、骨水泥注入量少,是一种理想的替代方法.  相似文献   
993.
目的探讨中青年女性颈椎椎旁肌群体质成分与骨密度的相关关系。方法招募218名21~59岁的成年女性进行颈部定量CT(QCT)检查,测量C6椎体骨密度(BMD)及C6椎体中心层面椎旁肌群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CSA)和平均CT值。检验样本正态性,使用方差分析比较各样本均数。使用组内相关系数(inter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评价测量重复性。使用偏相关分析研究颈椎椎旁肌群与骨密度的相关关系。结果C6水平椎旁肌群CSA与年龄(r=0.142,P<0.05)、体质指数(BMI)(r=0.575,P<0.01)呈正相关关系,椎旁肌群密度与年龄、BMI无显著相关性。BMD与年龄呈负相关(r=-0.179,P<0.01),与BMI无显著相关性。控制年龄、BMI因素,C6水平椎旁肌群CSA与BMD无显著相关性,平均CT值与BMD呈正相关(P<0.01)。结论中青年女性颈椎椎旁肌群脂肪浸润程度与BMD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994.
肌少症和骨质疏松症为常见的衰老性疾病,肌骨共病为肌骨共减综合症提供新的研究基础。肌肉分泌IGF-1、MSTN、OG、OCN、FAM5C、Irisin、FGF-2、IL-6、IL-7、IL-15和MMP-2调节肌骨共减综合症视阈下骨骼质量;骨骼分泌IGF-1、SOST、VEGF、OCN、MGF和HGF调节肌骨共减综合症视阈下肌肉质量。本文将通过探析和梳理肌少症、骨质疏松症的流行病学和生理功能特点,为共病视阈下肌骨共减综合症提供新的导向。  相似文献   
995.
人工肝支持系统是暂时替代肝脏部分功能的体外支持系统,其通过清除各种有害物质,补充必需物质,改善内环境,为肝细胞再生及肝功能恢复创造条件,或作为肝移植前的桥接。但目前人工肝系统尚无法完全模拟肝脏全部生物功能,使得其在临床应用中并未给患者带来长期获益。而在肝脏外科手术中会产生大量的“废弃”肝脏,如因良性肝脏疾病切除的部分肝脏组织以及不符合移植要求的“超边缘供肝”。这些“废弃”肝脏中的部分肝脏组织具有完整的肝脏附属管道系统以及有性的肝脏细胞,具备一定的肝脏完整生理功能,将“废弃”肝脏与人工肝脏支持系统联合将有望提高肝功能衰竭治疗的效率。本文对具有潜在利用价值的全肝和部分肝组织持续体外灌注肝功能支持作用可行性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996.
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的恶性肿瘤,越来越多的资料显示ICC的异质性可能与ICC危险因素密切相关。本文从病因学入手,按照病毒性肝炎、肝内胆管结石、肥胖、寄生虫、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等危险因素,对ICC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组织病理特征及临床特征进行综述,以期加深对ICC异质性的系统性理解,为后续ICC个体化、精细化诊断和治疗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97.
目的 探讨腹腔镜术中处理复杂性胆囊结石及胆总管结石的不同方式对手术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岛市市立医院收治的复杂性胆囊及胆总管结石患者136例,总结并归纳术中情况及相对应处理技巧及经验。结果 本研究中腹腔粘连病例占全组120例(88.2%),其中炎症粘连73例,手术后粘连47例,术中遵循“宁伤胆囊、远离肝门”的处理原则及相应的处理技巧,98例(81.7%)腹腔粘连患者按照原定手术方式顺利完成,但22例(18.3%)腹腔粘连患者因术中胆总管或胆囊颈管辨别不清、术中发现胆囊癌变等原因施行中转开腹手术。结石嵌顿病例占全组16例(11.8%),包括胆囊颈管及胆总管结石嵌顿,术中应用推挤法、直接取石法、液电碎石等技巧联合应用胆道镜、碎石仪及扩张球囊等设备,手术均在腹腔镜下完成。结论 腹腔粘连和结石嵌顿是腹腔镜下复杂性胆囊结石及胆总管结石手术中较常见的困难,相应的术中决策和处理技巧能够为提高患者安全、降低手术风险、减少术后并发症等提供更多的方法与思路。  相似文献   
998.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供肝获取过程中发生撕裂伤的处理方式。方法对2018年2月至2021年1月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297例原位肝移植手术中供肝撕裂伤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对供肝撕裂伤进行分级分度:包膜撕裂<2 cm为A级,≥2 cm但<5 cm为B级,≥5 cm为C级;无明显肝实质裂伤即肝实裂深度<1 mm为I°,≥1 mm但<5 mm为II°,≥5 mm为III°。根据供肝撕裂伤分级分度情况分析处理方式及手术效果。结果 297例中共发生供肝撕裂伤31例(10.4%)。心脏死亡供者供肝损伤率明显高于脑死亡供者[14.7%(19/129)vs 7.1%(12/168),P<0.05]。损伤位于右肝的情况明显多于左肝(26例 vs 5例,P<0.05)。撕裂伤程度A级15例,B级12例,C级4例;I° 18例,II° 10例,III° 3例。裂伤U型缝合14例,包膜贴敷+U型缝合8例,包膜敷贴可以有效降低C级或III°创伤出血量。结论 基于撕裂伤分级分度选择肝脏U型缝合或包膜贴敷+U型缝合可以有效处理原位肝移植供肝获取中造成的肝脏撕裂伤,降低术中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999.
目的探讨三维重建技术对肺腺癌新分类标准在术前外科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助力于开发人工智能在肺癌辅助诊疗方面的深度学习模型系统。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17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且肿瘤直径≤2 cm肺磨玻璃结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5例、女118例,中位年龄61(28~82)岁。同一患者不同部位肺结节视为独立事件,共纳入181例研究对象。按照病理类型新分类标准,将其分为浸润前病变[不典型腺瘤样增生(AAH)和原位腺癌(AIS)]、微浸润腺癌(MIA)及浸润性腺癌(IAC),利用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和容积重建(volume reconstruction,VR)等技术,分析研究三维重建相关参数与肺腺癌不同病理亚型之间的关系及其诊断价值。结果肺腺癌不同病理类型肺结节的直径(P<0.001)、平均CT值(P<0.001)、实性成分比值(P<0.001)、结节类型(P<0.001)、结节形态(P<0.001)、胸膜凹陷征(P<0.001)、空气支气管征(P=0.010)、结节内有无血管出入(P=0.005)、TNM分期(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结节生长部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同时还发现随着肺腺癌不同病理亚型侵袭性增加,各组参数显性征象比例也逐渐升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结节直径和平均CT值或实性成分比值是浸润前病变进展为IAC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三维重建下肺小结节各种影像征象,包括结节直径、平均CT值、实性成分比值、形态、类型、血管出入情况、空气支气管征、胸膜凹陷征对肺腺癌新分类标准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在临床能够为患者个性化治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分析Ebstein畸形的再次手术策略及中远期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阜外医院2002年7月至2017年7月因三尖瓣反流行再次三尖瓣手术的23例Ebstein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期手术共421例),其中男9例(39.1%)、女14例(60.9%),中位年龄28.0(19.0,45.0)岁。结果8例(34.8%)患者行瓣膜再修复,15例(65.2%)行瓣膜置换。入组患者中,2012年之前的瓣膜修复率16.7%,2012年采用Cone重建技术后,瓣膜修复率54.5%(P=0.089)。瓣膜修复组中,采用Danielson或Carpentier技术成形3例(37.5%),Cone重建5例(62.5%)。无手术死亡,早期并发症3例(37.5%)。中位随访时间6.9(3.0~15.1)年,无不良事件。瓣膜置换组中,7例(46.7%)行机械瓣置换,8例(53.3%)行生物瓣置换。无手术死亡,早期并发症3例(20.0%)。中位随访时间6.5(2.5~15.3)年,死亡1例(6.3%),远期并发症4例(26.7%)。结论Ebstein畸形再发三尖瓣关闭不全的二次手术近、远期生存状况良好,再手术率低。Cone重建技术增加了瓣膜二次修复成功的可能性,降低了瓣膜置换的几率。三尖瓣置换术仍是可选的替代方法,生物瓣较机械瓣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