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2篇
  免费   165篇
  国内免费   69篇
耳鼻咽喉   16篇
儿科学   21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21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222篇
内科学   147篇
皮肤病学   24篇
神经病学   27篇
特种医学   87篇
外科学   222篇
综合类   514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预防医学   196篇
眼科学   11篇
药学   227篇
中国医学   190篇
肿瘤学   6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94篇
  2013年   105篇
  2012年   137篇
  2011年   147篇
  2010年   145篇
  2009年   104篇
  2008年   177篇
  2007年   143篇
  2006年   171篇
  2005年   127篇
  2004年   78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6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6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3年   3篇
  1962年   2篇
  1960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71.
目的 探讨三叶因子1(TFF1)在大鼠草酸钙结石模型肾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肾脏草酸钙结石形成机制的关系.方法 分别以1%的乙二醇溶液自由饮用和2%的NH4Cl溶液2 mL/d灌胃2周和4周;用偏光显微镜观察结石结晶形成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分别检测成石2周(n=20)、成石4周(n=20)和正常组(n=20)大鼠肾组织TFF1蛋白的表达.结果 TFF1免疫反应阳性物质主要位于肾小球、肾小管,与正常组比较,成石2周肾组织TFF1平均灰度值略下降(P>0.05),成石4周平均灰度值明显降低(P<0.05).结论 乙二醇诱导的大鼠草酸钙结石模型肾组织中TFF1低表达,伴随结石结晶数量和密度的增加,TFF1表达降低.TFF1在肾组织中的表达与乙二醇和NH4Cl干预的时限呈负相关;TFF1可能在肾草酸钙结石的形成中起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2.
目的筛选简便、快捷、成石效果好的SD大鼠肾草酸钙结石的造模方法。方法分别采用目前普遍使用的2种大鼠肾草酸钙结石的模型复制方法和2种改良的造模方法进行造模,并设立空白对照组,造模结束后采集每组大鼠24h尿量及血清,比较大鼠24h尿量、尿Ca2+、尿Mg2+、尿pH、尿草酸(0x)及血尿素氮(BUN)、肌酐(cr)、P、Ca2+、Mg2+,肾脏病理切片HE染色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和比较各组大鼠肾脏病理改变及草酸钙结晶的沉积情况。结果E组[1%乙二醇+2%氯化铵+10%葡萄糖(48d)]在光学显微镜下草酸钙结晶沉积较传统组C组明显增多(P〈0.05),但有30%大鼠死亡,血肌酐在5组大鼠中最高。D组[1%乙二醇+2%氯化铵+10%葡萄糖(28d)]较传统组C组草酸钙结晶沉积明显增多(P〈0.05),并且造模时间短,大鼠存活率高(80%),E组与D组相比结晶形成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1%乙二醇(28d)3肾脏中无肾结晶形成,仅有轻微的肾脏病理学改变,大鼠无死亡,肌酐不高。空白对照组无结晶形成,无病理改变。结论用1%乙二醇+2%氯化铵+10%葡萄糖诱导28天复制肾草酸钙结石模型的效果好,并且花费时间短,大鼠存活率高,建议选用。  相似文献   
73.
目的:与内毒素和C反应蛋白( CRP)检测结果进行比较,探讨血清降钙素原( PCT)检测在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诊断中的临床意义及其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3年9月武汉大学移植医学中心98例肾移植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受者临床资料。根据肺部感染的病原体诊断标准将受者分为细菌组(48例)和非细菌组(50例),比较PCT、内毒素和CRP检测3种方法诊断肾移植术后细菌性肺部感染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比较3种方法对确诊肾移植术后并发细菌性肺部感染受者的阳性诊断结果。结果 PCT 检测灵敏度为95.8%,特异度为94.0%;内毒素检测灵敏度为77.1%,特异度为72.0%;CRP检测灵敏度为52.1%,特异度为58.0%。血清PCT检测细菌组受者阳性结果高于内毒素和CRP检测(χ2=7.36,10.04, P均<0.05)。结论血清PCT检测对于肾移植术后细菌性肺部感染的临床诊断价值高于内毒素和CRP,可作为肾移植受者是否并发细菌性肺部感染的优选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74.
目的 探索智能云平台的居家培训方式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储备护士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我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80名储备护士,前3批援助武汉的40名储备护士设为对照组,后面培训的40名储备护士设为干预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理论操作授课培训,干预组采用智能云平台的居家培训方式培训相关内容,比较2组理论、操作成绩、培训疲劳程度、培训满意度的差异。结果 对照组与干预组在理论和操作成绩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培训疲劳程度低于对照组(P<0.001);干预组培训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利用智能云平台的居家培训方式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储备护士培训中,能有效保证培训的质量,并且降低培训的疲劳感,减少群体培训交叉感染病毒的风险。  相似文献   
75.
目的 分析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代谢科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代谢科2013年1月—2016年4月上报的137例ADR报告,对患者的年龄和性别、药品种类、所涉及的器官及系统、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 137例ADR报告中,男性78例(56.93%),女性59例(43.07%);40~70岁患者最多,共计100例(72.99%);ADR涉及药物以二甲双胍最多(40.86%);ADR的临床表现以胃肠系统损害最常见,共计61例(44.52%).结论 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发生的ADR有其自身特点,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加强对ADR的监测工作,有利于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和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76.
目的 探讨病灶刮除植骨结合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儿童长骨部分瘤样病变合并病理性骨折的疗效及特点。 方法 2010年 1 月至2013年 12月我院共收治儿童长骨部分瘤样病变并病理性骨折 16 例,均实施病灶刮除植骨并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术,通过术后影像学X线片结果和临床随访两方面评价治疗效果。影像学X线结果评估包括病变骨骨折复位有无丢失及病灶愈合情况。临床评估采用肩、肘、髋、膝、踝等关节功能综合评价标准及随访术后患者的满意度。结果 16 例患儿平均随访25.6个月。影像学X线片显示病理性骨折均达骨性愈合,愈合时间4~6个月,平均 5 个月。在随访过程中,病灶未出现复发或者再次骨折。术后平均 12.5 个月取钉。至末次随访时病灶完全消失(14 例)或部分消失(2例);患肢无疼痛,关节活动均不受限。结论 病灶刮除植骨结合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术可作为治疗儿童长骨部分瘤样病变并病理性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7.

目的  探讨经伤椎椎弓根复位植骨结合后路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陈旧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6月河北省唐山市第二医院脊柱外科28例胸腰椎陈旧性骨折患者(伤后3~5周)。采用经伤椎椎弓根复位加椎体内植骨并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观察术前、术后1周和术后3个月椎体高度压缩率、伤椎Cobb角、ODI评分及椎管侵占率等,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8例患者均成功实施手术并获随访,时间6~18(10.6±4.8)个月。伤椎高度矫正率约93%,椎体高度压缩率、伤椎Cobb角、ODI评分及椎管侵占率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术前与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除ODI评分外,术后1个周与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无内固定松动、断裂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植骨未吸收。结论  经伤椎椎弓根复位加椎体内植骨并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对于治疗胸腰椎陈旧性骨折,可增加前柱支撑,减少椎体高度丢失,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8.
明丹  郑荣秀 《天津医药》2018,46(7):742-746
目的 探讨新生儿及母亲临床特征对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CH)筛查的影响,为避免漏诊CH提供依 据。方法 收集2016年1月—2017年11月足跟血促甲状腺激素(TSH)初筛阳性的新生儿206例,同期1∶1随机抽取 TSH初筛阴性的新生儿206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分析2组新生儿性别、胎龄、体质量和母亲合并疾病对CH初筛及确 诊的影响。结果 TSH初筛阳性的新生儿体质量低于初筛正常的新生儿(P<0.05),而2组新生儿的性别、胎龄,以 及早产、足月产和过期产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TSH初筛正常组相比,初筛阳性组的母亲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 症比例和TSH水平更高,FT3和FT4水平更低(P<0.05),而2组母亲合并贫血、妊娠糖尿病、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 症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比例,以及血红蛋白、空腹血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复查为正常的新生儿(198例) 相比,确诊为CH的新生儿(8例)体质量更低,其母亲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比例和TSH水平更高,FT3和FT4水平更 低(P<0.05),而CH组与复查正常组的性别、胎龄、母亲合并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比例差 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新生儿低体质量及母亲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影响CH的初筛和确诊,筛查CH时应特别 注意,以避免漏诊。  相似文献   
79.
目的观察失血性休克后血管平滑肌钙敏感性是否存在双相变化,以及钙敏感性的双相变化与血管反应性双相变化的关系。方法取失血性休克大鼠肠系膜上动脉(SMA),采用离体血管环张力测定技术,观察在失血性休克后不同时间点(休克即刻、休克30min、休克1h、休克2h)大鼠SMA血管环对梯度浓度去甲肾上腺素(NE)的收缩反应性,以及在去极化状态下(120mmol/LK+)血管环对梯度浓度钙的收缩反应性变化(钙敏感性),分析血管反应性变化与钙敏感性变化的关系;同时观察钙敏感性增强剂血管紧张素(Ang)和钙敏感性抑制剂胰岛素对血管反应性的影响。结果休克早期(即休克即刻和休克30min时)SMA对NE和钙的反应性明显升高,量效曲线明显左移,最大收缩力(Emax)明显升高(P均<0.05);随着休克时间的延长,血管环对NE和钙的反应性均逐渐下降,到休克2h均已明显降低,其量效曲线明显右移,E-max明显降低(P<0.05或P<0.01);休克后不同时间点血管反应性变化与钙敏感性变化呈显著正相关(r=0.9624,P<0.05)。具有钙敏感性增强作用的Ang(1×10-9mol/L)可明显升高休克2h血管环对NE和钙的反应性(P<0.05或P<0.01),而有钙敏感性抑制作用的胰岛素则可降低休克早期(休克即刻)血管环对NE和钙的反应性(P<0.05或P<0.01)。结论失血性休克血管平滑肌细胞存在钙敏感性的双相变化,血管平滑肌细胞钙敏感性双相变化在失血性休克血管反应性的双相变化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0.
目的:探讨改良有限切开修复技术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6年2月至2018年12月收治32例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男25例,女7例。年龄20~47岁,中位数36岁。左侧20例,右侧12例。超声检查可见跟腱断端的低回声间隙。均为运动伤,受伤至手术时间l~10 d,中位数4 d。均为初次断裂,断裂部位距跟腱止点近端3.0~7.8 cm。均采用改良有限切开修复技术治疗。分别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标准、跟腱断裂总评分(achilles tendon total rupture score,ATRS)评定标准及足踝功能评价(foot and ankle ability measure,FAAM)量表评价治疗效果,并观察记录治疗及随访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32例患者中14例跟腱断端距离≤2 cm,采用跟腱断端正中横切口;18例跟腱断端距离>2 cm,采用跟腱断端正中偏内侧纵切口。6例患者在术后2~9个月时失访,其余26例患者均随访12个月以上(12~41个月)。随访12个月以上的26例患者,末次随访时的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为(96.19±2.38)分;ATRS(94.12±2.55)分;术后12个月时FAAM日常生活活动功能为(97.21±2.46)%,体育活动功能为(87.96±2.80)%。1例发生浅表皮肤坏死,经换药后延期愈合,未使用抗生素;3例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经注射低分子肝素钙及口服阿司匹林后治愈;均未发生切口裂开或深层感染、腓肠神经损伤、跟腱再断裂。结论:采用改良有限切开修复技术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并发症少、术后足踝功能恢复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