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86篇
  免费   1357篇
  国内免费   876篇
耳鼻咽喉   148篇
儿科学   307篇
妇产科学   65篇
基础医学   850篇
口腔科学   227篇
临床医学   1711篇
内科学   1184篇
皮肤病学   160篇
神经病学   344篇
特种医学   466篇
外科学   1489篇
综合类   3835篇
现状与发展   3篇
预防医学   1518篇
眼科学   187篇
药学   1535篇
  17篇
中国医学   1651篇
肿瘤学   622篇
  2024年   56篇
  2023年   166篇
  2022年   420篇
  2021年   547篇
  2020年   462篇
  2019年   256篇
  2018年   268篇
  2017年   402篇
  2016年   332篇
  2015年   564篇
  2014年   696篇
  2013年   959篇
  2012年   1360篇
  2011年   1519篇
  2010年   1372篇
  2009年   1186篇
  2008年   1250篇
  2007年   1117篇
  2006年   934篇
  2005年   755篇
  2004年   457篇
  2003年   375篇
  2002年   263篇
  2001年   224篇
  2000年   189篇
  1999年   57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7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71.
创伤性休克后血浆黏附分子的变化及不同复苏液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创伤性休克兔中性粒细胞黏附分子CD11b、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ICAM ) 1的动态变化及不同复苏液的影响。方法  72只创伤性休克模型兔分为 6组 ,林格氏液组按失血量 2倍输入乳酸林格氏液 ,其他各组按 6ml/kg分别输入右旋糖酐 40、70 6代血浆、7.5 %氯化钠和 2 0 %白蛋白。分别采用流式细胞仪、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CD11b、sICAM 1表达值。结果 各实验组休克 1hCD11b及sICAM 1表达增高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并于12h达最高值 (林格氏液组 85 .6± 12 .1,60 9.3± 10 1.3 ;高渗盐组 77.5± 10 .3 ,5 18.5± 87.2 ;白蛋白组 78.2± 10 .7,5 2 2 .4± 88.3 ;P <0 .0 1)。高渗盐和白蛋白组 2 4、48hCD11b和sICAM 1分别为5 9 .2± 6.9,5 4.6± 5 .9;3 60 .1± 68.4,2 74.4± 40 .1;5 8.9± 6.4,5 5 .0± 5 .8;3 5 2 .6± 65 .3 ,2 70 .2±3 8.2 ,较林格氏液组 (72 .3± 10 .1,65 .8± 8.3 ;5 0 2 .6± 84.5 ,3 42 .4± 63 .1)降低 (P <0 .0 5 ) ;高渗盐和白蛋白组 (8.3 % )复苏 48h动物死亡率较林格氏液组 (4 1.7% )低 (P <0 .0 5 )。结论 创伤性休克时PMNCD11b和sICAM 1表达增加 ;采用 7.5 %氯化钠或 2 0 %白蛋白复苏时表达值及死亡率较乳酸林格氏液低。  相似文献   
72.
人脂肪干细胞结合微载体在生物反应器中向软骨细胞分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索在旋转生物反应器内,应用微载体技术快速扩增并向软骨分化人脂肪干细胞。[方法]将人脂肪干细胞结合Cytodex3微载体在旋转的生物反应器(RCSS)内进行动态培养,应用倒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微载体表面的脂肪干细胞进行动态观察,并对收获的脂肪干细胞进行Safran in-O、tolu id ine b lue染色等组织化学染色及Ⅱ型胶原的免疫化学染色分析。[结果]脂肪干细胞于24 h内贴附于Cytodex3微载体表面,细胞形态为短梭形,随时间的延长,贴附于微载体的细胞逐渐增多,到培养后期,细胞密度可达最初接种的19倍左右,在微载体上收获的细胞进行番红花O、阿利新蓝染色呈阳性,Ⅱ型胶原染色阳性,均强于对照组。[结论]利用微载体细胞培养技术可简便快速地在体外扩增脂肪干细胞,并成功实现向软骨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73.
慢性胃炎结节状改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目的 研究萎缩性胃炎和结节性胃炎的结节状改变的特征.方法 在2004年4月至2005年3月之间,通过临床特征、内镜及病理结果,来对比分析胃镜检查中发现的慢性胃炎的结节状改变.结果 本次研究显示慢性胃炎的结节状改变分为结节类型A(结节性胃炎)和B(萎缩性胃炎的结节状改变).结节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为结节具有大小均一、分布密集的特点,多发生于年轻女性,几乎都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诉,并且感染了幽门螺杆菌,病理检查有淋巴滤泡而没有萎缩和肠上皮化生.而萎缩性胃炎的结节类型B,胃镜下表现为结节大小不一、分布松散,多发生于50岁以上男性,主诉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并且幽门螺杆菌检测部分阴性,病理的结果发现有中、重度萎缩和肠上皮化生,而少有淋巴滤泡.结论 拥有结节状改变类型A的结节性胃炎是一种新的特殊胃炎,不同于萎缩性胃炎的结节状改变,应该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74.
放射治疗时间与中晚期宫颈癌预后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中晚期宫颈癌单独放疗时总的放疗时间对治疗结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1986~1990年治疗的386例Ⅱb和Ⅲ期宫颈癌患者进行外照射和腔内照射,对这些患者进行综合分析,确定总的放疗时间是否为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 经过综合分析表明,宫颈癌放射治疗中总的治疗时间和输血是影响疗效的两个最具有显著意义的因素。治疗时间超过56 d时,每超过1 d,局部控制率和总生存率大约每天降低1%。结论 总的放射治疗时间是影响中晚期宫颈癌疗效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75.
目的 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研究蚤休皂苷(Pa)对H2O2诱导的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细胞)损伤的钙离子(Ca2+)的变化及其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ECV304细胞,建立氧化损伤的细胞模型,然后分为5个实验处理组:①正常对照组;②氧化损伤组;③高浓度蚤休皂苷(1 μg/ml)组 ;④中浓度蚤休皂苷(100 pg/ml)组;⑤低浓度蚤休皂苷(10 pg/ml)组;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其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差异.并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图像分析仪分析各实验分组细胞中游离Ca2+的表达、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描记预处理前后Ca2+的动态表达.结果 损伤组细胞内游离Ca2+浓度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而各蚤休皂苷预处理组均使Ca2+荧光强度下降,显著低于损伤组(P<0.01),并呈剂量依赖性效应.H2O2损伤剂量的刺激下,ECV304胞浆内的游离Ca2+呈现双相变化:由静息状态持续增加到峰值,ΔF为37.22±3.72,平台期与静息状态荧光值的变化ΔP为7.65±0.69,加入蚤休皂苷预处理10 min后,再加入100 μmol/L的H2O2 ,ΔF和ΔP均明显下降(P<0.01).结论 蚤休皂苷可以保护H2O2造成的ECV304细胞的氧化损伤,与抑制了钙离子介导的凋亡通路有关,达到保护内皮细胞、抗动脉粥样硬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76.
目的:建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同时测定养坤丸中黄芩苷和芍药苷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Phenomenex LunaC18(250mm×4.6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乙腈-0.2%磷酸,梯度洗脱;流速:1.0mL·min-1;检测波长:230nm;柱温:30℃。结果:黄芩苷与芍药苷能达到基线分离,线性良好。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重复性好,为养坤丸的质量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7.
发作性运动诱导性运动障碍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发作性运动诱导性运动障碍(PKC)的临床特征,并评定抗癫药物的疗效。方法:记录并分析31例PKC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脑电图和影像学改变及治疗情况。结果:本组患者平均起病年龄为16.8岁,10-20岁为起病高峰;最常见的发作诱因是突然运动起动(92%);发作时间均不超过1min;发作时表现为肌张力障碍(83.9%)、舞蹈样动作(16.1%)、口面部异常动作及其他(16.2%);71%发作频繁,超过1次/天;脑电图及影像学检查大多正常;小剂量抗癫药物治疗后50%-77.3%发作完全控制。结论:PKC是神经科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抗癫药物效果良好,应注意与癫鉴别,同时其与癫的相关性需要深入的临床随访研究。  相似文献   
78.
目的:研究长毛香科科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方法:采用各种色谱法分离,运用多种波谱技术和X-衍射鉴定结构;利用体外DPPH微量抗氧化模型、α-葡萄糖苷酶抑制模型和纸片扩散法进行抑菌活性筛选.结果:从长毛香科科醋酸乙酯部位分离鉴定了8个化合物:三(十八酸)甘油酯(1),2,5-二氧环戊酮(2),羊齿烯醇(3),△~(5,22)-豆甾烯醇(4),24-去亚甲胆甾-5,22(E)-二烯-3β-醇(5),α-菠菜甾醇(6),3,4-二羟基苯丙烯酸乙二醇单酯(7),3,4-二羟基苯丙烯酸(8).结论:化合物1~8为首次从该属中分离得到.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3[IC_(50)=(37.63±3.45)mg·L~(-1)],6[IC_(50)=(178.92±4.99)mg·L~(-1)]和8[IC_(50)=(44.32±7.02)mg·L~(-1)]体外抑制α-糖苷酶抑制活性远高于对照acarbose[IC_(50)=(1 081.27±12.3)mg·L~(-1)];化合物7[IC_(50)=(4.81±0.96)mg·L~(-1)]和8[IC_(50)=(4.16±0.11)mg·L~(-1)]抗氧化活性高于对照BHT[IC_(50)=(35.64±0.36)mg·L~(-1)]和BHA[IC_(50)=(8.74±0.39)mg·L~(-1)];化合物5~8均对小麦赤霉病有明显的抑制活性;化合物5和8对番茄灰霉病菌有明显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79.
目的:评价凯西莱联合丹参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08例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应用凯西莱联合丹参注射液和一般保肝治疗,观察患者一般情况、血常规、肝、肾功能、肝纤维化指标和治疗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能改善患者的症状和肝功能;治疗组的血清HA、PCⅢ、CⅣ、LN浓度显著下降.治疗组除个别患者出现皮疹外,未见其它不良反应.结论:凯西莱联合丹参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有一定疗效,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8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