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289篇
  免费   3233篇
  国内免费   1976篇
耳鼻咽喉   296篇
儿科学   532篇
妇产科学   137篇
基础医学   1872篇
口腔科学   494篇
临床医学   3920篇
内科学   2658篇
皮肤病学   351篇
神经病学   669篇
特种医学   1055篇
外科学   3475篇
综合类   9737篇
现状与发展   9篇
预防医学   3903篇
眼科学   297篇
药学   4045篇
  31篇
中国医学   3464篇
肿瘤学   1553篇
  2024年   109篇
  2023年   349篇
  2022年   962篇
  2021年   1277篇
  2020年   1115篇
  2019年   561篇
  2018年   620篇
  2017年   826篇
  2016年   653篇
  2015年   1196篇
  2014年   1682篇
  2013年   2141篇
  2012年   3198篇
  2011年   3250篇
  2010年   3065篇
  2009年   2641篇
  2008年   2775篇
  2007年   2676篇
  2006年   2412篇
  2005年   1924篇
  2004年   1334篇
  2003年   1071篇
  2002年   796篇
  2001年   768篇
  2000年   580篇
  1999年   230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52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5篇
  1982年   1篇
  193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01.
目的 :改进斑点免疫金渗滤法的渗滤装置 ,降低成本 ,使之更适用于现场操作。方法 :用自制的圆形渗滤片替代塑料渗滤盒 ,并比较二者的效果。结果 :自制的渗滤片体积更小 ,成本更低 ,为一次性使用材料 ;检测抗体的效果与塑料渗滤盒法一致。结论 :自制的渗滤片优于常用的塑料渗滤盒  相似文献   
102.
目的:观察早期肠内营养及其不同输注方式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影响。方法:采用胰管逆行注射建立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模型,假手术组用生理盐水,SAP组随机分为持续、间隙和未行肠内营养3个亚组(每组12只),假手术组同样分为3个亚组(每组8只)。各组于48 h后启动肠内营养,72 h后再次麻醉大鼠,收集组织及血液标本;检测指标包括肠道转运系数、血淀粉酶、器官细菌移位率、血清细胞因子TNF-α、胰腺病理评分及血浆D-乳酸等。结果:①、SAP后48h进行肠内营养并未加重胰腺炎;肠内营养组与未行肠内营养组在血淀粉酶、胰腺病理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早期肠内营养可以促进肠蠕动,减少肠道细菌移位率,两组间在肠道转运系数、脏器细菌移位率及血清TNF-α水平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SAP行肠内营养的两种方式间,各项指标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SAP大鼠在早期行肠内营养是可行的,其可保持肠道生理的完整性、减少了脏器细菌移位率,但未改善预后;持续和间隙二种肠内营养输注方式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3.
微囊化人头皮毛乳头细胞诱导小鼠耳毛囊再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人头皮毛乳头细胞海藻酸钠-多聚赖氨酸-海藻酸钠(alginate-polylysine-alginate,APA)微囊是否具备诱导小鼠耳部毛囊再生的功能;寻找理想的微囊直径。方法 以APA微囊包裹体外分离培养的人头皮毛乳头细胞;将毛乳头细胞微囊移植至小鼠耳部皮下,6周后局部取材行组织学检查;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葡聚糖-荧光素在APA微囊中的扩散速度和扩散方式,并对比相同时间、不同直径的APA微囊中葡聚糖-荧光素的强度,综合分析确定最佳的微囊直径。结果 组织学检查显示:移植部位皮下有密集的同心圆状毛囊结构形成,其数量、大小、分化程度等与对照组明显不同。荧光素以同心圆状、逐层渗透的方式向APA微囊中扩散;相同时间内荧光强度比较:小囊组〉中囊组〉大囊组。结论 微囊化毛乳头细胞具备诱导毛囊再生的生理功能;微囊理想的直径是400μm。  相似文献   
104.
目的 :探讨脂肪乳剂应用于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回顾分析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人肠外营养治疗期间 ,应用脂肪乳剂的影响。 74例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人行肠外营养治疗 ,按静脉营养液是否含脂肪乳剂分为脂乳组和非脂乳组。 结果 :脂乳组肠外营养治疗后清蛋白、前白蛋白改善显著 (P <0 .0 1 ) ,非脂乳组则无显著变化 (P >0 .0 5 ) ,脂乳组较非脂乳组改善明显 (P <0 .0 1 ) ;血清肌酐、尿素氮等在脂乳组治疗后下降明显 (P <0 .0 5 ) ,较非脂乳组改善显著 (P <0 .0 5 ) ;营养治疗结束后 ,脂乳组高血糖症状明显得到控制 (P <0 .0 1 ) ,而非脂乳组效果不佳 (P >0 .0 5 ) ,脂乳组优于非脂乳组 (P <0 .0 5 ) ;血淀粉酶均有下降 ,脂乳组未见异常增高。 结论 :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人输注脂肪乳剂安全有效 ,有助于恢复正氮平衡  相似文献   
105.
HIV/AIDS合并深部真菌感染的调查与耐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了解艾滋病病毒/艾滋病(HIV/AIDS)合并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状况、病原菌分类及耐药现状。方法:总结近年来收治的131例HIV/AIDS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生情况及药敏试验结果。结果:HIV/AIDS患者合并深部真菌感染48例,感染率为36.6%,其中以念珠菌为主,占61%,感染部位以消化道为主,占62.7%。随着CD4^ T淋巴细胞的减少,合并深部真菌感染的感染率逐渐增加。念珠菌对益康唑(ECO)、酮康唑(KET)、咪康唑(MIC)、制霉菌素(NYS)、氟康唑(FLU)、伊曲康唑(ITR)、5-氟胞嘧啶(5-FC)、两性霉素B(AMB)耐药率分别为69.4%、66.7%、58.3%、44.4%、43.8%、36.4%、14.3%、13.9%。结论:HIV/AIDS患者合并深部真菌感染率高,且多有药耐药性,特别是对咪唑类抗真菌药物已呈明显耐药,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警惕。  相似文献   
106.
周围性面神经损伤患者对侧神经支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通过测定面神经损伤患者组及大学生志愿者组面神经各分支对侧神经支配率 ,探讨周围性面肌瘫痪恢复过程中面神经对侧代偿支配的问题。方法 分别测定大学生志愿者 2 2例( 2 2侧 )及 10 8例面神经损伤患者的面神经电图对其对侧神经支配率进行分析其中损伤组又按发病原因不同 ,分为医源性损伤组、Bell氏面瘫组和创伤性损伤组 ,测试损伤支数为Ⅰ支 76支 ,Ⅱ支 81支 ,Ⅲ支 88支 ,Ⅳ支 6 6支。结果 ①损伤组 3组间对侧支配率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②损伤组Ⅰ、Ⅱ支对侧支配率明显高于志愿者组 (P <0 0 0 1) ;③损伤组Ⅰ支对侧支配率明显高于Ⅱ支(P <0 0 0 1)。结论 面神经损伤后 ,存在对侧神经支配功能增强的表现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总结近20年来孤立性左肝胆管结石并发左肝胆管狭窄的临床治疗体会.方法原发性肝胆管结石1018例,年龄27~72岁,其中孤立性左肝胆管结石133例,手术治疗112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各肝管狭窄并发率,术前各项检查确诊率,手术治疗方式,再狭窄率.结果左肝管狭窄的发生率为598%,左外肝管和左内肝管分别为840%和848%,均以重度狭窄为主.狭窄切开整形后高位胆肠吻合术是处理左肝管狭窄的常用手术方式(522%),远期再狭窄率为171%;左半肝切除术施实率为194%,再狭窄率为00%;狭窄整形术和狭窄扩张术的施实率分别为90%和194%,再狭窄率分别为500%和923%.左外肝管狭窄通常采用肝段或肝叶切除术(787%),而左内肝管狭窄的处理则通常采用非左半肝切除术(848%).左内肝管狭窄的术前/后影像学确诊率明显低于左肝管和左外肝管,平均确诊率依次259%,933%和879%.结论二级肝管狭窄是孤立性左肝管结石的常见并发症,肝叶或肝段切除术是其首选治疗原则.过多依赖非肝叶/段切除术和不适当的肝段切除术是遗留狭窄和远期疗效差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8.
蕨麻素冻干脂质体的制备及理化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制备蕨麻素冻干脂质体注射剂并研究其理化性质。方法 采用薄膜超声分散法并冷冻干燥来制备蕨麻素脂质体,用葡聚糖凝胶(Sephadex G-50)微型柱离心法测定包封率。结果 制得的蕨麻素脂质体包封率为56.62%,粒径范围为71.70—166.47nm,透射显微镜下观察脂质体为粒径均匀的球类或近球状小囊泡。结论 蕨麻素脂质体处方和制备工艺稳定可行,重现性好。  相似文献   
109.
治疗血浓度下抗癫(癎)药对未成熟脑发育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抗癫(癎)药物(AEDs)在治疗血浓度下对未成熟脑发育的影响.方法 以AEDs血浓度达到临床治疗稳态血浓度为实验剂量,设立健康幼鼠及成年SD大鼠氯硝西泮(CNP)、苯巴比妥(PB)、丙戊酸(VPA)、托吡酯(TPM)实验组及正常对照组(各18只).AEDs灌胃5周,于停药后次日、2周及1个月末,行Morris水迷宫及穿梭箱测试.停药当天记录体重、脑重,海马及额叶组织行苏木素-伊红(HE)、尼氏染色及电镜观察.结果 (1)停药后次日及2周的穿梭箱实验,幼鼠CNP和PB组逃避潜伏期明显长于对照组.即使停药后1个月,幼鼠CNP[(6.05±2.04)s]及PB组[(5.81±1.75)s]与对照组的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4.75±2.43)s,P<0.01].而停药后2周,成年鼠各AEDs组与对照组已无差异;(2)Morris水迷宫实验,分别于停药后次日、2周及1个月,幼鼠CNP和PB组登平台潜伏期均长于对照组.而成年鼠各组登平台潜伏期于停药后2周已无差异;(3)幼鼠CNP组脑重(1.67±0.04)g,PB组脑重(1.66±0.04)g,较对照[(1.75±0.06)g]轻;(4)神经元广泛变性坏死,神经细胞数[CNP组为(76.87±18.60)个/200倍视野,PB组(72.60±17.26)个/200倍视野]较对照少[(109.13±33.73)个/200倍视野,P<0.01];(5)停药1个月后,PB组幼鼠神经元超微结构仍异常.结论 长期服用PB、CNP可引起未成熟脑学习记忆功能及脑组织病理学持续异常,PB对未成熟脑的损伤存在可能是不易恢复的.  相似文献   
110.
日本血吸虫副肌球蛋白T细胞表位的预测和鉴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鉴定日本血吸虫副肌球蛋白的T细胞表位。方法用SYFPEITHI软件预测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副肌球蛋白的T细胞表位,候选表位分别命名为P20、P21、P22、P23、P24。设计并合成候选表位的编码核苷酸,定向克隆入融合表达载体pET-32c( ),经酶切及测序鉴定出重组克隆。阳性克隆经IPTG诱导表达,表达产物以Ni^2 -NTA柱亲和层析及透析纯化。纯化后的硫氧还蛋白(Trx)融合蛋白体外刺激C3H/HeJ及C57BL/6小鼠腹股沟淋巴结或脾脏单个核细胞,^3H-TdR掺入法检测其增殖。结果候选表位中P20、P21、P22、P23能有效刺激C3H鼠致敏淋巴细胞细胞增殖,P20、P22能刺激C57鼠致敏淋巴细胞增殖。结论P20和P22可能是日本血吸虫副肌球蛋白的通用性T细胞表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