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2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19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41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3篇
  1篇
中国医学   1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探讨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血管的异常改变。方法:91例中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分为青年组和中年组。系统采集临床资料,行实验室检查及颈动脉超声、心脏彩超、血管造影。结果: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常见危险因素有血脂异常、吸烟、酗酒和高血压病。颈动脉斑块检出均在中年组(≥40岁)。血管造影示中青年颅内血管狭窄率为62.7%。结论:40岁以上人群斑块形成风险增大,中青年缺血性卒中颅内大血管异常率高。  相似文献   
102.
正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2016年全球5690万死亡人数中,半数以上(54%)缘于前10大原因,其中缺血性心脏病和卒中是死亡原因的第一和第二位~[1],在美国,颈内动脉闭塞的患病率每年约增加6/100000,新发约15000到20000个缺血性事件~[2],给社会及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颈内动脉为供应大脑前循环血供的重要动脉,颈内动脉闭塞患者的症状可轻可重,可以完全没有症状,偶然在体检中发现,或表现为TIA,仅仅持续数分钟或数小时的肢体乏力,也可表现为  相似文献   
103.
正病例资料病例病史住院号:6112×××,男,76岁。因"头晕20 d,加重伴双眼睑下垂10 d"入院。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主要表现为昏沉感,无视物旋转和自身旋转感、无恶心呕吐、无肢体乏力等症状。于外院就诊行头颅MRI检查示中脑,双侧丘脑及胼胝体压部肿胀,予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后头晕症状无改善,10 d前逐渐出现嗜睡、视物重影、肢体乏力症状。病程中,患者无发热,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下降。既往史既往有高血压病病史30年余,未规律服  相似文献   
104.
目的:观察闭合复位内外侧经皮克氏针交叉置针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采用闭合复位内外侧经皮克氏针交叉置针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者583例,男389例、女194例;年龄1~14岁,中位数7岁;左侧394例,右侧189例;GartlandⅡ型237例、GartlandⅢ型346例。受伤至手术时间1 h至14 d,中位数9 h。术后随访观察骨折愈合、患肢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24个月,中位数9个月。骨折均愈合。术后3个月,参照Flynn等制定的肘关节临床功能评定标准评价疗效,优428例、良134例、一般21例。3例内侧克氏针置针失败,给予石膏托外固定,未发生骨折再移位;2例尺神经损伤,未做任何处理,术后3~6个月自行恢复;均无感染、内固定物松动或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闭合复位内外侧经皮克氏针交叉置针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骨折愈合率高,能促进患肢功能的恢复,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5.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帕金森病(PD)异动症(LID)模型,观察大鼠在药物干预前后的行为改变。方法选取内侧前脑束(MFB)注射6-OHDA建立单侧毁损PD鼠模型,给予左旋多巴(L-dopa 20 mg.kg-1.d-1)及生理盐水(NS,2 ml)干预满1个月,并设正常对照。观察大鼠的行为并每周1次阿朴吗啡诱发旋转行为,每2两次异常不自主运动(AIM)评分。结果MFB注射点造模成功率为75%,PD大鼠的行为改变有一定的规律性,其旋转速度存在先升后降的现象;AIM评分显示异动症发生率为72%。结论选择MFB注射点造模成功率高;PD大鼠行为变化有规律性;LID的发生与波动用药、损伤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6.
回顾性分析14例多发性肌炎患者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血清肌酶、肌电图、肌肉MRI、肌肉病理和治疗转归等。研究多发性肌炎(PM)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14例均有肢体无力表现,都有肌酶升高。肌电图呈肌源性损害。肌肉活检、肌肉MRI有特征性改变。治疗以激素为主。必要时加免疫抑制剂。提示:肌肉病理检查是诊断PM的重要依据,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提高烟雾病的早期诊断率和早期干预治疗率.方法 收集5年内确诊的11例缺血型烟雾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发病到确诊时间、血管检查结果及治疗方法的选择.结果 儿童及青壮年发病率高,平均发病年龄为38.92±18.78.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率为91%;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检查率为36%;磁共振血管显影(MRA)检查率为27%,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结果与DSA结果一致.36%患者行外科干预治疗.结论 缺血型烟雾病临床症状复杂,容易漏诊或误诊;血管影像学检查是确诊和手术治疗的主要依据,TCD是最快最方便的筛选方法.  相似文献   
108.
目的 评价脑血管超声检查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病因诊断与治疗方法选择中的作用.方法 对79例确诊TIA患者的临床特征、脑血管检查结果和治疗方法的选择进行分析.结果 62例(78.5%)患者症状持续时间<1 h;发作次数≥2次的病例65例(占82.3%),且多存在高血压、糖尿病等血管病变基础.颈动脉超声发现55例(69.6%)的患者存在血管病变,经颅多普勒(TCD)结果提示64例(81.0%)患者有血管损害.TCD与磁共振血管显影(MRA)、CT血管造影(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符合率分别是70.9%(22/31)、52.2%(12/23)、75.0%(15/20).结论 血管病变是TIA的重要原因,早期血管影像学检查是确诊和临床干预治疗的重要依据,血管超声是及时便捷的筛选方法.  相似文献   
109.
门诊输液室的护士工作量大,每天要面对大量不同年龄、病情、性格的患者。此外,同种药物不同药名的新开发也给护士给药带来了极大的风险。给药缺陷问题成为临床护士中最为常见的三类护理风险之一[1]。本文通过输液室护士用药的医生监护,采取了适当的管理对策,明显减少了门诊护士用药  相似文献   
110.
目的分析多发性肌炎(PM)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56例PM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与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6例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45±19)岁,男∶女为1∶1.9。以亚急性起病者居多,首发症状以四肢无力多见。叠加综合征患者血清中抗核抗体(ANA)、抗干燥综合征-A(SS-A)抗体、抗干燥综合征-B(SS-B)抗体的阳性率明显高于特发性PM患者(均P〈0.05),抗Jo-1抗体在合并肺损害的PM患者中多见,92.9%的患者血清CK升高;11例行肌肉MRI,其中81.8%有异常信号;肌电图检查有肌源性损害占87.0%;肌肉病理检查85%呈肌源性损害。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静脉丙种球蛋白和雷公藤多甙等药物联合治疗后,94.6%的患者预后良好。结论 PM多以亚急性起病为主,发病率女多于男,首发症状多为四肢无力。血清部分自身抗体可用于筛选伴叠加综合征的PM患者;抗Jo-1抗体阳性提示可能伴有肺部损害;血清肌酶增高,结合肌电图、肌肉MRI、肌肉活检等诊断技术可提高PM临床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