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2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19篇
基础医学   45篇
临床医学   269篇
内科学   51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211篇
预防医学   22篇
药学   22篇
  13篇
中国医学   16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62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86篇
  2008年   81篇
  2007年   109篇
  2006年   72篇
  2005年   91篇
  2004年   96篇
  2003年   73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发生心包积液的处理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156例房颤患者[男108例,女48例,阵发性房颤114例,平均年龄(57.6±11.3)岁]在三维标测系统及环状标测电极导管指导下行射频消融治疗[包括环肺静脉电隔离、线性消融及(或)碎裂电位消融],记录消融过程、部位、时间等因素,对术后证实出现心包积液的患者根据不同情况(心脏压塞或单纯心包积液)进行不同处理,并门诊随访心脏超声等.对可能影响术后出现单纯心包积液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所有156例患者均完成肺静脉电隔离,共有16例(10.3%)出现心包积液,其中1例(0.6%)术后即刻出现心脏压塞,予心包穿刺后开胸探查抢救好转,随访18个月无特殊;另15例(9.6%)术后出现少量心包积液但无心脏压塞表现(单纯心包积液组),经保守治疗后好转,其中6例患者的心包积液在术后3个月消失,而另外9例则在术后6个月消失.单因素分析发现,单纯心包积液组与无心包积液组在性别组成(P<0.01)、有无行冠状静脉窦消融(P=0.026)、有无行碎裂电位消融(P=0.037)、有无行上腔静脉消融(P=0.041)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女性[B=3.594,exp(b)=36.4,95%CI:4.2-312.1,P=0.001]、行冠状静脉窦消融[B=2.419,exp(b)=11.2,95%CI:1.0~124.6,P=0.049]是术后出现单纯心包积液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心包积液的发生率较高,但绝大部分并不出现心脏压塞,可经保守治疗得到改善,而不需要进一步有创治疗.女性及行冠状静脉窦消融是术后出现单纯心包积液的独立危险因素,房颤射频消融时应谨慎对待该部位的消融,以减少术后心包积液的发生.  相似文献   
82.
患者男性,67岁,因活动后气急、胸闷2年入院。入院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心房颤动,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心功能Ⅲ~Ⅳ级。消融房室结后行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CRT)。术后3个月随访心功能明显好转。随访后第10天因心力衰竭加重再次就诊时发现左室不能起搏,最终发现第1次随访时误将左室电极极性由单极程控为双极,遂将左室电极重新程控回单极后左室起搏功能恢复正常,患者心功能迅速改善。提示:CRT术后程控随访要认真仔细,避免误程控。  相似文献   
83.
目的本研究旨在用一种新的超声心动图技术一组织追踪法评价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发育不良的心肌运动位移,评估该技术的诊断价值。 方法采用GE Vivid7研究11例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发育不良患者的心肌组织多普勒显像及组织追踪法测值。 结果在11例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发育不良患者中,7例患者右室心尖部局部变薄,膨出,活动减弱至矛盾运动(其中3例为家族性的),4例患者右室流出道局部变薄、膨出,活动消失至矛盾运动。病变节段的室壁运动速度、室壁运动位移明显低于正常节段。 结论组织追踪法测量收缩期右室壁各节段向心尖方向的运动位移为临床提供了一种简单、快速和无创伤的方法评价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发育不良。  相似文献   
84.
目的 运用超声心动图评价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factor,G CSF)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对大鼠心肌梗死(心梗)后左室重构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40只雄性SD大鼠 随机分成G CSF治疗组(16只)、对照组(16只)和假手术组(8只)。治疗组及对照组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左 前降支,造成大鼠急性前壁心梗。假手术组仅单纯开胸。心梗后6h起治疗组给予皮下注射G CSF150 μg·kg-1·d-1共5d,其余两组给予生理盐水。心梗前、心梗后1d、2周及6周运用超声心动图评价左室 形态及心功能变化。心梗后6周处死大鼠,取出心脏,测量并比较治疗组及对照组的心肌瘢痕指数。结果 心肌梗死后6周,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和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Ds)明显减 小[LVDd(0.72±0.03)cm对(0.83±0.02)cm,P=0.006;LVDs(0.34±0.03)cm对(0.55±0.03)cm, P<0.001];左室射血分数(LVEF)、缩短分数(FS)则显著增高[LVEF(87.6±2.9)%对(62.5±2.5)%; FS(52.7±2.4)%对(30.6±2.0)%,P均<0.001];Tei指数则明显降低(0.23±0.06对0.44±0.05,P =0.009)。心梗后6周治疗组的瘢痕指数亦较对照组明显降低[(37.3±11.0)%对(51.9±11.5)%,P< 0.05]。结论 G CSF动员自身骨髓干细胞减轻左室重构,改善心功能。超声心动图可  相似文献   
85.
目的 评价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在诊断室间隔缺损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 24例先天性室间隔缺损患者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观察其缺损的解剖特征及其伴发心血管畸形,其结果与手术或导管封堵术中观察结果比较。 结果 实时三维成像能从多个切面清晰显示室间隔缺损的解剖部位、大小、毗邻关系以及伴随畸形,其结果与手术或导管观察结果一致。 结论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能准确反映室间隔缺损的空间结构及毗邻关系,并可准确定量测量缺损内径,对开展室间隔缺损(VSD)手术或导管封堵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6.
二次谐波显像在心脏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应用二次谐波显像技术补充常规基波显像,可将因透声条件较差、肿瘤密度甚低致遗漏的肿瘤清晰显示,以提高心脏肿瘤超声诊断能力。方法:临床有肿瘤病史或主诉有胸痛、胸闷患者20例,在常规基波显像之后再补充二次谐波显像。采用Philips Sonos 5500型多功能彩色超声仪,探头频率为2—4MHz,该仪器带有二次谐波显像功能。结果:二次谐波显像技术能够在10%的常规二维超声图像不佳的患者中获得满意的图像,清晰显示肿瘤。结论:二次谐波显像技术能够提高心脏肿瘤的诊断串,是常规二维超声心动图不可缺少的补充。  相似文献   
87.
FX miniRAIL球囊成形术治疗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采用血管腔内超声 (IVUS)研究经皮冠状动脉 (冠脉 )内FXminiRAILTM球囊成形术 (FXBA)治疗冠脉支架内再狭窄 (ISR)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后单支ISR >70 %的病人 171例 (男性 12 4例 ,女性 4 7例 ,年龄 6 1± 11岁 ) ,分为FXBA组 (n =10 6 )和普通球囊成形术 (PTCA)组 (n =6 5 )。所有病例术前、术后即刻以及术后随访期行定量冠脉造影 (QCA)及IVUS。QCA分析病变长度 ,最小管腔直径 (MLD) ,参照管腔直径 (RLD)和管腔直径狭窄百分比 (DS) ;IVUS分析血管总横截面积 (TVA) ,外弹力膜内横截面积 (EEMA) ,支架横截面积 (SA) ,最小管腔横截面积 (MLA) ,支架内的再狭窄面积(RA)。随访靶血管再次成形率 (TVR)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MACE)发生率。结果 :FXBA治疗ISR和PTCA一样易于操作 ,两组的操作成功率均为 10 0 %。IVUS显示FXBA组治疗ISR后即刻管腔面积的获得大于PTCA组 (5 .4 3± 0 .6 3mm2 对4 .92± 0 .4 6mm2 ,P <0 .0 5 ) ,而随访期 (平均随访时间 5 .4± 1.6个月 )管腔面积的丢失则小于PTCA组 (0 .5 1± 0 .2 1mm2 对0 .91± 0 .2 3mm2 ,P <0 .0 5 ) ;两组术后即刻SA均较术前增加。随访期FXBA组的ISR复发率 (2 1.1%± 7.6 % )明显低于PT CA组 (38.3%± 4 .3% ) ,P <0 .0 0 1;FXBA  相似文献   
88.
三维与经食管超声在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通过实用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与经胸二维超声心动图(2DE)、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的比较来初步探讨实时RT-3DE作为无创的监测手段在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ASD)介入治疗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9.
常规的心脏再同步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CRT)是通过将右心房、右心室和左心室导线分别放置在右心耳、右心室心尖部(或问隔部)及心脏后或侧后静脉内来实现的。新近左心室双部位起搏(dualsite left ventficular pacing)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并开始应用于临床,国内尚罕见报道。现报道本中心植入的2例。  相似文献   
90.
经皮主动脉瓣植入术一例及其操作要点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一、病情简介 患者,男,75岁,因"反复胸闷乏力7年"人院.患者7年前起反复出现活动后胸闷、气促,偶伴有头晕,无黑朦晕厥.入院诊断为"重度主动脉瓣狭窄(老年退行性病变),NYHA 2级".入院体检:BP120/70 mm Hg,一般情况可,两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罗音,心界临界大小,HR 70次/分,律齐,主动脉瓣听诊区可闻及4/6级收缩期喷射样杂音,腹部(一),四肢外周动脉搏动正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