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5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15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27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55篇
内科学   110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3篇
外科学   42篇
综合类   103篇
预防医学   30篇
药学   57篇
  2篇
中国医学   49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41.
目的:对重复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对我院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间接受重复灌肠治疗的80例小儿肠套叠患者回顾性分析,此基础上通过分析统计,衡量重复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本次研究的80例患者中,治愈50例,有效21例,无效9例(后转入手术治疗),总有效率为88.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这80例患者的重复灌肠治疗间隔时间为20分钟至110分钟,重复灌肠的治疗平均次数为2次。结论:重复灌肠在治疗小儿肠套叠的过程中有良好的应用效果,这种治疗方法相对来说是比较安全和有效的,因此可以进行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42.
目的:探讨外周静脉镇痛泵在子宫肌瘤介入治疗中的止疼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行子宫动脉栓塞术的子宫肌瘤患者16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采用静脉自控镇痛泵)和对照组(患者自觉疼痛时给予镇痛药物),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术后48 h镇痛效果,舒适程度、镇静状态评分、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以及不良反应等。结果观察组镇痛有效率为84.5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0.51%,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33.912,P<0.05)。观察组患者舒适程度评分和镇静状态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9.057、6.176,均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天数均显著短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5.663、-5.776,均P<0.05)。两组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皮肤瘙痒,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0.387,P>0.05)。结论外周静脉镇痛泵能有效缓解子宫肌瘤介入手术术后疼痛症状,且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43.
目的建立HPLC-MS/MS法测定人血浆中氢吗啡酮-3-葡萄糖苷酸的质量浓度。方法用固相萃取法处理血浆,色谱柱:XTerra MS C18柱(2.1 mm×50 mm,5μm),流动相:95%乙腈-5 mmol·L-1碳酸氢铵,梯度洗脱,流速:0.3 mL·min-1,柱温:20℃,用正离子扫描,多反应监测方式测定样品中药物的质量浓度。考察该方法的专属性、标准曲线与定量下限、精密度及回收率、基质效应和稳定性。结果血浆样品中,氢吗啡酮-3-葡萄糖苷酸在0.5100.0 ng·mL-1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5),定量下限为0.5ng·mL-1。血样日内与日间RSD均<15%,平均回收率>60%,且稳定性均较好。结论本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准确、特异性强,适用于测定人血浆中氢吗啡酮-3-葡萄糖苷酸的浓度。  相似文献   
444.
目的:建立复方去煤液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方法:按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的规定,采用常规法、培养基稀释法和薄膜过滤法进行复方去煤液微生物限度检查的方法学验证。结果:复方去煤液对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采用培养基稀释法和薄膜过滤法可有效地消除复方去煤液的抑菌活性。结论:用培养基稀释法和薄膜过滤法进行复方去煤液的微生物限度检查,可以客观地反映复方去煤液中微生物的污染状况,以达到检测目的。  相似文献   
445.
目的了解钠通道亚型特异性抗体——抗Nav1.5抗体对豚鼠心室肌细胞钠电流的影响。方法用急性酶解法获得成年豚鼠单个心室肌细胞,并行随机分组,各组分别给予不同稀释浓度的抗体(15μg/ml)(室温下)处理10min:(1)1:100抗体稀释组给予0.15μg/ml抗体处理;(2)1:50抗体稀释组给予0.30μg/ml抗体处理;(3)1:25抗体稀释组给予0.60μg/ml抗体处理;(4)对照组(未给予抗体处理)。而后分别进行全细胞膜片钳实验测定钠电流并计算电流密度。数据采用one-way方差分析及SNK检验、Dunnett检验。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三个抗体处理组(抗体浓度分别为0.15、0.30和0.60μg/ml)的,INa峰值从对照组的(0.026296±0.004436)nA/pF分别降至(0.01841±0.007161)nA/pF(P〈0.01,n=10)、(0.013484±0.002933)nA/pF(P〈0.01,n=9)和(0.012738±0.004554)nA/pF(P〈0.01,n=8),并使INa的I-V曲线上移,激活电位、峰电位和翻转电位无明显改变。三个不同浓度抗体处理组之间的电流密度虽有差异,但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Nav1.5抗体可抑制心室肌细胞钠电流,但无浓度依赖性。  相似文献   
446.
肌钙蛋白I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血清肌钙蛋白Ⅰ(TnⅠ)与冠脉病变稳定性,程度及范围的关系。方法 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和临床表现,将256例患者分别进行分组,并比较他们的血清TnI水平。结果:(1)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TnI水平高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0.01):(2)冠状动脉梗阻组患者血清TnI较冠状动脉狭窄患者高(P<0.01);(3)支病变组患者的血清TnI明显高于单支病变组患者(P<0.01)。结论 血清TnI水平与冠状病变稳定性,程度及范围相关,对冠心病的预后判断可能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447.
两周康复程序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康复治疗中的可行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索两周康复程序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康复治疗的可行性.方法根据个体化及活动量循序递增的原则,对42例无严重并发症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2周康复程序的康复治疗,包括饮食指导、戒烟、适量运动及处理应激的训练等.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2周康复程序的治疗,门诊随访1~5个月,所有患者均能生活自理,半数以上的患者能坚持参加步行锻炼和家务劳动.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康复治疗的2周康复程序是切实可行和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448.
<正> 心室晚电位(Ventricular late potentials,VLP)与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恶性心律失常的关系已见诸多报道。而应用信号平均心电图(Signal averag electrocardiogram,SAECG)技术检测房性心律失常报道甚少。为了评价SAECG技术预测患者发生心房颤动的价值,作者对正常人、有阵发性心房颤动史者进行了SAECG的检测,初步探讨SAECG的心房波时限与心房颤动的关系。 1.对象:正常组33例,男18例,女15例,年龄15~65(平均43.7±12.8)岁,经病史、体检、心电图、X线以及心脏超声等检查证实无心脏扩大和其他明显器质性疾病与房性心律失常。阵发性心房颤动组19例,男13例,女6例,年龄28~69(平均49.7±12.0)岁,都有心电图证实其阵发性心房颤动史,X线、心脏超声排除有心脏扩大,于窦性心律时进行SAECG检测。 2.SAECG的记录方法及测量指标:采用美国  相似文献   
449.
血浆脂蛋白(a)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血浆脂蛋白 (a) [LP(a) ]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范围及稳定性的关系。方法 测定 2 5 6例冠脉造影患者的LP(a)、血浆总胆固醇 (TC)、甘油三酯 (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C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C)的血浆浓度。结果  ( 1)患者冠状动脉病变范围越大、程度越重 ,其血浆LP(a)水平越高 (P <0 .0 1) ;( 2 )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浆LP(a)水平高于稳定性心绞痛患者 (P <0 .0 1) ;( 3)血浆LP(a)水平与其它血脂没有相关性。结论 LP(a)与冠脉粥样病变的范围、程度及稳定性相关 ,对冠心病的诊断和预后判断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450.
目的研究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1)基因Leu125Val(C/G)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的遗传背景,探讨PECAM-1基因多态性与湖北地区汉族人冠心病患者的关系。方法选择1 325例湖北地区汉族人为研究对象,分为冠心病组(600例)和正常对照组(725例),采用PCR-RFLP方法检测空腹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血压、身高、体重及腰围(WC)等临床参数,并计算体重指数(BMI)。结果冠心病组PECAM-1基因GG基因型频率(42.0%)高于正常对照组(20.3%,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冠心病组G等位基因频率(60.6%)明显升高,而C等位基因频率(39.4%)明显降低,冠心病组G等位基因型携带者TC、TG、LDL、收缩压水平显著高于C等位基因型携带者(P<0.05),但HDL水平低。冠心病组PECAM-1基因Leu125Val(C/G)多态性与WC、BMI、舒张压和体重无关。结论PECAM-1基因Leu125Val(C/G)多态现象与湖北地区汉族人冠心病有关,可能是冠心病遗传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