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85篇
综合类   65篇
预防医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肱骨外科颈骨折的治疗,应用闭合复位,患肢胸侧壁外固定已取得满意效果。在部分病例由于闭合复位不成功,或拖延日久而失去闭合复位机会,仍需进行手术复位。对此类病例自1966年9月至1983年3月为止共收治21例,现将治疗情况简介如下。一般资料 21例中男12例,女9例。年龄最小6岁,最大18岁,平均年龄13.2岁。其中12~16岁14例,占全组病例的2/3。受伤时的姿势,肩着地者12例,肘部着地者2例,手掌着地者2例,不清楚者5例。全组病例均为  相似文献   
32.
脊柱包虫病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脊柱包虫病的临床特点,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7月至2003年10月诊治的14例脊柱包虫病患者,男5例,女9例;年龄5~23岁,平均25.8岁.患者均有牧区生活史,病程为4~120个月,平均26.7个月.除行常规检查外所有患者均拍摄X线片,8例行CT扫描,13例行MR检查,8例行免疫血清学检查.病变多累及胸椎,占35.8%,其次为腰椎和腰骶椎,分别为21.4%和28.6%,颈椎较少见.根据Dew分类,包虫累及髓外硬膜内1例,椎管内硬膜外2例,脊椎7例,椎旁1例,其余3例累及硬膜外周围组织.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并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脊柱包虫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病变部位的肿胀、疼痛或放射痛,后逐渐发展为脊髓神经损害.X线检查缺乏特征性,仅表现为局部不规则骨质破坏,可伴边缘硬化或钙化.CT主要表现为多个大小不等的囊状低密度缺损.MRI示病变呈多囊性生长,T1加权像上囊壁与囊内容物均呈低信号,T2加权像上囊壁呈低信号,囊内容物呈高信号,簇集呈“葡萄串样”;合并感染时,T1加权像和T2加权像信号均增强.8例行包虫三项检查的患者中7例阳性,其中3例接受包虫八项检查,均为阳性.组织病理学检查均为细粒棘球绦虫.结论MRI是诊断脊柱包虫病最敏感的方法,在确定病变部位和范围上具重要作用;CT和免疫血清学检查有助于包虫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是防止误诊的关键.  相似文献   
33.
脊髓造影CT扫描诊断颈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沈宁江  欧阳甲 《中华骨科杂志》1991,11(2):92-94,I001
  相似文献   
34.
锁骨骨折和肩锁关节脱位是临床上常见的外伤,过去采用的克氏针内固定法,常发生克氏针滑脱、针眼感染或肩锁关节再脱位。1992~1995年,我们改用带螺纹克氏针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和肩锁关节脱位44例,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锁骨骨折...  相似文献   
35.
目的:通过动态MRI测量,观察颈椎病患者的颈椎管内容、椎体及椎间盘的动态变化对过伸颈椎损伤发生中的意义。方法:对31例不同程度颈椎退行性变患者中立位MRI扫描后,再行过屈、过伸位扫描。测量三位置下C3-7各节段脊髓、硬膜囊中矢径、硬膜囊前间隙及椎管、椎体矢径,进行统计学处理后分析其动态变化。结果:高位颈椎(C4以上)脊髓、硬膜囊中失径在三位置下差异无显著性意义。C3-7以下则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或P&;lt;0.01),椎体水平三位置中测得中矢径数值大小排列为:过伸位&;gt;中立位&;gt;过屈位;在椎间隙水平。因退行性变、膨出或突出椎间盘及黄韧带的影响则相反为:过屈&;gt;中立&;gt;过伸,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本组有14例颈椎管狭窄其椎管、椎体比值&;lt;0.75,占45.16%(14/31)。结论:过伸位时颈脊髓和硬膜囊直径变粗,加上退行性变膨出或突出椎间盘和后方折叠内陷黄韧带致椎管容积相对狭窄加重,是过伸性颈椎损伤产生的机制所在,且常发生于下颈椎。对发育性颈椎管狭窄者更易患过伸性损伤。  相似文献   
36.
目的:评估K-Rod脊柱动态稳定系统治疗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应用K-Rod脊柱动态稳定系统治疗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20例,男8例,女12例;年龄31~65岁,平均45.4岁;病程9个月~6.25年,平均3.8年。所有患者术前有腰腿痛病史,其中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10例,腰椎管狭窄症7例,腰椎滑脱3例(Ⅰ度滑脱2例,Ⅱ度滑脱1例),所有病例的责任节段为单节段,并且责任间隙的相邻椎间盘至少有1节已经出现明显退变。进行手术解除神经压迫及植入K-Rod脊柱后路动态稳定系统(其中责任间隙行椎间融合,退变邻椎行动态稳定).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矫形外科协会关于下腰痛的评分标准(JOA)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临床疗效;通过影像学资料对退变邻椎节段活动度(ROM)、椎间盘高度及椎间盘信号(根据改良Pfirrmann分级系统)进行评估。结果:全部患者获得1年以上随访,术前症状均明显缓解,腰腿痛VAS、JOA及ODI术前与术后1周、术后1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影像学检查见责任节段均已融合,未见内植物松动、移位及断裂。术后相邻椎间盘的ROM有所减少(p<0.05).相邻退变椎间盘的高度术后1年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25个相邻椎间盘应用改良Pfirrmann分级系统进行分级并对比,术后1年共有8个(32%)椎间盘在评级中有所好转,15个(60%)椎间盘在评级中无变化,2个(8%)椎间盘在评级中退变加重。结论:应用腰椎融合辅以邻近节段动态固定的K-Rod脊柱动态稳定系统治疗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可以取得良好的近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7.
椎弓根内固定并后外侧融合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症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并后外侧融合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98例经非手术治疗无效的老年(〉60岁)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全椎板切除减压,植入椎弓根螺钉,并行后外侧融合。结果98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5~60个月。根据Nakai标准:优72例,良21例,可5例。结论老年腰椎管狭窄常伴有不稳及关节突增生内聚,在充分减压的基础上,行椎弓根钉内固定并后外侧融合,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不同病理形态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手术方式与手术技巧及术中如何保护椎动脉。方法: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2665岁,平均54岁;病程6个月10年,平均3·5年。32例患者临床表现均有眩晕、旋颈试验阳性或猝倒、头痛、头晕、恶心、呕吐;27例视力、记忆力减退,10例伴有脊髓症状,8例伴有神经根症状,3例伴有脊髓和神经根症状。X线片示钩椎关节横向增生30例,颈椎失稳2例,椎间孔狭小8例。均行X线、CT、MRI、MRA检查,据不同病理形态及椎动脉受累的影像学特点选用了7种手术方式治疗,其中横突孔切开椎动脉减压术2例,钩椎关节切除术2例,钩椎关节切除及横突孔切开椎动脉减压术3例,椎间植骨融合术2例,钩椎关节切除及椎间孔扩大术8例,前路减压及钩椎关节切除、植骨融合术12例,横突孔切开、钩椎关节切除、颈椎椎体次全切除术3例。结果:全部手术顺利完成并经12年随访,依据疗效标准,优22例,良8例,可2例,总优良率93·8%。术中2例误伤椎动脉,其中1例行缝扎,另1例骨块外包明胶海绵填塞压迫止血,未见明显椎动脉缺血症状。结论:对不同病因的椎动脉型颈椎病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均能取得满意疗效。术中使用显微手术环钻,环钻直径1·31·4cm,术中要注意安全区解剖标志才能不误伤椎动脉。  相似文献   
39.
0引言 腰椎间盘突出症伴侧隐窝狭窄症目前最有效的方法依然是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及神经根通道减压清理术. 如何减少创伤,保持脊柱稳定,尽快康复,以最少的并发症和最低的经济负担,获得优良的中远期疗效一直是脊柱外科的目标[1-3]. 2000-09/2004-03我院开展显微内窥镜椎间盘切除(MED)手术375例,其中120例有椎间盘突出伴侧隐窝狭窄,进行椎间盘摘除及神经根通道清理术. 现将随访到的98例作一短中期疗效的总结报道.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索椎动脉单侧狭窄健侧椎动脉代偿时的MRA直径。方法测量椎动脉MRA,分两组(1)正常组50例。(2)椎动脉型颈椎病组26例,26例患者中筛选出13例单侧狭窄直径小于1.6mm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并做了统计学检验。结果椎动脉型颈椎病健侧与正常人椎动脉直径比较,健侧直径明显大于正常人椎动脉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健侧椎动脉出现了代偿,MRA表现为椎动脉直径增宽,椎动脉血流丰富。结论当头颈不运动时,一侧椎动脉严重狭窄闭塞后健侧椎动脉可出现代偿,缓解椎-基底动脉血供的不足;但并不能代偿头颈运动不慎时狭窄侧椎-基底动脉系的缺血,而由此引起椎动脉型颈椎病症状的发作。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病因复杂多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