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经颈前路减压,切除或漂浮骨化组织,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方法:29例后纵韧化症,连续型19例,混合型7例,阶段型3例,经颈前路环锯加微型钻方法切除骨化后纵韧带(21例)或使骨化韧带漂浮(8例),年龄48-69岁,平均54岁,随访3-5年半,平均3年8个月,结果:术前JOA评分2-11分,平均5.76分。术后2周平均9.60分,术后1年平均13.32分;漂浮法组改善率达72.26%;切除组改善率达75.68%,平均改善率达74.68%,结论:颈前路手术可切除或漂浮骨化组织,达到减压、植骨稳定的目的,手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壳聚糖(chitosan, CS)是一种天然高分子材料,因其生物学特性大量应用于骨感染的临床治疗中。CS材料可以单独制成缓释材料、可注射型温敏凝胶,与其他相容性材料结合形成复合材料实现局部给药或诱导骨再生的功效。本文综述了CS材料在慢性骨髓炎及骨再生修复中的一些应用进展。例如,一些新的制备方式:接枝共聚、超临界发泡技术、冻干法与水乳化法结合、与3D打印技术结合等;或负载一些其他药物实现更好的效果:辛伐他汀、消散素D1、BMP9等。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技术,针对椎间盘退行性变特定表达基因预测有效成分、分析通路,探索"疾病-靶点-分子-药物-组方"的新思路。方法:通过查阅文献获取椎间盘退行性变中特异表达的基因以确定靶点,利用KEGG、GOEAST数据库结合Cytoscape软件实现GO分析、蛋白互作分析及其可视化,采用Connectivity Map数据库预测有效化合物,通过TCMSP、TCMID数据库筛选出中药包含且OB≥30%、DL≥0. 18的化合物,运用反向匹配找到对应的中药成为组方候选药物,寻求新的组方可能。结果:利用椎间盘退行性变中特异表达的12个基因,获得了16个化学分子并对应到180多味候选中药,根据预计有效性评分进行了排名,并从古籍及临床应用记录中得到佐证,提示了其作为组方依据的可能性。结论: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探索中医药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为下一步分子、动物甚至临床验证实验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5.
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发展,制备可降解且低毒性的水凝胶材料逐渐成为治愈骨缺损的研究热点。壳聚糖与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以及有利于成骨分化等优点,制成的水凝胶在治愈骨缺损方面展现出很好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综述了壳聚糖与氧化石墨烯及其复合水凝胶材料在骨缺损中的应用,包括壳聚糖与氧化石墨烯水凝胶和其与金属离子、无机材料组成的三相复合物在骨缺损和骨感染中的应用,还可以包载一些抗炎、抗菌的药物以及一些生长因子,例如:万古霉素、辛伐他汀、BMP-2等,为骨缺损和骨修复的治疗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背景:体内外研究都已证实骨形态发生蛋白具有调节成骨细胞和成软骨细胞的分化、诱导异位骨形成、促进骨折愈合、控制哺乳动物骨骼不同形态特征形成的功能。目的:使用含有骨形态发生蛋白2基因真核表达质粒的基因枪进行局部基因注射以治疗陈旧骨缺损。方法:72只新西兰大白兔建立陈旧兔桡骨中段骨缺损模型,按所截骨长度均分1.5 cm组、2.0 cm和2.5 cm组。各组又随机分为治疗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基因转染组)和对照组(自然愈合组)。于转染后1,3,8,9周拍摄X射线平片,1,3,8和9周取骨折间软组织行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Western blot检测,于1,3,8和9周时取标本大体观察,评价愈合情况。结果与结论:①大体标本观察发现治疗组骨痂生成量多于对照组。②治疗组转染后1,3,8,9周的Lane-Sandhu X射线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骨形态发生蛋白2浓度定量,各时间点治疗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浓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说明应用基因枪介导骨形态发生蛋白2基因局部转移治疗陈旧骨缺损效果明确。  相似文献   
7.
特发性脊柱侧凸King、Lenke和PUMC分型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特发性脊柱侧凸King、Lenke和PUMC分型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探讨影响分型一致性的主要原因.方法 应用无标记的X线片对56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的术前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和仰卧位Bending像进行测量并分型.两周后,打乱X线片排序再次测量并分型.所有x线片均不带与分型有关的任何测量标记.通过计算平均百分比确定分型一致率,应用Kappa值判定可信度和可重复性.结果 King分型具有中、高度的可信度和极好的可重复性.可信度平均65.8%(Kappa值0.542),可重复性平均82.6%(Kappa值0.767).King Ⅱ型和Ⅲ型侧凸判读是影响分型一致性最主要的原因.另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是King Ⅴ型的判读.Lenke分型的一致性较差,可信度平均47.0%(Kappa值0.402),可重复性平均50.0%(Kappa值0.438).各组成部分分别评价均有中、高度一致性.上胸弯是否为结构性以及矢状面修正型的判读是影响Lenke分型一致性的主要原因.PUMC分型有极好的一致性,可信度平均87.8%(Kappa值0.757),可重复性平均92.9%(Kappa值0.958).各亚型具有中、高度的一致性,可信度平均70.2%(Kappa值0.629),可重复性平均74.1%(Kappa值0.674).侧凸的限定以及Cobb角的测量误差是影响PUMC分型一致性的重要原因.结论 King分型和PUMC分型一致性高于Lenke分型.3种分型一致性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上胸弯判读,角度测量误差以及骶骨中线与侧凸顶点关系的判定是影响3种分型一致性的共同因素.  相似文献   
8.
脂肪瘤为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但发生于椎管内硬膜外的却很少见。我院曾于1995年5月~1997年5月收治4例。1典型病例例1,女性,61岁,双下肢渐进性麻木、无力3年,于3个月前出现双下肢运动功能丧失、感觉减退、便秘及小便失禁。入院查体:被动平卧体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化脓性颈脊椎炎手术治疗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0月~2008年2月,收治的原发性颈脊椎炎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效果.所有患者均无椎间盘手术病史,部分病例有局部封闭、针灸治疗史,所有病例均经过手术后病理证实.全部病例均因非手术治疗无效后行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并内固定术.术中病灶清除后局部应用抗生素,术后继续抗感染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颈部、上肢疼痛、神经系统损伤等症状明显缓解,体温正常.15例中仅有1例术后脓液细菌培养结果 提示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其余均为无菌生长.所有病例术后病理结果 均提示有中性粒细胞、浆细胞或巨噬细胞浸润,考虑炎性改变.随访5~24个月.平均11.6个月,均无复发.影像学检查示椎体序列良好,植骨节段均骨性融合,无内同定器松动、断裂.结论 MRI有利于化脓性颈脊椎炎早期诊断,但确诊需以病理为准,病灶彻底清除、植骨并加强内固定有利于治疗该疾病,但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0.
一期后路楔形截骨治疗青春期后严重先天性脊柱侧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介绍一期后路楔形截骨治疗青春期后严重的先天性脊柱畸形的安全操作及探讨其融合固定范围的选择.[方法]自2000年2月~2006年7月对16例青春期后严重的先天性脊柱侧弯采用一期后路楔形截骨内固定矫形.男10例,女6例;年龄16~29岁,平均21.4岁.其中单纯半椎体11例,半椎体合并对侧骨桥或肋骨融合5例,既往有脊柱矫正手术史者2例.术前脊柱侧凸Cobb' s角64°~108°,平均84.7°;脊柱后凸角28°~91°,平均52.6°;躯干偏移3~23.6 mm,平均15.4 mm.CT或MRI显示椎管内骨性分隔2例.[结果]手术时间平均231 min,术中出血平均1 400 ml.术后平均随访2年6个月.固定融合节段8~14个椎体,平均10.6个.侧凸Cobb' s角18°~47°,平均38.5°,平均矫正率54.5%;后凸Cobb' s角15°~40°,平均27.7°,平均矫正率47.4%;术后躯干偏移0~11.4 mm,平均为4.6 mm.侧、后凸和躯干偏移无明显矫正丢失.手术并发症包括术中椎弓根骨折2例;L1神经根损伤1例;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1例;术后切口渗液1例.[结论]采用一期后路楔形截骨内固定治疗青春期后严重的先天性脊柱侧弯是一个安全、可靠的方法,矫形效果满意,远期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