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0篇
  免费   121篇
  国内免费   81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7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117篇
口腔科学   11篇
临床医学   231篇
内科学   133篇
皮肤病学   12篇
神经病学   46篇
特种医学   77篇
外科学   147篇
综合类   534篇
预防医学   168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175篇
  1篇
中国医学   174篇
肿瘤学   80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51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82篇
  2013年   89篇
  2012年   121篇
  2011年   133篇
  2010年   137篇
  2009年   105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109篇
  2006年   106篇
  2005年   99篇
  2004年   93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60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52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78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01.
目的 建立B-myb mRNA表达量检测的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系统,检测肝细胞肝癌(HCC)中B-myb的表达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70例HCC患者癌组织、癌旁肝组织及18例正常肝组织中B-myb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B-myb mRNA在肝癌组织(0.0375±0.0168)及癌旁肝组织(0.0353±0.0128)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在正常肝组织(0.0265±0.0099)中的表达水平(P<0.05),而在肝癌组织及癌旁肝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myb在人肝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分期、肝外转移及术后复发明显有关,而与门静脉癌栓、肿瘤个数、肿瘤直径、血清AFP水平及分化程度无明显关系.结论 该方法克服了传统PCR只能定性检测而不能定量检测的缺点,为研究B-myb在HCC中的表达提供了定量方法.B-myb可能与肝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02.
海南省新生儿G6PD缺乏症筛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海南省新生儿G6PD缺乏症的发生率。方法对出生72h后的8069名新生儿(男婴4598人,女婴3471人)采集足跟血制作血滤纸干标本,采用荧光斑点定性试验测定G6PD活性,初筛阳性新生儿,召回采静脉血进行改良G6PD/6PGD比值法确诊。结果初筛G6PD缺乏阳性301人,其中男婴221人,女婴80人,G6PD缺陷初筛检出率分别为:3.73%(301/8069),4.81%(221/4598),2.30%(80/3471)。结论海南省新生儿G6PD缺乏症发生率较高,应在新生儿进行常规筛查,以预防G6PD缺乏而带来一系列疾病。  相似文献   
103.
近几年来我们采用自拟骨刺膏局部外敷治疗颈性眩晕70例。疗效显著,现介绍如下,供同道参考。一般资料本组70例患者中,男性43例,女性27例;年龄38~60岁。全部病例均经X线或CT检查确诊为颈椎增生,并排除其它原因引起的眩晕。治疗方法威灵仙60g,川乌30g,草乌30g,白芥子15g,乳香30g,没药30g。将上药研细未,加入适当的透皮促进剂,用醋调成糊状,涂敷在病变部位,每24小时更换1次,中间休息2小时,15天为1疗程。如患者眩晕、呕吐等症状明显,可临时对症治疗,并绝对卧床休息。治疗结果治疗标…  相似文献   
104.
细辛类药材挥发油薄层层析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给细辛类药材的鉴别提供依据,采用薄层层析法比较了细辛类药材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发现正品细辛地上部分与对应地下部分挥发油的薄层层析图谱仅稍有差异;汉城细辛挥发油的薄层层析图谱与北细辛相似,与华细辛区别较大;细辛类药材挥发油的薄层层析图谱在种内有较好的稳定性,种间差别明显。表明正品细辛地上部分与相应地下部分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组成相似;该方法可用于细辛类药材的种间鉴别。  相似文献   
105.
乙肝病毒和黄曲霉毒素B1在树鼩肝癌形成中的协同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动态观察乙肝病毒(HBV)和黄曲霉毒素B1(AFB1)在树鼩原发性肝细胞癌(HCC)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成年树鼩按不同处理分为四组:A-HBV+AFB1组;B-HBV组;C-AFB1组;D-空白对照组.整个实验期间,各组所有动物定期抽血及肝活检.实验于160周结束,处死所有动物.血及肝组织标本进行HBV感染标志及常规病理组织学等检测.结果:第一例HCC于实验99周时出现于A组.A、C组的HCC发生率分别为66.7%和30.0%;HCC的平均出现时间在A、C组分别为120.3±16.6周和153.3±5.8周(P<0.01).B、D组于实验结束时均无一例HCC发生,但动态观察中见B组的肝细胞增生结节不仅发生较早而且较多,其中一例于实验130周死亡时已有直径大至0.5cm的增生结节形成.结论:HBV作为独立的致肝癌因素时作用较弱,但HBV与AFB1有很强的协同致肝癌作用;在HCC的形成过程中可能存在着"病毒-化学协同机制".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探讨正品细辛与非正品细辛、细辛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及正品细辛间挥发油中主成分含量的差异,为建立中药细辛的质量评价体系提供资料。方法:首次用内标法对国产药用细辛12 个种共24 个样品挥发油中甲基丁香酚(methyleugenol)和黄樟醚(safrole) 的含量进行了气相色谱分析。结果与结论:正品细辛中甲基丁香酚和黄樟醚的含量远高于非正品细辛;正品细辛地下部分和地上部分挥发油中两种成分的含量差异不大;三种正品细辛的挥发油中甲基丁香酚的含量依次为汉城细辛> 北细辛> 华细辛,黄樟醚的含量依次为华细辛> 北细辛> 汉城细辛  相似文献   
107.
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occursathighfrequencyinSoutheastAsiaandSub-SaharanAfrica.ThemajorriskfactorsinvolvedinthedevelopmentoflivercancerintheseareasarehepatitisBvirus(HBV)andthefoodcontaminatedwithaflatoxinBI(AFBI).["'lAlthoughepidemiologicalevi...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探讨应用3.0 T磁共振动态增强(MRI-DCE)及扩散加权成像(DWI)诊断浸润性乳腺癌腋窝淋巴结(ALN)转移的价值。方法我院收治的143例早期浸润性乳腺癌患者,均接受MRI-DCE及DWI评估ALN转移情况,分析两者在ALN转移中诊断价值。结果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MRI-DCE联合DWI诊断ALN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59%、96.23%、89.74%与98.08%;ALN转移与无ALN转移患者边界、早期强化模式、DWI信号、长径、短径、早期强化率、最大强化率、皮质厚度、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等MRI表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WI高信号、短径及ADC值是ALN转移的影响因素(P<0.05);DWI信号、短径及ADC值诊断ALN转移曲线下面积(AUC)为0.619、0.745、0.734,各指标联合诊断ALN转移AUC值为0.835。结论3.0 T MR动态增强及扩散加权成像可以有效检出早期浸润性乳腺癌ALN转移,测定DWI信号、短径及ADC值联合有助于提高患者ALN转移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9.
目的:了解味盲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不同群体中的分布,从而为人种学及人类群体遗传学提供基本数据,并用于研究某些疾病。方法:本文是运用阈值法研究满、汉、回三民族人的尝味能力,并计算了味盲者和尝味者的基因频率。结果:三民族味盲基因频率分别为:满族:0.4588.汉族:0.2845回族:0.4431。结论:满、汉、回三民族人对PTC尝味能力在统计学上存在显著差异,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基因库。  相似文献   
110.
呼增吉  李海  杨春  杨银学 《广东医学》2008,29(8):1390-1391
[摘要] 目的 探讨双吻合器技术在高龄低位直肠癌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距肛缘7cm内高龄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年龄75~88岁,其中距肛缘3cm~5cm9例,5.1~7cm23例。结果 全组无吻合口瘘及狭窄。切口感染8例、肺部感染12例、排尿困难7例。结论 高龄低位直肠癌患者应用双吻合器技术保肛是安全的,并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