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9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59篇
综合类   7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CT引导下穿刺活检术在骨疾患诊断中的应用和准确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CT引导下经皮骨组织穿刺活检术的实用性和对疾病诊治的意义。[方法]对CT引导下骨组织穿刺活检术137例进行总结分析。[结果]病灶刺中率100%,穿刺活检病理结果122例获得明确诊断,15例诊断不明确或误诊。穿刺活检总的诊断准确率89.0%,其中转移癌、原发恶性肿瘤和良性病变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5.8%、85.7%和85.1%。[结论]CT引导下经皮骨组织穿刺活检术,创伤小、诊断准确率高、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诊断方法,对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单纯扇形足仅为5个跖骨头分离,临床症状多较轻微,并发外翻后,跖趾痛加重,不能长距离行走。我们将Castellana治疗外翻的方法,即第一、二跖骨头间捆绑术与囊、骨赘切除和第一跖趾关节囊成形联合应用于治疗扇形足外翻,经治患者5例9足,平均随访1年4月,全部结果优良。初步体会本方法具有操作简单、疗效可靠、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肾移植技术的全面开展,肾功能衰竭患者的寿命得到明显延长,生活质量也明显提高.病例数量的增加使得肾移植并发症日益突出.因为患者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和激素,所以缺血性股骨头坏死、骨质疏松等骨科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增高.文献报道的肾移植患者股骨头坏死的发生率在3%~41%,其中85%为双侧[1].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盐酸替利定口服液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平行对照方法,以盐酸吗啡片为对照药。144例手术后中、重度疼痛的患者分为2组,试验组(73例)口服替利定1支和安慰剂1片;对照组(71例):安慰剂1支和吗啡1片。58例癌性疼痛患者分为2组,试验组(26例)口服替利定每天2支×4次,同时口服安慰剂;对照组(32例)口服吗啡每天2片×4次,同时口服安慰剂,疗程均5天。以疼痛强度差(PID)作为镇痛效果主要疗效判定指标。结果术后与癌性的疼痛患者,试验组与对照组PID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药物不良反应主要有头晕、恶心、呕吐等。结论替利定可治疗各种手术后引起的急性中重度疼痛和慢性癌性疼痛,与吗啡相似,是一种强效、安全的镇痛药。  相似文献   
15.
背景:组织工程骨成骨功能终末细胞需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加以诱导或在体内以基因转染等技术加以诱导。目的:研究Ⅰ型胶原修饰的聚乳酸聚乙醇酸微球支架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黏附和成骨分化的能力。方法:制备聚乳酸聚乙醇酸微球支架,分离纯化雌性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将培养至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未经处理的聚乳酸聚乙醇酸微球及Ⅰ型胶原修饰的聚乳酸聚乙醇酸微球共同培养14d,观察细胞在不同支架表面的黏附生长。结果:扫描电镜及FDA-PI染色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在聚乳酸聚乙醇酸微球支架上生长,而与未修饰的聚乳酸聚乙醇酸微球相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更容易在Ⅰ型胶原修饰的聚乳酸聚乙醇酸微球上黏附增殖。Ⅰ型胶原修饰的聚乳酸聚乙醇酸微球有利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黏附、增殖,并且有一定诱导干细胞成骨分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背景:为了恢复关节的功能,移位的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常常需要切开复位内固定。老年人由于存在骨质疏松,实施内固定存在一定困难,而且容易出现伤口并发症。 目的:探讨老年移位的踝关节旋后外旋骨折手术治疗方式及内固定物的选择。 方法:选择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骨科收治的移位踝关节旋后外旋型骨折患者128例,其中单纯外踝骨折29例,双踝骨折52例,三踝骨折47例。外踝选用前外侧切口98例,后外侧切口30例;后侧防滑接骨板固定6例,加压螺钉与中和接骨板固定122例(其中1/3管状接骨板98例,锁定接骨板24例);内踝骨折均使用空心加压螺钉固定;后踝骨折通过后外侧切口复位固定24例。术后根据骨折稳定情况,选择是否使用石膏外固定。随访时,根据X射线平片评估骨折愈合情况,采用Olerud and Molander评分系统进行评定。 结果与结论:12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5个月,骨折均愈合。外踝伤口延迟愈合5例(4%),其中锁定接骨板固定者3例、1/3管状板2例,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无深部感染发生。骨折愈合后关节功能评分优55例,良61例,可10例,差2例,优良率91%。骨折愈合后,因局部不适取出内固定物31例,其中管状接骨板19例,锁定接骨板12例,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在取出的12例锁定接骨板中,2例(17%)发生螺钉与接骨板间的“冷焊接”。1例防滑接骨板固定后出现腓骨肌腱炎,保守治疗后疼痛缓解。提示针对老年人移位的踝关节旋后外旋型骨折,合理选用手术入路和内固定物有利于减少伤口的并发症,解剖复位和良好的内固定有利于骨折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旋转铰链型人工膝关节临床应用的适应证,评价中期的临床疗效,分析术后并发症的原因。[方法]回顾性研究1999~2007年间应用旋转铰链型膝关节假体进行的初次膝关节置换病例,共计34例42膝,平均随访时间6.4年(2.3~10.4年)。这些患者膝关节术前均合并有较为严重的膝内翻、膝外翻或屈曲挛缩畸形,存在不同程度的膝关节不稳定或骨缺损。术后采用HSS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评价临床效果。[结果] 1例术后发生人工关节周围迟发性感染;1例因外伤导致股骨假体近端的股骨干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后发生假体周围感染;3例术后复查X线提示有髌骨倾斜或半脱位。所有患者膝关节疼痛均得到明显缓解,行走及上下楼能力均得到明显改善。HSS评分从术前的40.5分增加到术后的89.0分。[结论]旋转铰链型膝关节除适用于人工关节翻修术,还可应用于合并有重度膝关节畸形,存在大量骨缺损或膝关节不稳定的关节炎患者的初次置换。严格选择适应证,准确的手术操作,应用该假体可以获得满意的中期临床疗效。但如果术后出现合并症,处理将比较困难。  相似文献   
18.
膝关节置换时股骨髓内定位对假体排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膝关节置换时股骨髓内定位杆进针点的位置对下肢力线造成的误差及其相关的影响殷素。方法 :选取行TACK膝关节置换的骨关节病患者 40例。术中股骨截骨髓内定位杆的进针点为股骨滑车中心。术前术后于 14英寸× 17英寸X线片测量膝关节的股胫角 (FTA)、股骨外侧角。并根据数学模型计算TACK置换后可能造成的最大误差。结果 :股骨解剖轴线一般与股骨内侧髁相交 ,距滑车中心平均 7mm ( 0~ 11mm) ,膝外翻者股骨解剖轴线偏离滑车中心更多。术后测量股骨假体外侧角为 80~ 90° ,内外翻误差 2°以内者占 70 % ,理论计算如果进针点位于滑车中心 ,会导致外翻误差增加。结论 :真正的髓内定位杆进针点应位于股骨解剖轴线上 ,进针点外移会导致股骨假体过度外翻。术前应在全长或 14英寸× 17英寸站立正位X线画出股骨解剖轴线 ,根据股骨轴线与股骨髁交点的实际位置进行髓内定位 ,可减小误差  相似文献   
19.
20.
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手术后并发症原因分析   总被引:44,自引:11,他引:33  
目的:探讨动力髋螺钉(DHS)和股骨近端髓内固定(Gamma钉、PFN)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产生手术后并发症的原因。方法:总结2000~2004年用DHS和髓内固定系统治疗的共94例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例,对6例出现手术后并发症病例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94例患者中6例出现术后并发症,并发症种类包括6类:术后股骨干骨折;内固定物股骨头颈内切割;髋内翻;股骨头坏死;头颈螺钉穿人髋关节;骨折不愈合。结论:内固定物选择不当是发生手术并发症的重要原因,而不稳定骨折、严重骨质疏松、骨折复位不良、头颈螺钉位置不良都将增加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