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8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61篇
基础医学   14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60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1篇
特种医学   21篇
外科学   533篇
综合类   86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19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79篇
  2007年   96篇
  2006年   88篇
  2005年   78篇
  2004年   69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值作为评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骨盆骨折患者二次手术时机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2月~2007年7月间33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骨盆骨折患者资料。首先行包括外固定支架及骨盆填塞等创伤控制技术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然后在重症监护室复苏并行二次手术。患者人院期间,主要记录其生命体征、二次手术时间间隔及期间血清CRP值。33例患者根据术后3d内CRP的最小值分成两组:A组24例,CRP最小值小于20mg/L;B组9例,CRP最小值大于20mg/L。结果33例患者平均创伤严重度评分为(20.30±3.25)分(16~27分),A、B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3,P=0.74)。其中25例患者合并四肢骨折,6例患者合并其他损伤。A组平均二次手术时间间隔为(10.42±3.68)d,B组为(9.00±2.92)d,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4,P=0.3100)。B组有4例患者在住院期间出现浅部感染,2例出现深部感染;A组2例患者出现浅部感染,无深部感染,两组间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前CRP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674,P〈0.05)。术前CRP水平与术后炎症情况呈相关性(r=0.79747,P〈0.05)。结论CRP可以作为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骨盆骨折二次手术时机选择及预后参考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02.
Zweymüller髋关节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维也纳Gersthof骨科医院Zweymiiller教授,是国际著名人工关节专家、非骨水泥型矩形柄的发明人.他于2006年8月22日应邀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人工关节置换国际学术交流会上作报告,介绍了SL-PLUS非骨水泥系统的设计理念、临床经验及其在翻修术中的应用,给与会者在髋关节生物固定方面以很好的启迪.  相似文献   
103.
后路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目的 观察后路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70例患者按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病种、髋关节功能配对分为两组进行前瞻性研究。35例小切口组,术前Harris评分52.21(24~76),35例标准后路手术组(简称标准组),术前Harris评分51.6(33~68)。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12h引流量、并发症、切口长度、疼痛评分、Harris评分等。结果 平均随访11.5个月(6~14个月)。两组手术时间相近。小切口组平均切口长9.0cm(7.0~12cm),标准组16cm(12—20c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小切口组平均出血500ml(270~700m1),29%(10/35)需输血,输血量约400ml,而标准组平均出血约950ml(600~1200m1),100%需输血,平均输血650ml,小切口组明显比标准组具有优势(P〈0.05);小切口组疼痛评分平均为4.8分,标准组为6.8分(P〈0.01)。术后6个月,小切口组Harris评分94.0(84~100),标准组Harris评分90.5(82~94)。结论 后路小切口微创技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疼痛小、恢复快的特点,可获得与常规后路手术相同的冶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4.
创伤后肘关节僵硬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报告手术松解和术后康复治疗外源性创伤后肘关节僵硬的方法和效果。方法自1999年12月~2002年2月,对14例肘关节僵硬进行手术松解,经内、外侧或联合入路,保留关节内侧副韧带的前束和外侧副韧带的尺束,彻底清除关节周围的异化骨,挛缩的次要韧带和关节囊,恢复肘关节活动度。术后配合康复理疗。结果随访6~25个月,平均14.2个月。患肘关节的活动范围术后较术前平均增加75°;术后平均最大伸展度为7.9°,平均最大屈曲度为110.7°。无1例发生伤口感染,术后关节不稳,明显疼痛等并发症。依据Mayo肘关节功能评定标准,术前关节功能良3例,中9例,差2例;术后关节功能优11例,良2例,差1例。结论对于外源性创伤后肘关节僵硬,适时手术松解及术后康复有利于关节活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5.
宋飒  苏琰  王烨明  沈继  罗从风  曾炳芳 《上海医学》2007,30(12):938-939,F0004
肩胛骨骨折(scapular fracture)相对少见,仅占全身骨折的0.5%~1.0%。Hardegger认为,肩胛骨骨折大部分可通过功能康复治疗而获得满意疗效,仅少数移位严重或累及肩盂关节的骨折才需手术治疗。近年来,随着对肩胛骨骨折认识的深入,以及内固定器械的发展,我们对不稳  相似文献   
106.
盲置法颈椎弓根螺钉置钉技术的简化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索一种安全、简便、有效的颈椎弓根螺钉置钉方法,便于临床的推广。方法应用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患者11例,共置钉64枚,平均年龄为36岁,其中10例为颈椎外伤,1例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连续型)。结果.平均随访16个月,最后随访时X线片显示骨融合良好,无内固定松动或断裂。术中出血量平均约500mL,每枚螺钉置钉所花时间平均约为3min,9例54枚螺钉术后行X线及CT扫描进行椎弓根螺钉位置评价,均置钉成功;2例10枚螺钉术后因经济因素仅行X线检查,螺钉位置良好,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在C3-7节段,“一点两垂直法”用于颈椎弓根螺钉的置钉既安全又简便,适用于临床推广,但在术前仍应进行个体化评估,排除手术的禁忌。  相似文献   
107.
屈肌腱断伤修复后的粘连一直是临床上治疗的难点,自1996年以来在屈肌腱断伤修复与肌腱粘连松解术中应用上海其胜生物制剂有限公司生产的透明质酸钠,预防肌腱的粘连,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8.
屈肌腱断伤修复后的粘连一直是临床上治疗的难点,自1996年以来在屈肌腱断伤修复与肌腱粘连松解术中应用上海其胜生物制剂有限公司生产的透明质酸钠,预防肌腱的粘连,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9.
小肠粘膜下层与雪旺细胞生物相容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猪小肠粘膜下层(SIS)与体外培养的鼠雪旺细胞(SCs)的生物相容性。方法在体外将分离培养的SD乳鼠SCs接种于制备好的猪SIS上进行复合培养,通过相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不同时间段SCs在SIS上的黏附、生长与增殖情况,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SCs分泌神经生长因子-β和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的情况。对照组为接种于未平铺SIS的孔中正常培养的SCs。结果培养3~5 d后,相差显微镜下见SIS边缘SCs较为密集,黏附良好,多呈长梭形生长;扫描电镜观察见SIS表面SCs增殖黏附良好,胞体突起显著,呈端对端连接或成束排列,细胞表面可见蛋白颗粒分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发现,SCs与SIS复合培养后,神经生长因子-β和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分泌良好,与对照组的SC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猪SIS与鼠SCs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有望用作支架,供SCs黏附生长,构建组织工程神经,用于修复周围神经缺损。  相似文献   
110.
Objective To evaluate effects of minimal invasive plating for treatment of mid-distal humeral shaft fractures.Methods From May 2004 to December 2007, 20 patients with isolated unilat-eral mid-distal third humeral shaft fractures were surgically treated with close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using a 4.5 mm dynamic compression plate which was anteriorly inserted through 2 small incisions on the anterior aspects of proximal and distal parts of the arm, away from the fracture site.The postoperative function of the radial nerve and the musculocutaneous nerve, the postoperative alignment of the main fragments on the anteroposterior radiographs, the bone healing time and muscle strength of biceps muscles were measured and recorded, Results Four patients complained of numbness at the area innervated by the lateral ante-braehial cutaneous nerve in the affected forearm after the surgery.No signs of iatrogenic radial nerve palsies occurred after the surgery.A completely normal alignment was achieved in 7 patients, but varus of 11° was found in 2 cases and varus of 2°, 3°, 4°, 5°, 6°, 7° and 10° in one each.Valgus deformity was noticed in 4 cases, and valgus of 3°, 4°, 6° and 7° in one each.The mean follow-up of 10.4 months for 19 patients re-vealed bony union of all the fractures.The average bone healing time was 13.4 weeks.At the latest follow-up, the biceps muscle strength of all the patients was 5 degrees.Hardwires were removed in 5 patients without any complications.Conclusions Minimally invasive anterior plating is a safe alternative osteosynthesis for mid-distal third humeral shaft fractures.However, this technique may interfere with the function of the lateral antebrachial cutaneous nerv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