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4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7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69篇
预防医学   25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19篇
中国医学   35篇
肿瘤学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11.
目的探讨霉酚酸(mycophenolic acid,MPA)对致耐受性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延长移植肾存活效应的影响。方法以BN、Lewis大鼠为肾移植供、受体;在供体DC培养过程中加入3种浓度MPA,以CTLA-4Ig基因转染DC使之成为表达CTLA-4Ig的致耐受DC;观察DC形态变化并检测受体脾细胞对上述DC的刺激反应。将未处理的致耐受DC以及0.05μmol/L MPA处理DC于肾移植前72h分别注入受体(组1、组2),注入供体DC的受体为组3,未注入DC的受体为对照(组4),观察受体血肌酐变化和移植肾存活时间。结果MPA组DC形态老化延缓,脾细胞对3种浓度MPA处理的DC刺激反应均显著低于对未经MPA处理致耐受DC的刺激反应;与对照相比,组1、组2移植肾存活时间显著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组2延长更为明显〔(81.1±14.6)d vs(8.9±0.8)d,P<0.001〕,组3存活时间显著缩短(5.3±0.6d,P<0.05)。术后45d后组2血肌酐水平明显低于组1。结论MPA预处理可降低致耐受DC的抗原提呈能力,提高其延长移植肾存活的效能。  相似文献   
112.
刘永亮  叶钢  方针强 《重庆医学》2008,37(8):842-844
目的原代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观察体外培养中MSCs的生物学特性及多向分化潜能。方法通过密度梯度离心联合贴壁培养法,体外分离、纯化、扩增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观察形态学特点,测绘传代MSCs生长曲线,检测细胞周期及表面标记,体外诱导MSCs向成骨细胞、成脂肪细胞分化并鉴定。结果原代及传代MSCs为长梭形成纤维细胞样细胞;生长曲线显示传代细胞具有类似的生长规律;流式细胞仪分析MSCs CD44表达阳性,CD45表达阴性;细胞周期分析显示87%以上细胞处于G0/G1期;经成骨细胞诱导,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阳性;经成脂肪细胞诱导,细胞内出现红染脂滴。结论通过密度梯度离心联合贴壁培养法可大量扩增、纯化MSCs,所获细胞具有高度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  相似文献   
113.
目的观察肢体缺血预处理对肾脏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IRI)能否产生保护作用,并通过肾功能、组织病理学等检测评估其效果。方法(1)建模:4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个组,假手术(S)组8只,缺血再灌注(IR)组和预处理(LIP)组各16只,后2个组兔采用右肾切除、左肾动静脉阻断1h开放法建立肾脏缺血再灌注模型,S组仅切除右肾,游离左肾动静脉但不阻断。(2)肢体缺血预处理方法:LIP组在阻断前,先以止血带在双下肢根部绑扎,阻断血流5min,完全开放10min,反复4次。(3)评估指标:对比各组兔在再灌注后8、24h和3、7d时肾功能、肾组织MDA含量和SOD活性以及组织病理学差异。结果LIP组再灌注后血清Scr和BUN升高幅度要明显低于IR组(P<0.05),在再灌注后3d内血Scr和BUN明显低于IR组(P<0.05);LIP组再灌注后24h内SOD活性和MDA含量的变化幅度明显低于IR组(P<0.05),且在各时间点SOD活性均明显高于IR组(P<0.05),MDA含量均明显低于IR组(P<0.05);LIP组光镜下病理改变轻于IR组。结论肢体缺血预处理能减轻肾脏缺血再灌注引起的组织病理改变,降低肾组织MDA含量并增加SOD活性,改善肾功能,对急性肾脏IRI起到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4.
目的探讨前列地尔能否促进肾移植患者术后康复。方法2003年1月至2006年8月,对298例肾移植受者术中及术后2周内每天静脉滴注前列地尔50μg,与同期内287例未使用前列地尔的肾移植受者进行对比,比较两组术后尿量、血肌酐(SCr)、肌酐清除率(Ccr)、血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B超下移植肾血流阻力指数以及两组肾功能恢复延迟(DGF)和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结果应用前列地尔的患者术后尿量和Ccr均明显大于对照组;高血压、ALT和(或)AST异常升高病例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SCr浓度、移植肾血流阻力指数亦明显低于对照组;前列地尔组DGF发生率为5.56%,显著低于对照组(10.10%)(P<0.01);两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0.41%、10.77%;P>0.05)。结论肾移植受者术中及术后早期应用前列地尔可促进移植肾功能的恢复,减少高血压和肝功能异常等常见的并发症。前列地尔对肾移植患者术后早期康复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5.
目的比较组织多普勒成像(tissue Doppler imaging,TDI)与脉冲多普勒(pulsed Doppler,PD)2种方法所获得的Tei指数对兔心肌梗死模型左心功能的应用价值,并与常规的左心收缩功能指标进行相关性研究。方法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法建立兔心肌梗死模型18只(模型组),10只正常兔作为对照组。M-型超声检测左心缩短分数(FS)和射血分数(EF)。将脉冲多普勒法得到的Tei指数(PD-Tei)和组织多普勒成像法得到的Tei指数(TDI-Tei)、EF及FS进行组间比较,并对模型组PD-Tei,TDI-Tei与FS和EF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比较正常组与模型组兔的左心Tei指数:PD-Tei(0.26&#177;0.12和0.42&#177;0.13)、TDI-Tei(0.44&#177;0.08和0.56&#177;0.14)、FS及EF值,P值均小于0.05,差异有十分显著的统计学意义。2种方法测得的Tei指数与FS、EF间均有线性相关关系,P〈0.01,其中TDI-Tei与FS、EF相关性更好。结论Tei指数能敏感且有效地评价心肌梗死兔的左心功能,且TDI法测得的Tei指数对左心功能的预测价值更大。  相似文献   
116.
目的探讨共刺激信号阻断剂PDL1基因修饰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对胰岛移植存活的影响。方法以BN、Lewis大鼠为胰岛移植供、受体;用PDL1(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基因重组腺病毒转染供、受体骨髓源性DC使之表达PDL1;将供、受体DC于胰岛移植前24h经股静脉分别注入受体(设为组1、组2),供、受体DC混合后注入受体(组3),注射生理盐水的为空白对照组(组4);观察各组糖尿病鼠高血糖改善情况及存活时间,术后第20天,MTT法检测受体脾细胞对供体及无关抗原刺激的反应。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组1和组3血糖维持正常时间和受体存活时间显著延长〔组1:(22.47±11.72)d和(41.25±12.98)d,P<0.01;组3:(37.67±14.71)d和(52.31±15.47)d,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2移植胰岛存活时间无延长〔(3.75±1.33)d与(7.33±1.97)d,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20天,组1、组3脾细胞对供体抗原刺激的反应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0.27±0.08和0.23±0.06与0.70±0.09,P<0.001),而对无关抗原刺激的反应与正常对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66±0.07和0.66±0.07与0.69±0.05,P>0.05)。结论PDL1基因修饰的供体DC可以明显延长大鼠移植胰岛的存活时间,而受体DC则无此作用,但两种DC联合应用可以使移植胰岛获得更长的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117.
张英晨  叶钢  方针强 《重庆医学》2006,35(24):2242-2245
目的探讨如何将人滋养层细胞促融合表位模拟肽构建成有效的避孕免疫原。方法选择人滋养层细胞促融合表位模拟肽与一种通用辅助T细胞表位(PADRE)作为骨架,设计、合成多抗原肽(MAP)多肽和线性嵌合肽两种结构免疫原,并分别与等量弗氏佐剂混悬后免疫雌性C57BL/6小鼠,观察体液免疫反应的特点。结果在小鼠的血清和子宫黏膜冲洗液中,MAP多肽均比线性嵌合肽诱发出更高的抗体滴度;同时,经免疫组化法特异性抗体可以特异识别滋养层细胞相关抗原表位。结论辅助T细胞表位引入及增加多肽免疫原结构复杂性可提高其免疫原性,显著增强免疫反应强度。在以模拟表位肽为基础肽苗设计中,MAP结构是一种较好的结构。  相似文献   
118.
目的 探讨异丙酚对肾缺血再灌注时IL-6、IL-8、TNF-α含量的影响及其对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72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n=24)、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异丙酚处理组(P组).后两组根据再灌注时间分为再灌注后1、4、24 h 3个亚组(n=8).P组阻断左肾动脉前5 min静脉注射异丙酚2.5 mg/kg,继以微量泵输注0.1%异丙酚10 mg·kg-1·h,持续15 min.S组和I/R组以等容积生理盐水取代异丙酚.观察血尿素氮(BUN)、肌酐(Cr)、血及肾组织中IL-6、IL-8、TNF-α的变化,取肾组织常规切片和HE染色,光镜观察.结果 P组再灌注后1 h血清IL-6、TNF-α及肾组织中TNF-α、4 h内血清及肾组织IL-8、24 h内肾组织IL-6、血BUN及Cr明显低于I/R组(P<0.05);光镜下P组的细胞结构尚完整,I/R组细胞损伤严重.结论 异丙酚抑制肾缺血再灌注时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从而减轻细胞因子介导的炎性损伤,具有肾IRI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9.
目的 探讨诊断超声联合微泡介导下经静脉移植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改善心肌缺血兔血流灌注的价值.方法 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法建立兔心肌缺血模型,分为对照组(组Ⅰ)、单纯静脉移植MSCs组(组Ⅱ)和超声+微泡+MSCs组(组Ⅲ).4周后行心肌超声造影(MCE)分析各组心肌缺血区血流灌注情况,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室功能,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心肌缺血区CD34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VEGF蛋白的表达并行定量分析.结果 MCE检测前壁的平均灰阶值组Ⅰ(51.86±11.75)与组Ⅱ(63.08±15.32)和组Ⅲ(70.42±12.2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32,0.000).左室短轴缩短率(FS)组Ⅰ[(19.28±2.84)%]与组Ⅱ[(26.29±2.93)%]和组Ⅲ[(30.43±4.09)%]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组Ⅱ和组Ⅲ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Ⅲ的射血分数(EF)为(61.5±5.8)%,与组Ⅰ[(42.6±5.0)%]和组Ⅱ[(55.6±4.7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双平面Simpson法EF值组Ⅲ[(48.6±3.96)%]与组Ⅰ[(34.64±4.59)%]和组Ⅱ[(41.78±4.2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CD34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各组均可见阳性血管着色,但组Ⅲ阳性血管最多,组Ⅱ次之,组Ⅰ最少.Western blotting VEGF/GAPDH定量分析显示,组Ⅲ表达(236.59±47.13)明显高于组Ⅱ(151.48±25.07,P<0.01)和组Ⅰ(89.43±20.43,P<0.01).结论 超声介导的微泡破坏与经静脉移植MSCs可有效改善心肌缺血兔的血流灌注及心功能.  相似文献   
120.
目的探讨肾移植受者尿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与远期肾功能的关系。方法对术后满1年、移植肾功能正常的患者进行3年以上的前瞻性观察,观察期内至少每6个月检测1次血和尿的Cr、TGFβ1,对肾功不全者明确是否为慢性移植物肾病(CAN)。3年后共有124例患者完成了全程随访,将其肾功能与3年前的尿TGFβ1浓度作相关性分析;将其中14例诊断为CAN的患者,比较其在肾移植1年时的血、尿TGFβ1等与其他非CAN患者有无差异。结果患者尿TGFβ1浓度与3年后的Cr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r=0.447,P<0.01);CAN与非CAN患者在肾移植1年时,尿TGFβ1相对浓度分别为(183.2±40.7)pg/mg和(278.0±32.9)pg/mg.Cr(P<0.01);血TGFβ1浓度分别为(31.4±4.7)ng/ml和(31.1±4.9)ng/ml(P>0.05)。结论TGFβ1可能在CAN的发生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CAN患者在肾功能异常前尿TGFβ1已显著升高,肾移植后早期检测尿TGFβ1对远期肾功能具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