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16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28篇
综合类   53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71.
目的 评价不同麻醉诱导期间输注晶体液乳酸林格氏液和胶体液羟乙基淀粉氯化钠注射液(万汶)对扩容效应的影响.方法 择期上腹部手术病人90例,ASA Ⅰ-Ⅱ,分为3组,Ⅰ组为硬膜外麻醉乳酸林格氏液组,Ⅱ组为全身麻醉乳酸林格氏液组,Ⅲ组为全身麻醉万汶组.麻醉诱导后扩容采用乳酸林格氏液20 mL/kg或万汶8.5 mL/kg恒速输注,30 min内输完;动态测定血红蛋白(Hb)及红细胞压积(Hct),并记录尿量和血流动力学变化,利用物质守恒定律评价扩容效应以及液体保留率和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性.结果 Ⅲ组的扩容效应、液体保留率均高于Ⅰ组和Ⅱ组(P<0.05),扩容后Ⅲ组的平均动脉压(MAP)稳定性优于Ⅰ组和Ⅱ组(P<0.05);而Ⅱ组的扩容效应、液体保留率高于Ⅰ组,MAP稳定性优于Ⅰ组(P<0.05).结论 全身麻醉可提高输注液体的扩容效应和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72.
目的 评价臂丛神经阻滞时神经刺激器诱发患者不同运动反应与桡神经阻滞效果的关系.方法 择期拟行手、腕或前臂手术患者120例,性别不限,ASA I或Ⅱ级,年龄18~60岁,随机分为2组(n=60),三点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周围神经刺激器引导下,采用1%利多卡因与0.33%罗哌卡因混合液注射于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分别为5、10 ml,I组和Ⅱ组分别诱发前臂外展或腕及手指外展时,采用上述混合液20 ml注射于桡神经周围,于注射完毕后5、10、15、20、25和30 min时采用针刺法评价肌皮神经、正中神经的感觉阻滞情况,桡神经近端和远端的感觉及运动阻滞情况.记录神经阻滞操作时间,记录桡神经定位次数,评价桡神经定位的难易程度.结果 与I组相比,Ⅱ组感觉完全阻滞成功率高,桡神经远端感觉及运动阻滞成功率高,神经阻滞操作时间长,桡神经定位困难程度高(P<0.05或0.01).结论 臂丛神经阻滞时,当神经刺激器诱发患者腕及手指外展较诱发前臂外展应用1%利多卡因与0.33%罗哌卡因混合液20 ml阻滞桡神经的效果更完善.  相似文献   
73.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复合舒芬太尼术后镇痛对经腹子宫切除术患者术后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行经腹子宫切除术的患者144例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2例,对照组给予舒芬太尼术后镇痛,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右美托咪定进行镇痛。对2组患者术前、术后第1夜、第2夜的睡眠效率、睡眠觉醒指数、主观睡眠质量、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疼痛评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术后6、24、48 h的VAS评分、镇静评分量表(richmond agitation-sedation scale,RASS)评分及舒芬太尼累积消耗量均低于同时间点的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第1夜及术后第2夜的N2、睡眠效率和睡眠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同时间点指标水平,而N1和觉醒指数均低于对照组同时间点指标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在手术后3 d内恶心、呕吐、呼吸抑制、排尿困难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给予舒芬太尼可抑制患者的疼痛感觉,复合应用右美托咪定其镇痛效果更佳,可进一步提高患者睡眠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4.
75.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与利多卡因联合使用对乳腺肿瘤切除患者术后疼痛和恶心呕吐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9月该院乳腺外科进行单纯乳腺肿瘤切除术的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持续静脉泵注利多卡因,观察组患者则先进行右美托咪定的静脉泵注,然后在手术过程中持续泵注利多卡因,对两组麻醉效果的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丙泊酚使用量、定向力的恢复时间、麻醉后恢复室停留时间、手术后6h的疼痛数字评分(NRS评分)、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的丙泊酚使用量、定向力的恢复时间和麻醉后恢复室停留时间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手术后6h的NRS评分和恶心呕吐发生情况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手术时间、拔管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乳腺肿瘤切除手术患者采用右美托咪定与利多卡因联合输注进行麻醉,比单纯使用利多卡因效果更好,可明显改善手术后疼痛,减少术后恶心呕吐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76.
韦雪梅  徐志新 《海南医学》2014,(18):2755-2756
目的观察臂丛神经阻滞后咪达唑仑复合芬太尼在手外伤中的镇静和遗忘作用。方法选取112例拟行单侧上肢手术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各56例。臂丛神经阻滞完全后于术前10 min联合组缓慢静脉推注咪达唑仑0.06 mg/kg+芬太尼1μg/kg;对照组仅给予缓慢静脉推注咪达唑仑0.06 mg/kg。观察两组患者的镇静、遗忘程度以及血压(B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结果联合组和对照组术中的改良警觉与镇静(OAA/S)评分分别为(1.8±0.3)分和(2.5±0.6)分,遗忘率分别为83.9%(47/56)和66.1%(37/56),体动发生率分别为5.4%(3/56)和26.8%(12/56),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给药前后的HR、SBP、DBP和SpO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给药后的HR、SBP和DBP均较各自给药前降低(P〈0.05),但均在正常界值范围内。结论咪达唑仑复合芬太尼对臂丛神经局部阻滞麻醉完全的上肢手术患者术中有良好的镇静和遗忘作用,且可以提高外周神经阻滞的麻醉质量。  相似文献   
77.
目的 探讨细粒棘球蚴(E.g.)囊液粗制抗原和B抗原(EgB)识别绵羊感染E.g.后及诱发过敏性休克期间特异性IgG和IgE抗体的特异性反应,并对抗原特性及分子量进行描述。 方法 制备E.g.囊液粗制抗原及EgB,应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经剖杀证实感染E.g.并诱发过敏性休克的20只绵羊血清特异性IgG和IgE抗体对两种抗原的抗体反应性,并对抗原特性和分子量进行描述。 结果 特异性IgE抗体与耐热、低分子量的EgB(8、12和16 kDa)抗原未见明显的反应条带,而与E.g.囊液粗制抗原在43 kDa处可见明显的反应条带。IgG抗体与E.g.囊液粗制抗原未见明显的反应条带,但与EgB抗原反应后在31、43和66.2 kDa处可见较为明显的反应条带。 结论 EgB可能不是特异性IgE抗体的特异性抗原,而是IgG抗体的特异性抗原。E.g.粗制囊液抗原中含有特异性IgE抗体的特异性抗原组分,其分子量大于43 kDa,可能是导致棘球蚴病患者过敏性休克的主要致敏原。  相似文献   
78.
目的 评价臂丛神经阻滞时神经刺激器诱发患者不同运动反应与桡神经阻滞效果的关系.方法 择期拟行手、腕或前臂手术患者120例,性别不限,ASA I或Ⅱ级,年龄18~60岁,随机分为2组(n=60),三点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周围神经刺激器引导下,采用1%利多卡因与0.33%罗哌卡因混合液注射于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分别为5、10 ml,I组和Ⅱ组分别诱发前臂外展或腕及手指外展时,采用上述混合液20 ml注射于桡神经周围,于注射完毕后5、10、15、20、25和30 min时采用针刺法评价肌皮神经、正中神经的感觉阻滞情况,桡神经近端和远端的感觉及运动阻滞情况.记录神经阻滞操作时间,记录桡神经定位次数,评价桡神经定位的难易程度.结果 与I组相比,Ⅱ组感觉完全阻滞成功率高,桡神经远端感觉及运动阻滞成功率高,神经阻滞操作时间长,桡神经定位困难程度高(P<0.05或0.01).结论 臂丛神经阻滞时,当神经刺激器诱发患者腕及手指外展较诱发前臂外展应用1%利多卡因与0.33%罗哌卡因混合液20 ml阻滞桡神经的效果更完善.  相似文献   
79.
目的 以细粒棘球蚴(Echinococcus granulosus,EG)感染绵羊并诱发过敏性休克动物模型为基础,观察休克期间电解质、血气的动态变化趋势,为其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人工感染EG绵羊15只,用EG囊液粗制抗原攻击发敏复制过敏性休克动物模型,分别于抗原攻击前后各时点,经右颈内动脉采血,测定电解质及血气各指标。结果 抗原攻击后3.5min血K+显著增高(P<0.01),30 min后降至基础值水平,其它电解质无显著变化;动脉氧分压(PaO2)在抗原攻击后即持续性降低(P<0.01),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在8 min时有显著升高(P<0.01),以后逐渐恢复,pH值明显下降;血细胞容积(Hct)及血红蛋白(Hb)在抗原攻击后3.5 min增高显著(P<0.05)。结论 EG诱发的过敏性休克电解质及血气变化剧烈,表现为明显的高血钾、酸中毒、PaO2的持续降低以及PaCO2的增高,且反应迅速,消退较快。  相似文献   
80.
目的 :初步探讨劈离式肝移植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病的可行性及治疗效果。方法 :于 2 0 0 4年 9月 15日在西北地区首次实施劈离式原位肝移植治疗一家兄妹 (15岁 ,5岁 ) 2例肝豆状核变性患儿。供肝重量 12 80 g ,行胆道造影后合理设计劈肝路途 ,用超声刀和双极电刀逐步劈离成左半肝 (380 g)和右半肝 (90 0g)。采取“背驮式”移植方法分别将右半肝移给哥哥并置胆总管外引流 ,将左半肝移给妹妹并置胆总管活动性内引流。 结果 :整个手术历时 16h ,顺利完成 2例肝移植 ,除胆红素和转氨酶短暂升高外其他生化指标基本正常。术后 3个月 ,2例患儿生活质量、新肝功能良好 ,哥哥谷草转氨酶 4 0IU/L ,谷丙转氨酶 37IU/L ,总胆红素 2 1μmol/L ,白蛋白 38g/L ;妹妹谷草转氨酶 2 5IU/L ,谷丙转氨酶 17IU/L ,总胆红素 17μmol/L ,白蛋白 4 0 g/L。 结论 :劈离式小儿原位肝移植方法可行 ,对影像和手术技术要求高 ,是有效利用供肝的肝移植技术 ,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