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63篇
  免费   146篇
  国内免费   64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16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74篇
口腔科学   18篇
临床医学   285篇
内科学   185篇
皮肤病学   15篇
神经病学   123篇
特种医学   171篇
外科学   137篇
综合类   677篇
预防医学   213篇
眼科学   40篇
药学   223篇
  3篇
中国医学   152篇
肿瘤学   134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57篇
  2019年   73篇
  2018年   70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63篇
  2015年   77篇
  2014年   151篇
  2013年   161篇
  2012年   169篇
  2011年   175篇
  2010年   154篇
  2009年   153篇
  2008年   121篇
  2007年   90篇
  2006年   109篇
  2005年   93篇
  2004年   98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72篇
  2000年   57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71.
目的 观察消退素D2(RvD2)对非压迫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根性神经痛模型大鼠的影响。 方法 选取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36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RvD2组,每组大鼠12只。模型组和RvD2组均采用自体髓核组织填充法制作非压迫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模型,假手术组仅暴露相应手术部位,不作其它处理。造模成功后连续3d对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均鞘内给予磷酸盐缓冲液(PBS)10μl,RvD2组则鞘内给予RvD2溶液10ng/10μl。于造模前1d和造模成功后连续7d观察3组大鼠术侧的50%缩足阈值(PWT),并于造模成功后第7天获取大鼠术侧L4至L6节段脊髓背角,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测定磷酸化的蛋白激酶B(p-AKT),蛋白激酶B(t-AKT),磷酸化的糖原合成激酶3β(p-GSK-3β)和糖原合成激酶3β(GSK-3β)的蛋白表达量,并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白介素-10(IL-10)的蛋白表达含量。 结果 造模成功后第1~7天,模型组和RvD2组大鼠50%PWT与假手术组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成功后第3~7天,RvD2组的50%PWT分别为(6.31±2.11)g、(7.37±1.58)g、(7.96±1.73)g、(8.46±1.55)g、(8.55±1.44)g,与模型组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成功后第7天,模型组和RvD2组的p-AKT和p-GSK-3β蛋白阳性表达水平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RvD2组的p-AKT和p-GSK-3β蛋白阳性表达水平与模型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成功后第7天,模型组和RvD2组大鼠脊髓背角促炎细胞因子TNF-α和IL-6以及抗炎因子TGF-β1和IL-10的蛋白表达水平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且RvD2组促炎细胞因子TNF-α和IL-6以及抗炎因子TGF-β1和IL-10的蛋白表达水平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RvD2可减轻非压迫性椎间盘突出大鼠的根性神经痛,其机制可能与抑制GSK-3β活性,下调促炎因子以及上调抗炎因子的蛋白表达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72.
目的通过观察对比Q值引导和标准LASIK术后角膜Q值、视力和自觉症状的差异,来探讨Q值引导LASIK对维持角膜非球面状态及改善视觉质量的有效性。方法选择2008年12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做Q值引导准分子激光手术(Q-LASIK)和标准准分子激光手术(S-LASIK)的近视患者各40例(40只眼),于术后1、3、6、12、24、36个月复查裸眼视力、角膜Q值、夜间眩光、夜视力满意度。结果术后1、3、6、12、24、36个月时,两组裸眼视力无显著差异(P>0.05);夜视力满意度随时间递增,视觉质量主诉评分随时间延长逐渐减少,术后1、3、6个月时,夜视力满意度两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3、6个月时,视觉主诉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个月之后,夜视力满意度和视觉主诉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在术后6个月内Q值变化明显,有显著差异,两组的Q值均向负值方向变化。6个月之后,两组角膜Q值均基本稳定。结论 Q-LASIK组较S-LASIK组能更好地提高术后视觉质量和维持角膜的非球面特性,效果稳定。  相似文献   
73.
目的:探讨血液细胞成分与男性冠状动脉慢血流( SCF)的关系。方法2011年8月至2012年8月经造影证实冠状动脉狭窄<40%的男性患者199例,根据校正的TIMI血流计帧法分为SCF组151例,正常对照组48例,比较2组临床变量。结果2组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吸烟史和冠脉轻度狭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SCF组年龄较低,而高脂血症比例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05)。血液细胞成分比较发现SCF组白细胞计数[6.70(5.62,7.94),6.12(5.38,6.65)]、血红蛋白[150(142,157),145(137,151)]和红细胞压积[43.2(40.74,5.0),42.2(40.4,44.2)]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05),多因素分析提示高脂血症( P =0.014,OR 2.385,95%CI 1.197~4.753)和血红蛋白( P =0.030,OR 1.034,95%CI 1.003~1.066)是SCF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高脂血症和血红蛋白是男性冠状动脉SCF的临床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4.
目的探讨应用自制远端自动切割骨芯提取装置微创治疗骨样骨瘤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观察。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就诊的四肢骨样骨瘤22例,根据患者的入院时间和瘤体位置将其随机分为传统手术组和微创手术组,每组11例。收集手术相关指标如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复发率等,疼痛视觉类比评分法(VAS)作为临床疗效评定方法 ,将2组手术前后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微创手术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比传统组减少,切口长度明显减小,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每组患者VAS评分手术前后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前与术后各随访时间VAS评分改善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无术后严重并发症,均获术后2年随访,均无复发。结论应用自制远端自动切割骨芯提取装置微创治疗骨样骨瘤具有操作简单、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等优点,适用于所有肢体长骨骨样骨瘤,应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75.
2022年,由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小肠镜和胶囊镜学组及国家消化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共同组织专家制定的《中国小肠镜诊治Peutz?Jeghers综合征的专家共识意见(2022年)》于《中华消化内镜杂志》发表。本共识是我国首部关于Peutz?Jehgers综合征(PJS)诊治的专家共识,主要从消化内镜医师的角度阐述了PJS的全生命周期诊治流程,内容涉及PJS的流行病学、遗传特征、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内镜治疗、外科手术、息肉监测及随访等方面。本文对共识意见制定过程中的部分背景和思考进行了阐述,并重点对PJS的小肠镜诊治方面进行了详细解读。  相似文献   
76.
目的:探讨高频单味中药组方联合普罗布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1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06例。2组均给予降低颅内压、抗凝、控制血糖及血压、改善脑微循环等常规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试验组给予高频单味中药组方联合普罗布考进行治疗,对照组单纯给予普罗布考进行治疗,治疗3个月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3个月后,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为100.00%高于对照组的81.13%(P<0.05)。结论高频单味中药组方联合普罗布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有很好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7.
本文对多巴胺前体L—多巴治疗肝硬化高血氨的效应进行了观察.69例肝硬化诊断标准按《实用内科学》。其中男41例,女28例,平均年龄43.5岁;HBsAg阳性31例,有腹水者26例;无肝昏迷或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均有高血氨(195~204μg/dl).各组间病情轻重,肝功能及血氨水平等均具有可比性。另设10例对照组为同期住院的胃、十二指肠溃疡已愈者,脑、心、肝、肾等功能均正常,血氨不高(均值56.7±标准差20.8μg/dl).六个月治疗组如下:(1)L-多巴1g,口服,每日3次(n=11);(2)L-多巴5g  相似文献   
78.
目的 观察蛙皮素对人永生细胞系 (GES 1)生长的调节和作用机制。方法 ①分子水平观察GES 1细胞胃泌素释放肽 (GRP)受体mRNA的表达。②利用受体化学交联和细胞膜组织化学法观察GRP受体蛋白表达。③观察不同浓度的蛙皮素及其受体拮抗剂对GES 1细胞生长的影响。④观察蛋白激酶C (PKC)抑制剂对蛙皮素促进GES 1细胞作用的影响。⑤观察蛙皮素作用GES 1细胞后 ,细胞内三磷酸肌醇 (IP3 )和PKC活性以及观察蛙皮素对此细胞系作用后GRP受体mRNA表达量的变化。结果 ①GES 1细胞表达GRP受体mRNA ,Southern杂交进一步证明表达特异性mRNA。②GRP受体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 75× 10 3 ,该受体位于细胞膜。③蛙皮素可促进此细胞生长 ,而蛙皮素特异性受体拮抗剂可抑制此促生长作用。④蛙皮素对该细胞的促生长作用可被PKC抑制剂所抑制。⑤蛙皮素可引起细胞内IP3 含量显著增加以及引起细胞内PKC活性自细胞质向细胞膜转移。⑥蛙皮素作用GES 1细胞后可引起GRP受体mRNA表达增加。结论 此研究证明人胃黏膜上皮细胞系GES 1表达GRP受体mRNA和蛋白。蛙皮素对GES 1细胞的促生长作用是通过特异性受体介导 ,引起细胞内IP3增加和PKC活性转移来实现的。蛙皮素作用后引起该细胞GRP受体mRNA表达量增加 ,说明蛙皮素对其自身受体有上调作用  相似文献   
79.
基于医学图像建立的预测模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临床医生对一些复杂及早期难发现的疾病进行诊断,而日益受到重视.在医学图像分析中采用的预测模型,主要包括数据挖掘算法、回归预测方法和时间序列预测法等.本文重点介绍数据挖掘算法和其他模型的应用情况、模型间的对比及联合应用效果,总体上模型联合应用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0.
摘要:目的:建立HPLC法同时检测肺癌患者血浆中吉非替尼和奥希替尼的血药浓度。方法:色谱柱:Waters X-bridge C18柱(150 mm×4.6 mm,5μm);流动相:乙腈:5 mmol·L-1磷酸二氢钾(pH 4.0,含0.3%三乙胺)=32∶68(V∶V);检测波长:251nm;流速:1.0 ml·min-1;柱温:30℃;内标为埃克替尼。血浆样品经乙酸乙酯液液萃取后进样测定。结果:血浆中吉非替尼和奥希替尼分别在0.062 75~2.51μg·ml-1和0.063 25~2.53μg·ml-1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方法的回收率为95%~110%,RSD均小于11%,方法的提取回收率均高于85%,所有稳定性考察均符合要求。应用该方法对10例肿瘤科使用奥希替尼和吉非替尼治疗的肺癌患者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结果表明奥希替尼平均谷浓度为(0.206±0.098)μg·ml-1,吉非替尼平均谷浓度为(0.571±0.206)μg·ml-1。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专属性高,可用于临床上吉非替尼和奥希替尼的治疗药物监测,为促进其临床个体化用药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