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1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5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7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8篇
皮肤病学   9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43篇
预防医学   14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106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基于文本挖掘探索六味地黄丸临床适应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味地黄丸是中医临床经典用药,对于总结及拓展其适应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中收集六味地黄丸文献数据,采用基于敏感关键词频数统计的数据分层算法,挖掘数据集中相关症状。结果发现,六味地黄丸除传统认识的适应症外,潜在适应症为口疮、(性)功能障碍、便秘、足跟痛等。  相似文献   
32.
目的评估新生儿肺炎应用人性化护理的疗效。方法 80例新生儿肺炎患儿,以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法 )和观察组(采取人性化护理),各40例。对比两组患儿胸片改善情况、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以及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患儿胸片改善总有效率(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77.50%)(P<0.05);观察组患儿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复发率(5.00%)明显低于对照组(20.00%)(P<0.05)。结论新生儿肺炎应用人性化护理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3.
目的: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金银花、连翘对甲型H1N1流感免疫调节通路的影响。方法:在台湾中医药资料库,Pub Chem及Gene公众网络平台数据库查找金银花、连翘的靶蛋白及甲型H1N1流感相关基因,运用生物信息软件对检索到的数据集进行分析,解读金银花、连翘单用和连用对甲型H1N1流感相关的免疫调节生物通路的影响。结果:金银花相关靶蛋白共16个,连翘相关靶蛋白共8个,甲型H1N1流感相关基因32个;生物信息分析发现金银花和连翘有各自作用的特异性的免疫调节通路;对于巨噬细胞中白介素-12信号的生成通路和白介素-8信号通路,二者作为药对使用后,代表药物靶蛋白与生物通路相联性的-log P大于单独使用金银花或连翘;金属蛋白酶家族(MMPs)参与了多数金银花特异性作用的通路,蛋白激酶C-α(PRKCA)参与了连翘特异作用的通路。结论:对于甲型H1N1流感相关的免疫通路,金银花和连翘有各自的调节特点,作为药对使用对对巨噬细胞中白介素-12信号的生成通路和白介素-8信号通路调节更有优势,MMPs和PRKCA可能是金银花和连翘分别作用于免疫通路的关键蛋白。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脂多糖影响舌苔形成相关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方法 LPS作用于撤血清舌鳞癌TCA-8113细胞,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Transwell研究细胞迁移,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ELISA检测PGE2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免疫印迹检测蛋白表达。结果 12.5~100mg/L LPS可显著抑制撤血清舌鳞癌TCA-8113细胞增殖活性和细胞迁移,呈剂量依赖性。100 mg/L LPS导致细胞表面微绒毛消失、细胞线粒体肿胀空泡化、细胞内出现白色脂质样空泡结构。LPS可以改变撤血清舌鳞癌TCA-8113细胞周期分布,促进细胞凋亡,25 mg/L和50 mg/L LPS可以上调NF-κB p65、Bax、COX-2表达水平,下调NF-κB p50、Bcl-2表达水平,促进PGE2分泌,抵抗细胞快速凋亡。结论 LPS可以促进舌苔形成相关细胞凋亡,与Cox-2信号通路可能存在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35.
目的:二甲基亚硝胺(DMN)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模型是经典的动物模型,其病理变化与人类肝纤维化发生相类似。普遍观点认为,DMN化学刺激导致肝细胞的损伤,是诱导肝纤维化发生的直接原因,然而其具体的发病机制并不清楚。糖脂代谢异常是脂肪性肝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糖脂代谢紊乱是否也在DMN诱导肝纤维化模型中占有重要地位,至今尚不清楚。本研究采用全基因芯片技术与生物信息技术相结合方式,研究糖脂代谢异常与DMN诱导肝纤维化之间关系。方法:雄性Wistar大鼠每周前3天连续腹腔注射10mg?kg-1DMN,持续4周,正常组大鼠给予等量生理盐水。造模2周末,正常组和模型组各5只大鼠做动态观察;造模4周末,剩余大鼠被全部处死,收集肝脏标本。进行肝组织全基因芯片分析,将结果导入生物信息分析软件IPA进行分析。结果:2周模型组与正常组之间、4周模型组与正常组之间共有55个共同差异基因(logRatio>2)。共同差异基因构成的分子网络,主要参与了9条信号通路,它们与炎症、免疫、肝纤维化、脂代谢和血管新生有密切关系。在造模2周(肝纤维化形成期)时,以脂肪酸代谢异常为主要表现;在造模4周(肝硬化形成期)时,以细胞增殖为主要表现。结论:脂肪酸代谢紊乱可能是DMN诱导肝纤维大鼠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6.
目的 探讨人参茎叶皂苷(Ginseng stem-leaf saponins, GSLS)联合两性霉素B(amphotericin B, AMB)对念珠菌生物膜的体外抑制活性。方法 采用ITS及β-tubulin基因部分测序对临床分离的31株经形态学鉴定为念珠菌菌株进行分子鉴定;按照美国标准化实验室与研究所(CLSI)推荐的M27-A3微量液基稀释法对收集的临床菌株及标准菌株进行体外抗念珠菌生物膜联合药敏试验;使用甲基四氮盐(XTT)减低法和结晶紫分光光度法分别对生物膜的活性和生物膜总量测定。结果 31株临床念珠菌中,其中白念珠菌16株、近平滑念珠菌6株、热带念珠菌8株、季也蒙念珠菌1株。两性霉素B联合人参茎叶皂苷对所有试验菌株的FICI值均小于等于0.5(FICI≤0.5)。相对于单独用药,二者联合能更有效地抑制菌株生物膜的形成和活力,单药与两药联合的生物膜形成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性霉素B与人参茎叶皂苷在体外联用对几种念珠菌生物膜以协同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37.
中医药治疗阿尔兹海默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中医药在阿尔兹海默病(AD)的治疗中的效果进行分析,AD的病因复杂,已经提出的学说包括Aβ沉积学说、氧化应激学说、炎症反应学说、Tau蛋白异常磷酸化学说等。作者对近年来诸多动物及细胞实验做一初步总结,归纳其中涉及的作用机制。中医药治疗阿尔兹海默病是通过多靶点、多途径来发挥效果的,这也是其优势所在。AD的主要病理特征包括神经元丢失、老年斑及细胞内神经原纤维缠结的形成。值得注意的是,一个复方对AD的治疗同样是多靶点、多途径的:如地黄饮子可以提高细胞抗氧化作用并改善胆碱能系统功能;地黄益智方可以调节细胞凋亡并抑制Tau蛋白异常磷酸化;天参益智方也可以影响中枢神经递质并抑制细胞凋亡。到目前为止,甚至在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复方药物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38.
39.
OBJECTIVE:H1N1 was a new and potentially serious infectious disease,in human,the severity of influenza can vary from mild to severe,thus to find an effective and safety way to control the influenza pandemic is of crucial importance.This retrospective study describes the duration of viral shedding in H1N1 patients that were hospitalized and treated in China.METHODS:Clinical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May to July,2009 in China for 963 patients with influenza A(H1N1) virus infection.Patients were treated based on the guidelines issued by the Chinese Ministry of Health.The primary outcome was duration of viral shedding and statistical comparisons were performed.RESULTS:In the patients with body temperature greater than 38.0℃,there were no differences in virus shedding duration among the patients taking oseltamivir within two days,patients undergo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therapy or those receiving no drug therapy.In patients with body temperature 338.1℃,TCM therapy reduced the viral shedding duration(P<0.05,vs.oseltamivir therapy).Furthermore,taking oseltamivir two days after onset of symptoms might prolong the virus shedding duration(P<0.05,vs.taking oseltamivir less than 2 days of onset).CONCLUSION:TCM therapy is effective for reducing the length of virus shedding in patients with body temperature 338.0℃.Oseltamivir used for reducing virus shedding duration should be taken within two days of onset.  相似文献   
40.
姐:22岁,吉林省梨树县白山乡人,因面部结节躯干白斑14年就诊。患者8岁时面部出现针头大小的淡红色小丘疹,随着年龄的增长,皮疹逐渐增多,增大成结节。并融合成淡红色斑块,面积约4cm×5cm大小,表面凹凸不平,以后躯干部出现3个指头大的萎缩性白斑,无自觉症状。系足月顺产,家族中父亲有类似疾病,兄弟健康。体格检查:脉搏90/次,表情理解力差,心肺肝肾无异常。皮肤科检查:面部淡红色小丘疹,双侧颧部淡红色斑块,面积约4~5cm2表面凹凸不平,后腰部见3个0.7cm×0.9cm的萎缩性白斑。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正常,因条件不好;未做脑CT,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