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9篇
临床医学   70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目的探讨定点旋转复位手法结合Mckenzie手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影响。方法将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20例,随机分为A组、B组各60例,均在接受康复常规治疗外,A组接受Mckenzie手法治疗,B组接受定点旋转复位手法结合Mckenzie手法,在患者入组时和治疗2个疗程后均进行疗效评定。结果①A组疗程(7.95±5.15)d,B组疗程(7.15±3.65)d,2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②A组总有效率67%,B组总有效率83%,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定点旋转复位结合Mckenzie手法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理想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2.
针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结合组合针刺疗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8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及早期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组合针刺,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各评定1次.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ugl-Meyer Assessment(FMA)、修订Barthel指数(MBI)和欧洲脑卒中评分量表(ESS)评分均有提高(P<0.05),但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康复结合组合针刺疗法可改善急性脑梗性死患者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基于躯体传感网的居家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 方法将39例符合纳入条件且完成统计分析的脑卒中偏瘫出院患者随机分成干预组(20例)和对照组(1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用药及康复锻炼指导,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居家康复训练,每次10~20min,每周6次,共12周,治疗前后采用上肢Fugl-Meyer评分(FMA)、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2组患者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上肢FMA评分、MAS评分及MBI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12周后干预组患者FMA评分[(25.7±3.5)分]及MBI评分[(82.1±16.9)分],较组内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FMA评分[(22.5±4.1)分]及MBI评分[(73.6±14.5)分]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干预组患者MAS评分(肱二头肌,2.56±0.53;腕屈肌,2.43±0.41)的改善与治疗前(肱二头肌,3.09±0.72;腕屈肌群,2.83±0.54)及对照组治疗后(肱二头肌,2.71±0.47;腕屈肌群,2.55±0.4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基于躯体传感网的居家康复训练可以更为明显地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及ADL能力。  相似文献   
34.
目的 观察骨盆辅助式康复机器人训练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躯干控制及步行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急性期脑梗死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骨盆辅助式康复机器人训练,每天训练1次,每周训练5 d,连续干预4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后)分别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下肢部分)、功能性步行分级量表(FAC)、躯干控制测试(TCT)及机器人检测系统对2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躯干控制能力和骨盆运动情况进行评估。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下肢FMA评分、FAC分级、TCT评分及骨盆运动参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下肢FMA评分[(19.35±2.54)分]、FAC分级[(2.85±0.67)级]、TCT评分[(74.65±7.86)分]及骨盆侧向位移[(10.05±1.54)cm]、高度位移[(14.25±1.94)cm]、旋转角度[(9.15±1.72)°]、侧倾角度[(21.35±2.18)°]均显著优于同期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骨盆辅助式康复机器人训练能显著改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躯干控制及步行功能,且疗效明显优于常规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35.
目的 探究全身振动训练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膝本体感觉及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将符合入组标准的30例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5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包括解除脑水肿、抗凝药物、脑保护以及扩容等改善脑血液循环治疗)和常规康复治疗(包括良姿位摆放、关节被动活动、桥式运动、坐站训练、下肢重心转移训练、膝关节屈伸肌力训练、下蹲与站立训练、神经肌肉电刺激、空气压力波治疗、神经促通技术等),每日45 min,每周5 d,治疗3周;在此基础上,观察组辅以德国SVG公司的Wellengang 谐振系统进行全身振动训练,分别取0~15°、30~45°膝屈曲位,振动频率12 Hz,每日治疗时间均为10 min,分2次完成,每次5 min,其间休息1 min,每周5 d,共治疗3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治疗后),采用简化Fug1-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下肢部分和Humac Norm型等速测试仪评估系统对2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评估及膝关节重现角度差值进行评估。 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下肢FMA评分[(17.60±2.23)分、( 19.53±2.42)分]及膝关节重现角度差值[(8.07±2.19)°、(6.33±1.18)°]均较组内治疗前[对照组(15.40±2.16)分、(10.06±2.76)°;观察组(14.67±1.49)分、(8.93±2.25)°]有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下肢FMA及膝关节重现角度差值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全身振动训练可有效改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膝本体感觉及运动功能,且疗效较常规康复治疗更佳。  相似文献   
36.
目的 观察单侧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的影响。 方法 选取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0例。2组患者均行传统康复吞咽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高频rTMS刺激健侧大脑半球舌骨上肌群皮质对应区,刺激频率5 Hz,刺激强度为80%静息运动阈值(RMT),刺激时间2 s,间歇10 s,刺激时间为20 min,对照组在传统康复吞咽训练的基础上给予假rTMS治疗,操作方法及刺激参数同治疗组,但仅将探头垂直于患者颅骨,不给予刺激。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治疗后),采用进食评估问卷调查工具-10(EAT-10)、吞咽功能性交流测试(FCM)及改良曼恩吞咽能力评估量表(MMASA)进行疗效评估。另采用fMRI对2组患者相关脑区变化进行观察。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的EAT-10评分、FCM评级、MMASA评分均优于组内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EAT-10[(18.40±3.10)分]、FCM评级[(6.10±0.74)级]、MMASA评分[(90.30±6.34)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大脑顶叶、顶上小叶、BA7区、BA40区激活范围较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均明显增大(P<0.05)。 结论 5 Hz高频rTMS作用于健侧大脑半球舌骨上肌群皮质对应区,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吞咽障碍,促进脑卒中吞咽困难患者吞咽功能相关脑区激活。  相似文献   
37.
目的 观察动作观察疗法对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影响。 方法 选取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对症药物治疗、常规康复训练和常规吞咽功能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吞咽动作观察疗法,而对照组患者则增加假吞咽动作观察疗法。观察组观看正常人吞咽动作视频,然后模仿吞咽动作;对照组则在常规吞咽功能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观看风景视频,2组均每周治疗5次,每次10 min,一共治疗6周。2组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治疗后)采用经口进食能力评估(FOIS)、渗透-误吸评估(PAS)和进食评估问卷调查(EAT-10)评估其吞咽功能。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的FOIS评级、PAS评级和EAT-10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的FOIS评级(5.03±0.96)级、PAS评级(2.57±1.01)级和EAT-10评分(20.80±4.90)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吞咽动作观察疗法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尿潴留的康复,使尿潴留患能自控。方法:(1)对患说明排尿训练的重要性,以取得患的合作;(2)增加膀胱内压与促进膀胱收缩;(3)间隙性导尿。结果:尿潴留患经过康昨训练,能自主控制小便排出,有效率>95%。结论:增加膀胱内压,促进膀胱收缩与间隙性导尿对脊髓损伤后尿潴留能自主控制排尿。  相似文献   
39.
40.
目的观察下肢骨盆控制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嘉兴市第二医院康复医学中心收治的脑卒中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5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实验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增加下肢骨盆控制康复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治疗8周后采用Rivermead运动指数(RMI)、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功能性步行量表和Gaitwatch步态分析系统对两组患者疗效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RMI运动指数、BBS评分、独立步行百分比、步长、步频、步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RMI运动指数、BBS评分、独立步行百分比、步长、步频、步速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均P<0.05),且实验组上述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下肢骨盆控制康复机器人训练能有效提高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