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4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38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大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大肠早期黏膜层(m)癌和癌前病变可以在内镜下安全、完整和根治性切除,这一观念彻底改变了传统对这类病变的处理方式。常规内镜检查难以区别肿瘤性和非肿瘤性病变,使部分病变得不到正确的内镜治疗。随着电子内镜诊断技术的发展和染色内镜的普及,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健中愈疡片对乙酸诱发胃溃疡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 :制备乙酸诱发大鼠胃溃疡模型 ,分别予健中愈疡片、雷尼替丁和 0 .85 %氯化钠溶液治疗 14 d后 ,测量胃溃疡面积 ;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大鼠血清 TNF-α水平。结果 :健中愈疡片和雷尼替丁组的胃溃疡面积明显小于 0 .85 %氯化钠溶液组 (P <0 .0 1) ,经过 14 d药物治疗后 ,健中愈疡片组血清 TNF-α水平明显下降 ,与 0 .85 %氯化钠溶液组和雷尼替丁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健中愈疡片能够降低乙酸诱发胃溃疡大鼠的血清 TNF-α水平 ,这可能是其治疗胃溃疡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胃上皮异型增生的新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异型增生的诊断标准,在东西方国家的胃肠病学术界存在着很大差异,曾一度导致诊断上的混乱.鉴于此.国际上制定了帕达瓦和维也纳新分类系统,对异型增生的诊断标准提出全新的概念,明确将高级别胃上皮异型增生作为胃癌最早期的镜下可见阶段,只是尚未发生浸润.因此,异型增生作为胃癌前病变这一描述已不再准确.深化对胃上皮异型增生的认识与理解,加强对其形成机制、可逆性和治疗方面的研究,是当前重要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87岁,因“大便秘结8月余,加重1月”,拟诊为功能性便秘(FC)收住院.患者2012年6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大便秘结,4~5日一行,粪质坚硬,排便困难,自行于药店购买复方芦荟胶囊、三黄片等药物治疗.服药后大便3~4日一行,便质不干,时有下腹部胀满,无腹痛,排便后腹胀缓解.关键词:便秘,功能性;依托必利;结肠黑病变;辨证论治分类号:R574.62;R241 文献标识码:D文章编号:1671-038X(2013)11-0606-02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明确虫草菌丝提取物(Cordyceps mycelia extract, CME)对二甲基亚硝胺(dimethylnitrosamine,DMN)诱导大鼠肝硬化的干预与治疗作用。 方法 采用DMN 10 μg/kg 剂量腹腔内注射,每日1次,每周前3日、持续4周的方法制备大鼠肝硬化模型。CME干预实验于造模即日起开始灌胃给药至造模4周末;治疗实验于造模4周、终止造模因素后开始给药至8周末;均以0.74 g/(kg·d)剂量给予CME,每日 1次。分别于造模后3天、2、4、6、8周处死动物取材进行动态效应观察。观测肝组织学、肝组织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Ⅰ型胶原(ColⅠ)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肝羟脯氨酸(Hyp)含量以及肝功能的检测。 结果 与同期模型组比较,CME预防给药后2、4周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和血清总胆红素(TBIL)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血清白蛋白(Alb)含量显著增加(P<0.05);干预用药4周后的肝Hyp含量显著下降(P<0.05),胶原纤维增生程度显著减轻(P<0.05),肝组织内α-SMA、ColⅠ阳性表达显著减少(P<0.05)。与同期模型组比较,治疗给药2周后的血清ALT、AST活性和血清TBIL含量显著降低(P<0.05),血清Alb含量有所升高(P>0.05);治疗给药2、4周的肝Hyp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胶原纤维增生程度均显著减轻(P<0.05),肝组织α-SMA表达均显著减少(P<0.05); 治疗给药4周时肝组织ColⅠ表达显著减少(P<0.05)。 结论 CME既能显著抑制DMN大鼠肝硬化的形成,也可有效促进已成型的DMN大鼠肝硬化的逆转,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本文意在探寻溃疡性结肠炎(UC)不同分期、病情程度中肺功能损伤的特点,联系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临床诊治。方法选取2009年9月~2011年3月,北京、上海、河南、江苏等地三甲医院门诊及住院符合UC诊断且无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进行UC一般资料、症状、舌脉及相关危险因素调查,同时对病人进行肺部症状采集(咳嗽、气短、胸闷、咯痰、咯血)、肺功能检查。结果本研究症状调查共纳入261人,58.6%的UC病人会出现胸部症状,其中气短者占39.9%、咳嗽者28.4%;肺功能调查共纳入199人,199人中63.3%肺功能均有改变,其中活动期占53.3%,轻、中度者占53.8%;受损类型以气流受限(54.8%)、弥散量下降(51.6%)等异常较明显。结论绝大部分UC病人均会出现胸部症状、肺功能异常,气短、咳嗽症状明显,肺功能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气流受限、弥散量下降、残总比升高等异常,且常与UC的活动性及病变程度相关,以活动期和轻、中度病患肺功能改变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窄带成像放大内镜(NBI—ME)鉴别大肠肿瘤性与非肿瘤性病变表面网状微血管结构改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常规内镜检出大肠肿瘤性、非肿瘤性病变144处(102例),记录NBI—ME观察病变表面微血管结构(CP)形态和染色放大内镜观察病变黏膜表面腺管开口(pit)形态。分析pit周围CP形态变化,比较两者形态间的关系。所有病变经内镜或手术治疗后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常规内镜鉴别病变是否为肿瘤性的准确率75.7%、敏感性85.1%、特异性40.0%,明显低于NBI—ME和染色放大内镜(P〈0.005),NBI—ME和染色放大内镜间则未见差异。CP分型与pit分型对照,CP—Ⅰ型、Ⅱ型、Ⅳ型、Ⅵa型分别与pitⅠ型、Ⅱ型、Ⅳ型、Ⅴ1型间一致性达100%。144处病变中,内镜治疗129处,手术治疗15处。组织病理学检查:非肿瘤性30处(增生性息肉17处、炎症性息肉13处);肿瘤性114处(腺瘤95处、腺癌19处)。结论初步显示NBI—ME和染色放大内镜之间具有正相关性,两种检查方法互补可作为当前鉴别大肠病变是否为肿瘤性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分析溃疡性结肠炎(UC)薄白苔、黄腻苔患者的肠道菌群特征,探讨UC患者舌苔与肠道菌群之间的关系。  方法:选取UC薄白苔患者、UC黄腻苔患者、健康对照者各35例,分别设为UC薄白苔组、UC黄腻苔组、健康对照组。收集粪便标本,采用16S rDNA基因测序分析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比较各组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丰度。  结果:①与健康对照组比较,UC薄白苔、黄腻苔组患者肠道菌群物种的丰富度和多样性降低(P<0.001),肠道菌群物种数量减少;与UC薄白苔组比较,UC黄腻苔组患者肠道菌群丰富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肠道菌群物种数量减少。②门水平差异分析:与健康对照组比较,UC薄白苔、黄腻苔组患者肠道菌群中厚壁菌门(Firmicutes)减少(P<0.05);与UC薄白苔组比较,UC黄腻苔组患者肠道菌群中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增多(P<0.05)。③属水平差异分析:与健康对照组比较,UC薄白苔组患者肠道菌群中埃希氏-志贺氏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等增多(P<0.05),罕见小球菌属(Subdoligranulum)、多尔氏菌属(Dorea)、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罗氏菌属(Roseburia)等减少(P<0.05);UC黄腻苔组患者肠道菌群中埃希氏-志贺氏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等增多(P<0.05),多尔氏菌属(Dorea)、罕见小球菌属(Subdoligranulum)、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考拉杆菌属(Phascolarctobacterium)、罗氏菌属(Roseburia)等减少(P<0.05)。与UC薄白苔组比较,UC黄腻苔组患者肠道菌群链球菌(Streptococcus)增多(P<0.05),巨球型菌属(Megasphaera)、拟普氏菌属(Alloprevotella)、普氏菌属(Prevotella)、奈瑟氏菌属(Neisseria)等减少(P<0.05)。④LDA判定(纲、目、科水平):UC薄白苔组患者肠道菌群中普氏菌科(f_Prevotellaceae)、奈瑟氏球菌目(o_Neisseriales)、奈瑟氏球菌科(f_Neisseriaceae)丰度显著多于UC黄腻苔组(LDA>2.0),UC黄腻苔组患者肠道菌群中杆菌纲(c_Bacilli)、乳杆菌目(o_Lactobacillales)、链球菌科(f_Streptococcaceae)、消化链球菌科(f_Peptostreptococcaceae)丰度显著高于UC薄白苔组(LDA>2.0)。  结论:UC薄白苔、黄腻苔患者肠道菌群丰富度和多样性均较健康者明显下降;UC薄白苔患者和UC黄腻苔患者在肠道菌群组成和细菌丰度上均存在差异,黄腻苔患者肠道致病性细菌增多而具有潜在保护作用的细菌减少;肠道菌群检测可以为舌诊现代化提供一定的信息。  相似文献   
19.
20.
归纳分析芳香醒脾药的分类、药性、功效和注意事项。芳香醒脾药是具有恢复和促进脾胃受纳、运化功能的芳香性药物。根据其功效特点分为芳香化湿醒脾药、芳香燥湿醒脾药、芳香理气醒脾药、芳香温中醒脾药四类。芳香化湿醒脾药包括藿香、佩兰等;芳香燥湿醒脾药包括草果、草豆蔻等;芳香理气醒脾药包括陈皮、木香等;芳香温中醒脾药包括肉豆蔻、吴茱萸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