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21篇
神经病学   5篇
综合类   37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6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1.
目的 研究脑脉通对脑缺血大鼠骨髓干细胞动员 (BMSCs) 在血液和脑组织的变化及脑保护作用的影响.方法 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脑脉通组、动员组、脑脉通+动员组,线栓法制备MCAO动物模型.皮下注射人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G-CSF);脑脉通灌胃用药.检测大鼠外周血WBC及CD34+、脑组织CD34+变化;观察神经功能和脑组织病理改变;测定脑组织含水量和脑梗死面积.结果 模型组大鼠外周血WBC(8.07±1.27)×109/L和CD34+细胞(3.17±0.75)个/μl增加,3 d达到峰值,各治疗组增加更为明显;联合组2和3 d外周血WBC、各时间点CD34+细胞均较动员组增加.各模型组大鼠脑组织CD34+表达增强,7 d达到峰值(33.04±2.62)个/μl;各联合组较动员组增强明显.各模型组大鼠神经评分降低、脑含水量增加、脑梗死面积增大、脑组织病理损伤明显,以7 d显著;动员组大鼠7和14 d的上述指标改善;各联合组较动员组的改善明显.结论 血液WBC数CD34+计数,脑组织、CD34+表达均显著显示,脑缺血可引起BMSCs进入外周血并向脑组织归巢,峰值时间存在差异;G-CSF可使BMSCs分布增加;脑脉通使动员后血液和脑组织BMSCs增多、脑组织峰值时间延长,且使其脑保护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从胚胎肝激酶-1(Flk-1)因子表达变化揭示脑脉通促进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血管生成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 SD雄性老龄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尼莫地平组、脑脉通组,采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等方法测定脑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场面积以及Flk-1的蛋白与mRNA表达.结果 脑脉通组缺血3 h和缺血/再灌注1、3、12 d的MVD,缺血3 h和缺血/再灌注3、6、12 d血管场面积,均较模型组升高(P<0.05,P<0.01);与尼莫地平组比较,脑脉通组缺血/再灌注12 d MVD增加(P<0.01),缺血3 h血管场面积增大(P<0.01).模型组MVD自缺血3 h持续下降至缺血/再灌注12 d;血管场面积缺血/再灌注1 d达到峰值,然后迅速下降,至12 d降至最低.脑脉通组MVD 缺血3 h明显增加,缺血/再灌注1 d达到峰值,然后开始下降,缺血/再灌注6 d降至最低,至12 d又明显增加;血管场面积缺血3 h有明显增加,缺血/再灌注1 d降至最低,3 d时有所升高,至6 d再次降低,随后再次升高,至12 d恢复至缺血/再灌注3 d时水平.脑脉通组各时间点Flk-1表达均较模型组增强(P<0.05,P<0.01);与尼莫地平组比较,脑脉通组缺血/再灌注1、6、12 d Flk-1表达增强(P<0.05,P<0.01),缺血/再灌注3 d Flk-1表达减弱(P<0.01).模型组Flk-1表达于缺血3 h开始增强,缺血/再灌注1 d达到峰值,1~12 d表达迅速减弱;脑脉通组Flk-1于缺血3 h有较强表达,缺血/再灌注3 d达到峰值,此后表达稍有减弱,至12 d表达仍处于较高水平.脑脉通组各时间点Flk-1 mRNA表达水平均较模型组增强(P<0.01);与尼莫地平组比较,脑脉通组缺血/再灌注6、12 d Flk-1 mRNA表达水平增强(P<0.01).模型组Flk-1 mRNA表达于缺血/再灌注1 d最强,1~12 d迅速下降;脑脉通组Flk-1 mRNA缺血3 h即有较高表达,缺血/再灌注1 d达峰值,此后逐渐下降,至12 d表达仍能维持一个较高水平.结论 脑脉通可促进老年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微血管生成,其机制可能与提高Flk-1及其mRNA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3.
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血脑屏障损伤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研究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I/R)血脑屏障(BBB)损伤特点。方法采用大脑中动脉栓塞法复制局灶性脑缺血模型,随机分组,观察脑组织含水量、病理变化、免疫球蛋白(IgG)。结果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BBB损伤逐渐加重,含水量增加和IgG漏出以I/R24h、3d显著;模型组含水量(I/R 12h~6d)较假手术组升高;青年模型(I/R12h~6d)和老龄模型(I/R 6h~6d)IgG漏出分别较青年和老龄脑缺血3h组增加;老龄模型组(I/R 12h~I/R6d)IgG的漏出高于同时间青年模型组。结论脑水肿和BBB损伤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而加重,IgG漏出老年较青年明显,血脑屏障的增龄变化可能是其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和星蒌承气汤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元突触重塑的作用及其对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神经生长因子(NGF)和神经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突触后致密物-95(PSD-95)表达变化的影响。方法 12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尼莫地平组、星蒌承气汤和补阳还五汤组;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灌胃用药并分别于14 d、28 d取材;电子透射电镜观察神经元突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GAP-43、PSD-95、NGF、GDNF表达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14 d模型组GDNF表达明显减弱(P0.01),28 d模型组GAP-43表达明显减弱;与模型组比较,补阳还五汤14 d和28 d组GAP-43、PSD-95、NGF、GDNF表达均明显增强(P均0.05),14 d星蒌承气汤组NGF表达显著增强(P0.01),28 d星蒌承气汤组GDNF表达显著增强(P0.01);与尼莫地平比较,14 d补阳还五汤组PSD-95、NGF、GDNF表达均明显增强(P均0.05),28 d补阳还五汤组PSD-95表达显著增强(P0.05);与14 d比较,28 d补阳还五汤组PSD-95表达显著增强(P0.01)。结论补阳还五汤可明显促进缺血后神经元突触重塑,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缺血脑组织中NGF、GDNF的表达从而使GAP-43、PSD-95表达增加而实现。星蒌承气汤可以上调缺血脑组织早期NGF表达而其远期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藤类中药是传统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缺血性中风防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回顾分析近年藤类单味中药在治疗缺血性中风的药理作用,归纳总结临床应用体会,并结合现代医学,明确其在治疗中风等脑病具有抗炎、抗氧化,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等作用,临床效果显著。指出对藤类中药可能的作用机制和应用发展方向的探讨,可为中风的中医提供治疗思路,为临床用药及开发新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大黄有效部位保护大鼠脑缺血损伤作用的筛选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筛选抗脑缺血损伤的大黄有效部位。方法 线栓法闭塞大鼠大脑中动脉 4小时 ,进行大鼠神经症状评分 ,测定脑组织含水量、脑组织病理改变。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 ,模型组大鼠的神经症状评分及脑组织含水量均显著增高 ,病理损伤明显、正常神经元细胞数目减少 ;大黄粉组和尼莫地平组较模型组的神经症状评分降低、脑组织含水量下降、正常神经元细胞数目增加 ;与大黄粉组及尼莫地平组比较 ,大黄苷和苷元可显著降低神经症状评分及脑组织含水量 ,正常神经元细胞数目增加 ,其中尤以大黄苷和苷元大剂量保护作用显著。结论 大黄苷和苷元具有明显的抗脑缺血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17.
"四性学说"及"真一七行论"是回族医学的主要医学理论基础,回医临床以"理气调性"为特点,以"香药"应用为特色。回族香药具有多方面的功效,能很好的诊治相当多的病患。香药应用范围较广,几乎成为回族居民必备的日常物品之一。本文对回医香药的文献、秘方、验方的深入挖掘、整理探讨回医香药的范畴和临床应用,为发挥回族医药的独特优势和作用,更好地应用回医香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补中益气汤是"补土派"李东垣"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经典方剂。刘敬霞教授在继承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治病重视调补脾胃学术思想的同时,又有所发挥,治病不仅重视中医辨证论治,主张健脾益气,温阳升清,亦不忘重视滋养脾胃之阴,以全面培补脾胃之"后天之本",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思想;同时还强调西医的辨病论治,重视参考、借鉴现代医学科研方法与现代药理学研究成果,西为中用,中西并用。临证运用补中益气汤化裁治疗多种疑难杂病。  相似文献   
19.
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进展及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综述并评价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根据近十余年的中外文献和相关成就,从制备用材料、操作过程、具体方法及其改进等方面进行阐述,并对其优点与不足予以评价。线栓法制备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目前被公认是较为理想的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可用于脑血管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一步的研究应放在控制模型制备的各种影响因素,使该模型的制备更为规范化和标准化,以利于我们国内脑缺血病理生理机制的深入探讨,并有利于对我国中药脑保护剂确切疗效的评价。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从血管生成素(Ang)/酪氨酸激酶型受体(Tie)-2系统因子表达方面揭示老年脑缺血/再灌注(I/R)损伤及脑微血管生成机制。方法 SD青年和老龄大鼠,随机分为青年假手术组、青年模型组、老龄假手术组、老龄模型组,模型组分为缺血(I)3 h、I/R 1、3、6、12 d时间点。采用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I/R模型,运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等技术测定脑微血管密度(MVD)、微血管场面积,Ang-1、Ang-2、Tie-2的蛋白及其mR-NA表达。结果老龄模型组MVD自I 3 h逐渐降低至I/R 12 d;血管场面积I/R 1 d至高峰,后逐步降低。Ang-1表达于I/R 3 d至高峰,随后逐步降低;Ang-2表达I/R 1 d至高峰,逐步降低至I/R 3 d,I/R 6 d稍有增高,后明显降低;Tie-2表达I/R 1 d至高峰,随后逐步降低。Ang-1 mRNA表达于I/R 3 d至高峰,随后逐步降低;Ang-2 mRNA表达I/R 1~3 d逐步降低,后缓慢增高;Tie-2 mRNA表达于I/R 3 d至高峰,随后明显降低。结论老年I/R损伤后脑微血管生成能力明显减弱,其机制可能与Ang-1、Ang-2、Tie-2的蛋白及其基因表达减弱有关,增龄可能是导致Ang/Tie-2系统因子表达减弱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